书城养生神经衰弱患者的家庭养护
11092000000012

第12章 针灸治疗

使用镇静、催眠剂等可以缓解失眠症状,但安眠药不宜长期单一使用,容易成瘾。长此以往,对人体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针灸治疗失眠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副作用,因为针灸可以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调整大脑皮质功能,从根本上起到治疗作用。

针灸疗法较难掌握,应在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未能掌握要领自行操作。如要在家中进行,须经过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后方可。

一、毫针疗法

刺法所用的针称为毫针,毫针有长短、粗细多种规格,按照不同的针刺部位选择不同长度的毫针。使用前需认真检查,针尖不宜过锐,须固而不钝,不可有钩曲或卷毛;针身宜光滑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上下匀称;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均匀为佳,不宜过长或过短,针根必须牢固。

1.针具选择

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按照要求注意检查,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在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人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

2.消毒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和施术部位的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可采用多种方法,如高压消毒(1.5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120℃高温下保持15分钟以上)、煮沸消毒(清水煮沸后,煮10~15分钟)、药物消毒(75%酒精浸泡30分钟)。其中煮沸消毒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比较常用;而高压消毒效果最佳。医者的手应先用肥皂洗刷干净,再用75%酒精或0.5%碘酒棉球涂擦。施术部位用75%酒精或0.5%碘酒棉球擦拭即可。

3.体位选择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留针时间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很重要,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坐位,易使患者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患者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带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患者疲劳,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行针方法

行针是指将针刺人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即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是将针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人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2)捻转法:是将针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针刺补泻法

(1)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2)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3)烧山火:此法由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呼吸等几种基本补泻法中的补法综合而成,是一种纯补的综合手法。因为在施术时,穴位处常有针下温热的感觉,故名“烧山火”。

(4)雀啄术:即是将针刺人腧穴后,医者手拿针柄,在腧穴上进行小幅度提插如雀啄米状态,按着病情的虚实以进行补泻。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6.治疗方法

方法1

取穴:大椎、百会、胃俞、肝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安眠等。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2~4穴,双侧针刺,每日上午或下午进行治疗。

方法2

取穴:神门。

操作方法:用28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0.3~0.4寸,弱刺激,留针30~40分钟。

方法3

取穴:指掌穴。

操作方法:28号或30号1寸毫针,斜向拇指掌骨间刺1~2寸。针感麻、酸至指。

方法4

取穴:心穴。

操作方法:患者伸掌,五指分开,医者删母指往返推挫穴位10余次,局部皮肤红润,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0.1~0.2寸,针感胀、麻至指尖,捻转1分钟,不留针。

方法5

取穴:百会、风池、脑户、内关、神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方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6

取穴:主穴取百会、四神聪。配穴取涌泉。

操作方法:先针百会,向前横刺1寸,施快速均匀左右捻转手法,持续2分钟,间隔10分钟,再行前法,反复3次,令患者带针48小时。百会起针后,继针四神聪,均向前横刺1寸,以提插手法,轻、快、匀运针2分钟,间隔10分钟,再行前法,反复3次,令患者带针24小时。出针后,再针百会如前法。如此,以9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7.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时,不易立即进行针刺。

(2)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应尽量选用卧位。

(3)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性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穴位不宜直刺、深刺。

(7)对于脊椎旁的穴位,应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损伤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耳穴疗法

中医学认为,耳不仅是听觉器官,而且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耳部经络与全身经络连成一体。因而耳郭上的一些特定部位既可反映全身各部位的病变,又能作为刺激点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病症。

1.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于耳郭前面分布情形,好像一个在子宫里倒置的胎儿,头部倒置于耳郭下方的耳垂上,臀部却在耳郭的上方朝上。胸、腹、躯干、脑及内脏在中间。

