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41

第41章 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屈原流放蛮夷之地,不畏其苦,在艰难中磨砺自己的情操,依旧保持了精神的高洁与完美,他虽远在蛮荒之地,但心仍然不忘国家之难,他为怀王招魂,情感真挚,如泣如诉,他在流放之地,更进一步深入民间,亲身感受人民生活的疾苦,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由于悲愤之情,他创作了《离骚》《天问》这两部伟大不朽之作。楚国国都失陷,屈原悲愤难忍,投江殉国。

屈原这一次流放所去的地域并非荒凉的汉北边境,而是中国的南方。这里山水自然风光秀丽壮美。屈原这一次从宫廷出来,有机会接触到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郁闷的心灵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洗涤。加上屈原早年就热爱自然生活,家乡秀丽的自然风光曾经给他以滋养。这自然的山川激起了他美好的情愫。

屈原对宫廷那种奢华与排场的生活,并没有特别的爱好,他更加亲近自然。在他两次遭到流放之后,沿途看到楚国的大好河山,云梦泽、洞庭湖、君山、武陵、岳麓山等一系列美好的楚中山水,他的心灵就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了,这使他得以从烦恼的政治中解脱出来。

屈原这一次流放,由于对顷襄王感到极度的失望与愤怒,尽管内心郁闷愁苦,对朝廷却是义无反顾了,彼此寄情山水,回归自然。

在路上,屈原在朝霞中摘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集水洲的宿莽。屈原在《离骚》中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些美丽的花草叫屈原欣喜异常。屈原还叫仆人们采集花朵上的露珠,作为解渴之水喝下;他还叫仆人们将秋菊散落的花瓣收集起来,拌着米饭一起煮熟吃下,米饭显得格外的清香。仆人们看着屈原这样的情景,都说:“屈大夫是过厌了宫庭生活,偶尔看到野外自然生活的情趣,自然热爱。但不久就会厌倦的。”屈原说:“你们哪里懂得我的心呢!”婵娟说:“世间只有毫无雕琢的、自然的,才是最美丽的。先生爱的是自然之美。”屈原说:“知我者,婵娟也,婵娟之美,也像这自然一样,不雕琢却美丽。”

诗人对野花香草的喜爱,表明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流放之地,屈原尽管独处山中,几乎与世隔绝,但此时的屈原尽享山水之采。他常自己种植花草,体会到栽种与收获的快乐。《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诗人树蕙滋兰辛勤培育花草,是他田园生活的写照。

屈原还对自然界的微小生命特别是植物充满了关怀,这充分展示了屈原作为诗人所具有对自然的博爱情怀。香草、兰花、白芷、花椒、茱萸等楚地植物,多次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屈原的《离骚》采撷楚地的奇花异草,使《离骚》这部诗歌香气四溢。又如屈原青少年时代就专门写诗对橘树进行称颂,表明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在屈原作品中,大量的植物铺就成了他笔下一个瑰丽的世界,这些植物,要么是芳菲满鼻的香草,要么是光艳夺目的鲜花,兰、茝、桂、椒、荪、蕙、芰荷、芙蓉、辛夷……无数花草,都成了他服饰、住宅、用具、食物的材料,虽然其间许多物象在诗歌中是笔下人物,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神话人物所拥有的,但无疑这是作者创造出的境界,或者就是诗人拥有或追求的自我生活状态的写照,那些荷花作的衣裳、桂木制的舟楫、撒满芳椒的厅堂、涂满荪芷的墙壁、辛夷做成的栋梁、兰蕙铺的地板、薜荔编织的帷幕、杜衡缭绕,芳香满堂,构造出了屈原作品中神奇绚丽的世界。试想,若没有在生活中对此类事物的独特喜好,诗人怎么能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呢?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可见屈原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屈原的作品中,在很多地方对花鸟树木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如橘树的“独立不迁”,用“艾”草来比喻奸邪,而用“香草”、“幽兰”等来比喻美好的品德等。

屈原热爱自然,与自然相谐相融。他关心自然界里的一切动植物,关心它们的成长,他与自然的一切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在先秦时代,大多数南方土地仍然处于蛮荒之地,没有开垦,是一个莽莽丛林、野兽横行的古代原始世界,屈原却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这表明了屈原对自然的深刻的热爱之情。

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愿望与追求,屈原展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屈原的这种对自然的关怀之情,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人,而延伸到了自然界一切的生命。这种博大的爱,是与当时战乱频繁,人民生命如草芥一样的现实相对应的。屈原的这种博大的爱是对到处充满仇恨与残杀的残酷现实的反抗,以此来唤醒统治者,要体恤生命,建立和谐的人类社会。屈原这种博大的爱的胸怀是很难能可贵的。

屈原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特别关注,对后世许多诗人也有所启发,使他们都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然,投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等大诗人,都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界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诗篇,展示了人类博大的爱的情怀。

屈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使他更走近人民,走近他所热爱的楚国。对自然的亲近,对返朴归真的生活的崇拜,使屈原把自己关注的目光从政治失意转向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生活,转向山水自然界的美。自然之美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激发人的灵感,陶冶人的情操。屈原放逐之后,在周游祖国壮丽山河中,更加感受到了楚国的美好,感受到了人民的美好,使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爱国忧民之情。

屈原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热爱,也是他摆脱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他流连于山水之中,消除了他许多政治上的苦恼,徜徉于自然山水成为他疗治精神创伤的重要方式。他对自然山水因此有更加深厚的感情。在对政治深刻厌恶之后,他更加欣赏那种返朴归真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是屈原终身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