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06

第6章 学习有道明君,培养爱国之情

屈原从小就在家乡跟随先生学习治国之术,自然也就要学习那些有道明君的事迹。先生为屈原开列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明君,让屈原学习他们的治国之策,学习他们杰出的道德品质。这些君主包括尧、舜、禹、周文王、商汤、楚庄王等。特别是楚国历代国君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令屈原很是敬仰。

楚国是一个后来兴起的国家,处在中原和蛮夷之间,必须自强不息,才能生存并取得发展。楚国的国君们常常以楚之先祖熊绎等人创业之艰难而激励自己。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楚国历史上出了一系列的明君。

屈原对楚国历史上的明君非常推崇,最为推崇的是楚庄王。《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至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这段话说明了在楚国明君的影响下,楚人上下一致的精神。楚国还出现了几位有道德的明君,他们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励精图治,使国家强大,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这些君主受到了楚国人民的尊重。最有名的当属楚庄王,他以孙叔敖为令尹,“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孙叔敖帮助楚庄王成就了霸业,死后家里却无余财,妻子负薪而食。

由于楚庄王的英明,才得到了孙叔敖这位出身卑贱但有治国之能的杰出人才的辅佐,使楚国走向强大,使楚庄王成为春秋霸主之一,与齐桓公齐名。屈原从中看到了楚庄王“亲贤人,远小人,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的高尚品质,对楚庄王非常敬佩。

除了楚庄王之外,楚恭王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每次战败,他敢于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教训。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在深刻检讨鄢陵战败于晋国,虽然不能再上疆场一雪耻辱,但他要求死后以“灵”、“厉”为谥,以示他的自责之心。

楚国的国君虽有贤愚之分,但有作为的君主,都以国家为重,较为平庸的君王也不敢做有辱国格的事。楚文王率军与巴人交战,大败,率领残军退回楚国,大阍鬻拳不让他进宫,他只得率军攻打黄国,获胜而还,病死途中。鬻拳安葬文王后即自杀身死。

由于楚国历代君主的自强不息,使楚国日益强大,后来居上,楚国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看,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春秋时能与强秦相抗衡的霸主之一。

除了学习楚国的历代明君外,屈原还积极学习古代中国的先贤明君如尧、舜等人的崇高品质。特别是舜,他顺服他的异母弟弟象,象却与其父和后母一起想方设法谋害舜。舜修仓库时,象放火烧仓库,企图烧死他;舜掏井时,象把井口堵死。尽管象处心积虑地陷害舜,但舜却顾念兄弟之情,不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处处顺从他们。舜的品德如此之高尚,令屈原无比感动。屈原曾经就象与舜而问先生:

“先生,为什么舜对其后母生父及异母弟象很好,但他却一再遭到他们三人的谋害呢?而舜面对他们三人的谋害,总是忍气吞声,舜这样做对吗?”

先生回答说:“舜这样做是对的。这就是圣人与众不同的品质,不求报复,以宽容的心来待人,这不是很高尚的品德吗?一个人待家庭应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国家也应该是这样。无论国家是否爱你,你都应该爱国家,没有选择地爱国,正如舜帝没有选择地仁慈地对自己的家庭一样。”

屈原后来忠君爱国的品质,也如舜对待其兄弟一样,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始终不改爱国爱君之情。

屈原还问:“为什么武王鞭打纣王的尸体,周公并不赞许?”