2.操作方法

耳穴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很多。

(1)耳穴毫针法:针具多用28~32号之半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首先对耳穴进行消毒,由于耳穴感染可引起严重后果,故一般先用2%碘酒涂抹,再用蘸有75%酒精的棉球脱碘消毒。进针时,用左手拇、食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又可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在反应点进针。针刺深度视耳郭不同部位厚薄而定,以刺入耳软骨(但不可穿透)且有针感为度。针感多表现为疼痛,少数亦有酸、胀、凉、麻的感觉。留针时间20~30分钟。起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防出血。每次一侧或双侧针刺,每日或隔日1次。

(2)耳穴电针法:即在耳针的基础上用“电针机”通以电流的方法。通电流的大小和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但通电时间不宜过长,最长不超过1小时。其注意事项亦同电针疗法。特殊之处由于耳针进针较浅,易被导线坠掉,故于坐位时须将导线绕耳郭一周再接在针柄上,或取卧位可防止坠落。耳电针之优点为易于较准确地掌握刺激量,而且可以做到用手捻转达不到的强刺激。

(3)耳穴埋针法:即将针留于耳穴1天以上较长的时间。对于某些顽固性疾患效果较好。其方法是:常规消毒后将揿针、皮内针或自制的微针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针体刺入穴内,然后以胶布固定。一般只埋1侧耳郭1~2针,时间一般1~5天最长不超过7天为宜。仍需治疗时更换对侧。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根据情况自行按压针处1~数次。埋针耳郭不宜水洗。夏季天气较热多汗,不宜埋针。埋针中发现红肿感染时,应起针予以处置。

(4)耳穴电兴奋法:即在耳穴上进行电兴奋法。适用体弱患者。电极宜细小,裹以棉花蘸上盐水,通电时间要短,电流要小。

(5)耳穴注射法:用易于吸收,无任何刺激性之药物,小剂量注入耳穴以达到治疗作用的疗法。所用药物宜经过稀释之后再注,每次注射1~2穴,用量0.1~0.3毫升。常先注一侧,两侧交替应用。注药针头宜细,不要过深,避免注入骨膜内,亦不要过浅注于皮内,应注于皮下。

(6)耳穴刺血法:以三棱针在某些穴上点刺出血1~2滴或多至数滴,以治一些实热证、炎证,剧痛或某些皮肤病。方法是:先用手按揉耳郭,使之充血,然后常规消毒,以针点刺,用指挤捏,多取耳尖、屏尖、耳轮、耳垂某些穴位,或耳后静脉放血。

(7)耳穴敷药法:用某些具有刺激性或发泡药少量置于耳穴上,贴以胶布固定,经几小时至1~2天取下。亦有用手术刀将耳穴处皮肤的表层剥落至渗血,再敷药,耳穴贴药对某些病症效果较好。

(8)耳穴压豆法:又称耳穴压豆、耳穴贴压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的耳穴刺激法。压丸的材料用得较多的是王不留行籽以及磁珠(磁性强度在1180~380高斯左右)。选定穴位后,先以75%酒精拭净耳郭皮肤,用干棉球擦净。用镊子将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面积约为7毫米×7毫米),置于穴区,并粘牢贴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按压,直至耳郭发热潮红。按压时宜采用拇食指分置耳郭内外侧,夹持压物,行一压一松式按压,反复对压每穴持续半分钟左右。每日按压3~4次,每周换贴1~2次。

(9)耳穴贴磁法:将磁珠、磁锭,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1日至数日。

(10)耳穴按压法:以耳穴探针直接按压耳穴,或摇动、按摩1~3分钟,适用于神经质或体弱者及儿童。

此外,尚有耳穴离子透入、耳穴封闭、耳穴吹震、耳穴挑治、耳穴割治、耳穴指掐、耳穴注气、耳穴置夹、耳道靴激等十多种方法。

3.治疗方法

方法1

取穴:主穴取神门、心、神宫点、皮质下、枕;配穴取肝、脾、胃、肾。

操作方法:王不留行籽置于0.4厘米见方的香桂活血膏上,贴压敏感点处,轻轻揉压,使耳郭充血,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再贴第二个疗程。

