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大抵具有卓越品行和卓越智慧的人,因为在世间同道甚少,能达到与其比肩的精神高度和道德品行的人物甚少,而他们又不肯屈尊降贵与凡夫俗子为友,所以这些圣贤知音难求,都有寂寞凄凉之感。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抵这些圣贤人物们的体验也是如此。
由于屈原过分地追求高洁和不融于世俗,所以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朋友,倍感孤独。在所有记载屈原的传记中,似乎找不到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屈原的朋友。朝廷之上营营众生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屈原的知己。没有朋友的屈原是孤独的,孤独的屈原只能在先贤中去寻找心灵的知音。
屈原在生活中朋友不多。但他并不寂寞,他有许多先贤作为心灵的知己。大禹、彭咸、周公、伊尹等,这些贤人慰藉了他寂寞的心灵,同时也使屈原内心里具有了一种圣贤的意识,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总是以圣人的品质来要求自己。
屈原在《离骚》中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人能同我实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前往他的住处!彭咸是殷朝的贤大夫,因劝谏国君不被采纳,投水自尽。这表明了屈原要追随先贤的愿望,而且表明了他要以死来追求先贤的愿望,他内心是以圣贤为知音和楷模的。
在《离骚》中还有:“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意思是说,我真诚地效法前贤楷模,并非世俗之人所穿戴。虽然不合于今人的时尚,我只愿依照彭咸的风范。这再次表明了屈原愿意遵从彭咸遗则,以先贤为楷模,在与先贤的交流中寻找到知音。在《九章·抽思》中,他说:“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意思是说,三王五霸是你的榜样,贤臣彭咸是我的样板。再次表明了欲效法彭咸并与之为友的愿望。
在《离骚》中有“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辞”。意思是说,我依照前代圣贤坚持正道,可叹历尽磨难令人寒心。渡过沅湘我朝南行,要找虞舜陈述一片丹心。这里诗人提到了要把心中的冤屈向舜陈诉,说明他希望以舜为知音。在《九章·涉江》一诗中有“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崑兮食玉英”。这里诗人想象与先贤舜帝同游仙境,同尝玉树花蕊,宛若朋友一般。这说明了他决心效法舜帝,以他为友的心理。
在《九章·悲回风》中有“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意思是说,我寻求着介子推所在的地方,寻找着伯夷守节饿死之处的遗迹。我仔细地考虑又考虑,决心向他们看齐。
在《九章·悲回风》末尾,有“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而何益”!意思是说,我要追随伍子胥而去,向他那样入江入海,了却自己的心愿。望着黄河上的小洲,悲叹殷商贤臣申徒的投河殉国的高尚行为。他屡次进谏,君王不听,他就怀抱重石投河自杀了,可又有什么用处呢?这里屈原列出了伍子胥、申徒等先贤,表示要追随他们,效法他们的愿望。
以上诗歌中,屈原一次次拿先贤来自比,而且这些先贤人物各异:有以死相谏的贤臣,有英明的古代君主,有守节而死的臣子,这各个不同的人物,活在屈原的精神世界里,表明了屈原对贤臣名君的敬仰,也表明了屈原对效法先贤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
屈原在生活中没有朋友,可心灵中与许多先贤有着非同寻常的神交。屈原虽然生活在一个由奸佞之臣与昏君组成的现实世界里,但他“出淤泥而不染”,他的言行和精神世界是纯洁的、高尚的、与世俗不容的,这是因为屈原的内心有着强烈的圣人意识,他总是以圣贤来自比,表现了屈原在精神上的卓越追求,也显示了屈原的崇高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