先生说:“纣王死了,对已经死去的人还焚骨鞭尸,是很不仁德的行为,作为一个君主,这是不应该的。对君主来说,应该以仁德为怀,哪怕是对待已经死去的罪恶滔天的暴君。”

屈原说:“先生,我明白了。仁德是君主身上应具有的最可贵的品质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所表现出的就是仁德的感召力。周公该是古代天下最伟大的人物了。”

先生说:“是的,古代天下的贤明君臣之中,首推周公。”

屈原于是将一幅刻有周公画像的竹简挂在书桌前,并在周公画像的竹简上刻下了“仁德之风,万世景仰”,每天早晨和晚上都抽出时间来观摩周公的画像,每天伏案读书前都要在周公的像前敬上一炷香,以示敬仰。屈原对周公的功勋和他的仁德也深为敬仰,久而久之,周公的仁德精神就渐渐融入了屈原的血液里。

楚国历史上不乏忠君爱国之臣。特别是在楚国强大之时,涌现出一大批忠君爱国的贤臣。这些贤臣奉公守法,廉洁自守。如昭王时,掌管法律的石奢,所追杀的人犯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如果亲手杀父,则不免被天下人耻笑,认为不孝,但如果放了父亲,则违背了楚国的法律,是不忠君的表现。最后,他只得放父亲逃跑,返回朝廷请罪,昭王赦免了他,但他仍然以不能废除法律为由而刎颈自杀,表现了对君主对国家的高度忠诚。还有一次,楚与吴战,将军子囊据形势估计不能战,引兵逃归。到了郊外,主动请死,楚王赦免了他,但子囊认为如果自己不死,将使逃亡者有所借口,于是伏剑而死,以死来维护了国家法律的权威。这也是对国家忠诚的表现。

在楚国的历史上,还有一大批将军,因为战败,自杀殉国,体现出了对国家与君主的忠诚与热爱。如屈瑕伐罗失败,自缢于荒郊;城濮之战,楚国失败,令尹子玉受到成王的责备,子玉自缢于方城之外;鄢陵之战,中军统帅司马子反醉酒误事,遭到失败,令尹子重以子玉之事喻之,子反也自杀而亡。这许多贵族高官因战败而自杀,在其他各国是很少见的。这说明了楚人“以一死谢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博大而罕见的爱国主义精神。

楚国历史上的这些忠君爱国的典型人物,对屈原有很大的启发。他们为了楚国的利益,不顾惜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楚国的利益和尊严。那些自杀殉国的楚国先烈们,深深地震撼了屈原的心灵。以一死殉国,那是多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深深地敬仰那些以死殉国的先烈们。

春秋以后,楚国与中原各国频繁交往,其文化的发展,绝不亚于中原各国。楚国所处地域虽然先前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之地,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后来居上,成了战国七雄中与秦国不分高下的领头羊。经济发展的同时楚国文化也出现了高度的繁荣,使楚文化更多地呈现出了自身的特征。楚人重视“巫风”,楚国的文化也因此带着原始与古朴的味道,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色彩。屈原从小生活在楚国巫风相对浓厚的地方,深刻地感受到了楚之巫风的魅力。楚人好巫鬼而重淫祀,祭祀的鬼神很多,包括很多邪神野鬼,而祭祀方式也不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有许多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歌舞表演。巫风在民间和宫廷中都盛行一时。这些巫风神秘浪漫,传承着古代的神话,在当时是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充满了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体系。这种楚文化后来在汉代发扬光大,又成为汉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可见当时楚文化的旺盛和魅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楚国的文化还从某种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的优势,是楚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因此,使得楚文化更加富有魅力。

屈原从小就对楚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非常热爱楚文化。他在楚文化的特殊魅力中感受到了博大精深,不自觉地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楚国地处南方,国土面积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广袤,且境内山明水秀,多奇山异水,这里正是产生美丽神话的沃土。如充满神话传说的洞庭湖、云梦泽、巫山十二峰,还有气势雄壮的长江三峡等,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和美丽的国土使屈原充满了对楚国的爱恋,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屈原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在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感受中,逐渐培养了他的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这对他一生的成长道路、性格与命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屈原内心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的驱使,使得楚国灭亡之时,屈原怀石自沉,与楚国一同灭亡。他的忠君思想,突破了传统忠君思想。他的忠君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忠君是为了存君,存君是为了兴国,而兴国是为了爱民,这表明屈原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是与他浓烈的民本主义思想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