方法2

取穴:神门、心、枕、肾、胃、安眠。肝郁气滞者,加肝、三焦、脾。

操作方法:王不留行籽贴压穴处,加压以有局部胀痛或发热感为度。每天按压5~6次,每次约1分钟。睡前30分钟按压10~15分钟。隔天1次,双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3

取穴:耳尖、神门、心、枕、皮质下、神经衰弱区、利眠区、神经衰弱点。心脾两虚,配脾、小肠;心肾不交,配肝、肾;心气虚,配肝、胆;肝郁气滞,配肝、三焦;肾阳虚,配精宫、内分泌、肾;胃失和降,配胃、脾、三焦。

操作方法:用耳穴探测仪或压痛棒选择穴位,将半个绿豆粗糙面置于胶布上,光滑面贴压穴处,加压以有酸麻胀热感为度。每天按压3~5次,3~5天换药1次,休息1天再贴。6次为1个疗程。

方法4

取穴:神门、心区、痛敏感点。症状重者,加用合谷、内关、膻中等穴。

操作方法:用探针找出敏感点,然后用油菜籽在该处按揉约3分钟,胶布固定。每天按揉2次,临睡前加按1次,5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方法5

取穴:主穴取心、神门。配穴取肾、皮质下、_阳性反应物、内分泌、脾。

操作方法: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时加选配穴。压物可用王不留行籽或冰片(预先制备成米粒大之颗粒),贴压于双侧穴上。然后按压1分钟,使耳郭充血发热。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睡前必须按压1次,时间约1~2分钟。隔日换贴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4天。

方法6

取穴:心、肾、神门、皮质下、枕。心脾两虚配脾、交感;心肾不交配交感、内分泌;肝胆火盛配肝、脾、胃、止痛点。

操作方法:75%酒精常规消毒以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的一侧耳穴上,每隔3天换贴另一侧,并每天按压穴位4次,每次5分钟,6次为1个疗程,连续。21~3个疗程。

方法7

取穴:主穴取心、肾、神门、枕、皮质下。配穴取胃、肝、脾。

操作方法;主穴均取,效不显时,酌加配穴。严格消毒耳穴后,将揿钉形皮内针埋人,以胶布固定,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以感到轻微疼痛、胀、发热为佳。每次一侧耳,双耳交替。5~7天换埋针1次,2次为1个疗程。

方法8

取穴:主穴取阿是穴(多位于两耳根之上半部)。配穴取内中魁(手中指掌侧正中线,近指侧节横纹中点1穴,前后1分各1穴,左右共6穴)。

操作方法:先以耳穴探测仪或探测棒在耳根部仔细测出敏感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弹簧刺针或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如绿豆大。每次只刺一侧,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治疗时间以上午或下午为佳,夜晚进行者效果较差。疗效不显者可加刺另一侧之内中魁穴。5~7次为1个疗程。

方法9

取穴:皮质下,交感,心,肾,脾,内分泌,神门。

操作方法:每次可选择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4.注意事项

为防止耳针中的意外发生,提高其疗效,在临床应用中须注意以下事项。

(1)运用耳穴进行诊断疾病,只能作为一种诊病的辅助手段,不能当成惟一的方法。

(2)在应用耳针治疗时,必须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耳针每次用穴不宜过多,一般少则1~2个,多则3~5个,如需每日针1次,连续多次治疗时,宜每次针。侧,两侧交替使用。

(4)使用耳电针法时,必须熟悉所用电针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正常,把各旋钮放置零位,导线需要与针体接触良好,通电时要渐渐增大,避免突然加大,通电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5)耳穴注射时,所用药品浓度要低,剂量要小,不可使用任何不易吸收或刺激性大的药物。

(6)耳电兴奋时,电流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三、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做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控制刺激量。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可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

1.所需物品

电针仪、毫针盒、无菌持物镊、棉签、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

2.治疗方法

方法1

取穴:在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出上下对称的双穴4个,也可用百会、中脘、气海、肾俞、大椎、关元、命门等单穴。

操作方法:用下行直流电2~6毫安,每次20分钟。也可用低频脉冲的方波、三角波或感应屯,频率20—100赫兹,1~2毫安。感应电用小到中等量,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取穴:眼部、枕部。

