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07

第7章 学以致用

屈原长到十来岁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很厚的知识根基,这些丰富的知识使屈原大脑里渐渐滋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在先生所有的学生中,屈原就已经成为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个了。

屈原对于所学的知识,希望学以致用,他要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现实问题。这是他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

屈原当时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战国后期,天下分裂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人心思统一。历史已经走到了统一的关头。这样,各国所面对的就是如何统一的问题。是由战争来统一,还是用非战争的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摆在各国政治家思想家面前的难题。对此争论不一,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各国政治家频繁接触,外交很活跃。最后,谁也无法说服谁。以军事来统一还是以德治来统一中国是摆在各国政治家和思想家面前的两大对立观点。

当时,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所以,统一天下的重任也是楚国百姓和政治家们所关注的。屈原身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内心感到无比自豪,到底是该和平一统天下还是武力一统天下,屈原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由于屈原的父亲去世,付不起先生的学费,景先生于是便又教了十多个学生,同时让屈原也在内听课,只不收他的学费。这些学生中,屈原最为优秀,景先生也最喜欢屈原。课堂上,先生终于问到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让学生们思考。

“天下原本是一家的,现在四分五裂成七个大国,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你们是赞成统一呢,还是赞成维持原状,继续现在的分裂状态?如果赞成统一,是武力统一还是非武力的和平方式统一?如何才能武力统一,又如何才能和平统一?”

先生的一连串发问使学生们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着。这时,十五岁的屈原也认真地思考着先生的问题。

同学们纷纷作了发言,有的说:“天下像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七个国家要是统一起来的话,由谁来做天下共主呢?要是不由咱们楚王来做,楚国人民可不答应,要是不由秦王来做,秦国人民也不答应,这样势必就会导致战争。所以还是维持现状为益。”

也有人说:“以武力来统一天下,那是必然的事情。不是由秦人统一,就是咱们楚人统一天下。咱们楚国和秦国势必要爆发战争。秦国现在虽然欺负我们,但我们楚国人多地广,只要楚人团结一心,在楚王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秦国,一统天下,诸位将来要多为国出力啊!”

还有人说:“咱们楚国地大物博,是文明礼仪之邦,秦人算什么,虎狼之国而已,连文明的门槛都没有迈进。我们楚国怎么能和这些没有教化的国家统一呢?还是现在分裂的状态好。再说,天下分裂已久,都已经习惯了,何必要统一到一个国家里来呢。再说了,统一的话,天下就只有一个君主了。那么,其他六国之君该怎么办呢?”

屈原仔细地听着这些观点,似乎都有道理,然而仔细思考,却也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屈原站起身来,对先生和同学们说:

“先生,我认为天下统一是必然的事情。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就到了合起来的时候。我不认为武力统一天下是必然的途径。古代的周公,有圣贤之德。“同台吐哺,天下归心”。统一天下主要并不靠武力,而是德行。以德来一统天下,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否则,即便以强大的武力统一了天下,那也是短暂的,将来还是要分裂的。”

先生和同学们都仔细听着屈原的话,想屈原的这一番言论真是与众不同,出语惊人。屈原总是有比别的同学高出一筹的思想。这让全体同学都很佩服。

先生说:“你的看法很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是啊,只有通过德来统一天下,天下才能真正地统一,古代的尧舜之君,就是通过德来统一天下的。所以,要是我们楚王能够朝古代的圣贤看齐,那么我们楚国一统天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愿诸位将来能够辅佐楚王实行德治,使天下归心。”

屈原看着先生,点点头,仿佛是在告诉老师,他将来一定会那么做。

通过这次讨论,古代圣贤在屈原心目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他更加崇拜那些古代圣贤了。他决心要辅佐楚王,也以圣贤之德来统一天下,使天下归心。

屈原对统一天下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看法,表明了青少年时代的他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正是屈原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这种理性的关注培养了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养,为他将来走入政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屈原从仁德的出发点来解决现实冲突,表明了“仁德”思想是屈原将来从政的出发点。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将来从政的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