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09

第9章 保卫家乡

当时,秦楚边界总是战火不断。屈原的家乡,就在秦国与楚国边界不远的地方,经常有小股的秦国武装力量前来抢劫。乡民们一看到秦国土匪来了,每次都只有舍弃家园,到大山大峡谷里去躲避灾祸。这样,秦国的土匪肆虐更加频繁,更加肆无忌惮。

就在屈原毕业后不久,秦国一股土匪武装力量又深入到了屈原的故乡。屈原这时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能够提刀上战场了。看到秦匪侵略国土,骚扰百姓,****乡村妇女,屈原义愤填膺,又看到乡亲们在敌人来临时一盘散沙,不知道抵抗,这使屈原不觉有些悲哀,同时觉得自己有义务来保卫自己的家乡。于是他让人将乡亲们召集起来说:

“乡亲们,我们楚人不能再躲避秦国了。秦国有什么好害怕的呢!越是怕秦国,秦国就越是会欺负我们,侵犯我们的国土,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打退了秦国的进攻,才能保卫和平,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退却只能使秦国得寸进尺,更加不将我们楚人放在眼中了。”

乡亲们听了屈原的话,也都觉得有道理,但是乡亲们担忧的是,秦国土匪毕竟是正规武装,有刀有枪有箭,楚人是乡民,没有刀枪也没有正规训练过,怎么可能战胜得了他们呢!乡民们都很忧虑。

有人讥讽屈原说:“你这毛头小子,只会说说而已,没有刀没有枪的,怎么抵御敌人呢!打仗可不是单凭嘴巴说说就能胜敌的。”

屈原辩驳说:“当初我们楚人的祖先,能够在这不毛之地扎下根来,抵御了强大的外来力量,而且,当初吴国差点灭了我们楚国,后来还不是我们楚国战胜了吴越吗?我们楚国人有股不怕输不怕死的精神,这股精神是我们楚人战不败的根源。我们楚人要发扬这种不怕输不怕死的精神,同时拿出我们的智慧与勇气,与秦国拼死一战,这样秦国就一定不敢再来欺负我们了。没有刀剑,我们可以打造,没有弓箭,我们可以用竹子来造。这山林里不是多的是竹子吗?正好是我们的天然的武器呢!”

屈原的一席话使乡民们转忧为喜,心想,屈原说得是对的。如果一味地躲避,则连祖先留传下来的这块土地也难以保住,岂不有愧于先人,将来又有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呢!于是乡亲们就推举年仅十八九岁的屈原任抗秦总指挥,统帅乡民御敌。屈原督促当地的工匠百姓制造刀剑,伐竹制弓箭,然后,屈原亲自训练乡民,练习刀剑。屈原还让乡亲们进行军事演习,乡民们骑上战马,冲锋向前,奋勇杀向假想中的秦军阵地。

很快,屈原就将乡亲们组合起来的这支部队训练得像正规军队一样。而且,屈原还充分利用家乡险峻的地形,进行“打游击战”的训练。家乡到处都是山洞,洞中有穴,穴中有窍,地势十分复杂。这次,秦军来犯,他先让乡亲们在那些溶洞内设下种种埋伏和机关,让逃难的乡亲进入洞穴,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隐藏;然后,引诱秦军进入洞穴,秦军在洞内很快迷失方向,四处乱闯,待他们全部进入洞穴之中,则落下悬门机关,洞中暗无天日,空气渐渐稀薄,时间一长,便全部憋闷而死,洞穴成了他们的集体葬身之所。半月之后,平寇队打开悬门,将这些横七竖八的尸体拖出洞穴,拋于山谷,成了野兽果腹之美餐。屈原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有力地保护了乡民,打击了敌军,使秦兵闻之胆寒。

此外,屈原还懂得偷袭之术。他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往往派遣小股力量从溶洞内出来,偷袭盘踞在村子里横行的秦兵,使秦兵往往夜不敢安睡。有时候,一股一股的秦兵在夜里人头落地,第二天一大早,秦兵却看不到村民来偷袭的痕迹。即使夜里秦兵与乡亲们交上火,因为不熟悉山区复杂的地形,他们往往不敢追赶。所以乡民们即使偷袭失利,也能够逃脱。这样一次一次地偷袭,使得秦军人数大减。最后,那些残留的秦兵只得撤离。从此以后数年,归州一带不再有秦军骚扰,百姓暂得安生,过上了和平宁静的生活。

秦兵终于被消灭了。这件事情传到郢都,楚威王得知这件事情,亲自对屈原发布了嘉奖令。楚威王夸屈原真不愧是伯庸的儿子,真不愧是楚国的王室贵族后代。

屈原在家乡崭露头角,受到乡亲们的拥戴,他的名声在家乡也广为传播,乡亲们对屈原是赞不绝口。这是屈原青少年时代最为光辉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