操作方法:眼部罩阴极,枕部置阳极,用方波脉冲电流,波宽0.2~0.3毫秒,频率6~20赫兹,6~8毫安,每日1次,40~6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3.注意事项

(1)得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O”,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两根针柄上。打开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调至所需电流量(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抽动)。

(2)需强刺激时,应由小到大调节电流量,切勿突然增强。行针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防发生意外。

(3)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至“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四、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式样有好几种,由于针数多少的不同,名称也各异。古人把5根针捆成一束,很像梅花的样子,称梅花针;将7根针捆成一束的叫七星针。

1.器械

消毒皮肤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无菌持物镊及罐、清洁弯盘。

2.用针方法

(1)持针方法: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

(2)叩刺方法: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

(3)叩刺部位

①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②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③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刺激强度与疗程

①轻刺:用力较小,皮肤仅见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虚证及久病者。

②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

③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大腿等肌肉丰厚部位和年轻体壮者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3.操作手法

方法1

取穴:主穴取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配穴取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方法: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主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5~12做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手法同前。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方法2

取穴:常用穴取脊柱两侧。备用穴取头部、后颈部、两手掌之大小鱼际。

操作方法:上述部位均取,重点叩刺胸椎8~12及骶椎之两侧。用皮肤针叩刺,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8~12做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骶椎叩刺3~4遍。其余部位按常规刺法。每日或隔日1次,18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4.注意事项

(1)治疗前检查针具,凡针面不平整、针尖有毛钩、锈钝者均不可用。

(2)叩刺时针尖要垂直、避免斜、钩、挑等,以减少患者疼痛。初次治疗患者宜予轻叩刺。

(3)重刺有出血者,先用干棉球将渗血擦净,随后再用乙醇棉球擦一遍,以防止感染。

五、离子导入法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使药物离子经过皮肤或黏膜进人人体到达组织间隙,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称为直流电离子导入法。

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场作用和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使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药物离子、带电微粒子进入人体。

1.所需物品

离子导入治疗机、衬垫、纱布、绷带、沙包、塑料薄膜、镊子。

2.治疗方法

方法1

取穴:眼部、枕部。

操作方法:5%~10%溴化钠接阴极,置眼部,枕部接阳极,2~5毫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取穴:颈部、腰骶部。

操作方法:用10%氯化钙置于颈部接阳极,阴极置于腰骶部,10~20毫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方法3

取穴:背部、腰骶部。

操作方法:用20%双钩藤液置于上背部接阳极,阴极置于腰骶部,10~20毫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方法4

取穴:前额、颈后部。

操作方法:10%丹参煎液置于前额接阳极,用10%溴化钾溶液置于颈后部接阴极,25毫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期为1周。

方法5

取穴:腰部、大腿。

操作方法:淫羊藿黄酮3毫克置于腰部带形电极接阴极,另外用2个10厘米×15厘米电极置于双大腿前面接阳极,0.05~0.1毫安/平方厘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方法6

取穴:额部、枕部。

操作方法:五味子500克,酸枣仁、太子参各250克共浸入60%酒精4000毫升中15天,提纯、过滤后熔封瓶中灭菌备用。额部置阴极,枕部置阳极,药物由阴极导入,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法7

取穴:额部、枕部。

操作方法:2%~5%谷氨酸钠置于额部接阴极,阳极置于枕部,2~5毫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3.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设备是否处于使用状态。

(2)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感觉有无异常、破损;如有破掼,可加盖小块塑料薄膜。

(3)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映和机器的运行情况,及时调节电流量以免灼伤。

(4)衬垫要专用。一个衬垫只供一种药物使用,不要用洗涤剂清洗,最好使用一次性衬垫。

(5)多次治疗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瘙痒、脱屑、皮疹、皲裂等反应,可用青黛膏或皮炎平膏外涂,禁止搔抓。如有电灼伤,可按烧伤处理,预防感染。

(6)高热、出血性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