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39

第39章 劝阻怀王赴秦之武关会盟

屈原仍在汉北流放的时候,秦楚关系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质于秦的太子熊横,为了争夺一秦女而杀死了秦王的重臣,逃回楚国,秦楚关系破裂。

公元前300年,秦军又大举进攻楚国,楚军大败,二万士卒遇难,大将景缺殉职,新城失守。楚面临亡国的危险。

怀王在这个时候不得不又投向齐国的怀抱,以求联齐抗秦以自保。但派谁使齐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楚怀王再次想到了流放汉北的屈原,于是急忙将屈原招回郢都,像上次那样对屈原异常礼貌,像上次那样真诚地向屈原道歉,说寡人不听您的,所以导致国家陷入了灾难,寡人此后再也不听小人们蛊惑了。屈原从来是忠君爱国的。看到国家有难,也就不计较楚怀王的朝三暮四,不计较楚王曾经对自己的打击与排斥,带了楚怀王的国书与使命,再次赴齐,并带着太子横作人质到齐国去恢复邦交。

这一次齐王虽然勉强答应联盟,却对楚国存了戒心。因为齐王深知楚王朝三暮四,在政治上是靠不住的。所以齐王只是勉强答应重订盟交,但不愿在军事上提供有力的援助。

秦昭王对齐楚联盟看得很明白,于是肆无忌惮地对楚国发动进攻,夺取楚国八城,杀了楚国军民二万余人。秦王在军事上得利之后,又采取拉拢的政策,让楚太子熊横娶了秦王室之女为妻,子兰也娶了秦王室的女子为妻。楚怀王在这种情况下又动摇了。这时的楚怀王,只想过苟且日子,得过一天平安且过一天平安,所以一心想与秦国求和。秦王也看准了楚王这一点,于是来信假惺惺地请楚怀王到秦楚边境的武关赴会,共同签署盟约,以图在政治上进行讹诈。

楚怀王接到信后十分为难,如到武关赴会,惟恐秦国再次耍弄手段欺骗他;如不去,怕得罪秦国,秦国怒而发兵攻楚,就跟大臣们紧急商量对策。

屈原坚决阻止楚怀王赴会,他说:“秦国是虎狼之国,秦昭王凶狠狡诈,武关之会定是个骗局,大王千万不要相信,不能去。”

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力劝怀王入秦赴约:“父王,以前秦楚交兵,罪在张仪。张仪死后,秦又与楚王室通婚,有意与楚缔结盟约。秦人对楚诚心诚意,但楚却反复无常,又怎么能不引起秦王的恼怒呢!秦人犯楚,责任在楚。屈大夫联齐抗秦,也是使秦楚关系闹僵的重要因素。现在是秦国最为强大,是楚国永久的靠山。秦王邀请您去,是诚意要与楚和好,是给了您莫大的面子啊!还请父王三思啊!”怀王反复考虑,终于惧怕秦王兴师问罪,不顾屈原等人的反对,决定赴武关相会。

楚怀王动身那天,屈原早早来到宫门。他从人群里挤到怀王面前,再次对怀王说:“秦之狠毒狡诈,胜似虎狼狐獾,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武关会约,分明是诈术骗局,大王此行,无异于自投罗网,为了楚国的前途和命运,大王万万去不得,行不得!此行若有差错,将危及社稷安危!”

令尹昭睢也赞成屈原的意见,劝怀王说:“三闾大夫所言极是,大王还是不去武关为上策。火速派兵于边境设防,可保楚之安全。”

怀王听了屈原、昭睢的话,有些犹豫,但怀王之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却在旁边再三催促。

靳尚恐怀王变卦,对怀王说:“屈大夫联齐抗秦,才遭到楚国屡受秦的侵略,如今秦不计前嫌,主动求和,大仁大义,史所未有,大王切莫错失这天赐良机。以臣看来,楚只有顺从强秦,才是永保太平,免遭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上策。”

子兰也帮腔说:“上官大夫所言极是!秦王约父王会于武关,是为了两国和好,父王切莫听信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误国而害民啊!”

怀王又觉得子兰和靳尚讲得有道理,最终还是听了子兰和靳尚的话,登上马车,欲去武关碰碰运气。

屈原见怀王不听劝阻,急得一步抢到车前,说:“大王不纳臣谏,只恐怕去时容易回来难矣……”

怀王坐于车上默不吭声,心里对屈原说这番不吉利之言甚感厌恶。子兰恶狠狠地说:“今者大王远行,一会秦王,二会亲家,故选此吉日良辰登程,三闾大夫偏以这不吉不利之言来拦阻,居心何在?”

子兰说完,急命驭手挥鞭启程。

屈原两手紧紧抓住车轼说:“大王啊,武关乃虎口之地,臣宁愿死于车轮之下,也决不放大王前去……”

子兰一把拉着屈原,往后一拖,楚怀王的车子就起程了。

屈原望着那滚滚的尘烟,泪水模糊了视线,心里有说不出的痛楚……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一进武关,秦昭王就命令伏兵封住关门,胁迫怀王到秦都咸阳。

怀王后悔没有听信屈原的话,但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