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继位后,秦楚联姻,楚国再度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反对联秦,被楚怀王放逐汉北。途中经过家乡,姐姐女媭苦心劝说他追随世俗,但屈原仍不改高洁之志。在放逐之地,屈原深入民间,为人民创作了祭祀用的《九歌》,深受人民的欢迎。屈原深入民间,加深了他对人民的感情,同时也加深了他对楚国的感情,使他的命运与楚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拒绝了韩、齐等国的高官厚禄相邀,坚持留在楚国。从流放地回来后,他劝阻怀王赴武关之会,怀王不听。怀王死后,他大胆揭露楚国贵族奸佞之人里通外国,造成怀王惨死于秦,遭到子兰、靳尚等大贵族的压制与陷害,再度被流放于沅、湘一带。
屈原劝说楚怀王杀张仪一事,楚怀王当时虽然觉得屈原的决策是正确的,但随着秦楚联盟和齐楚联盟关系的反复变化,楚怀王对屈原的态度也变化多端。
屈原对于楚怀王这种朝三暮四的政治态度感到越来越不满。这种没有任何政治可信度的做法,屈原认为将会使齐楚联盟陷入绝境,使楚国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使楚国陷入孤立。
秦惠王死后,武王即位。秦武王对张仪没有好感,张仪只得回到魏国,公元前310年死于魏。这时,齐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齐宣王主动写信给楚怀王,要求六国合纵,并自任合纵长,准备联合六国抵抗秦国。怀王召集大臣廷议,这时,朝中联齐派占据了主导地位,终于决定联齐抗秦。屈原因谏杀张仪事得罪怀王,不能参加廷议。但他的意见通过别人上达怀王。
但秦武王在位没几年就死了,由他的异母弟秦昭王接位,昭王的母亲是楚国人,昭王母党使楚国人向寿当上了秦国的丞相。楚怀王在这种情形下又倒向了秦国。屈原等竭力坚持的齐楚联盟又被毁掉了,楚又投入了秦的怀抱。这使屈原对楚怀王朝三暮四的行为感到异常愤怒。
屈原这时不顾自己被楚怀王疏远,毅然走上朝廷,面见楚王,楚怀王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接见了屈原。屈原说:“大王,秦国要求与楚联盟,秦王是自有其目的。那秦昭王现在羽翼未丰,在秦国内地位还没有站稳,还不想与六国开战,所以要联合我们楚国。一旦秦王在国内地位稳固了,就会像以往那样对楚国动武。望大王明察。”
楚怀王说:“现在秦昭王的母亲是我们楚国人,秦国的宰相也是我们楚国人。难道要楚国人打楚国人不成?”
屈原说:“弱肉强食,天下定理,秦国国君历来尚武,倚强欺弱,而且他们身居王室宫殿之中,策划盘算已非一日,早已养成虎狼习性。哪里还有半点人性呢!”
楚怀王气愤地说:“依你看来,楚宫中所有大臣包括寡人也都没有人性了?你这是在借攻击秦国而辱骂寡人。屈原,你太狂妄自大了。”
屈原说:“臣没有这个意思,臣只是说秦国君臣。你看那张仪,本是魏人,却去魏赴秦,帮助秦王掠夺天下,丝毫没有考虑到魏国的利益。如此不顾恋祖国,惟有秦国那种土壤才适合这种人生存。秦国就是一个扼杀人性的国度,商鞅变法,使人人都变成虎狼,好吞并天下。大王您和这样一个国家联合,就好比把楚国人投入一群虎狼之中,就好比一只羔羊睡在一只老虎身边。楚国人从此要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惊恐和噩梦之中!”
怀王越来越愤怒了,说:“屈原,闭上你的嘴巴,咱们楚国还没有到任意被虎狼撕咬的地步。楚国的力量还很强大,你错误地估计了楚国的实力,在朝廷上说一些灭本国志气的话,论理该是死罪!但寡人念你有过功勋,如果你肯悔改,寡人对你宽大为怀,既往不咎。但如果你不肯悔改,寡人只好将你流放蛮荒之地!”
屈原说:“我并没有错,我不须悔改!真正要悔改的是大王您,您一时联齐抗秦,一时又联秦抗齐,朝令夕改,投奔了虎狼之秦而不自知,大王您将楚国带到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却还如此执迷不悟。大王您背弃了楚之列祖列宗。”
楚怀王说:“屈原,看来你还是毫无悔改之心。那好,寡人让你到秦楚边界地汉北去看看,看看那里秦国的百姓与楚国的百姓是多么友好和睦!哪里像你说的秦人都是如狼似虎的一群呢!”楚怀王随即又颁旨:“令屈原即日出朝,放逐汉北!”
屈原听到放逐的消息,觉得昏天黑地,他痛苦地对天哀吟道:“大王,你已经不是昔日的英明太子熊槐了啊!你就是一个昏君!一个鼠目寸光的昏君!一个见利忘义的昏君!楚国的前途会断送在你这个昏君的手中!”
怀王赶紧对左右说:“来人,快快将这个疯子驱逐出朝廷!”
屈原披头散发从朝廷踉踉跄跄地走出来。他意识到,他与楚怀王的关系彻底破裂了。但屈原并不后悔今日在朝廷上对楚怀王的忠告与劝说。他认为,为了楚国的命运,为了使楚怀王幡然悔悟,走上一条使楚国兴盛的道路,他有必要提醒楚怀王。尽管遭受了有生以来最残酷的一次政治打击,但屈原还是希望楚怀王能够听他的劝告,联齐抗秦。
在出发前,屈原还写了一道奏章给楚怀王,希望他能放弃联秦的策略,转而与齐联合抗秦。但屈原的奏章再也上达不到楚怀王那里了。靳尚等一伙亲秦的奸佞之臣将屈原的奏章扣押下来。
屈原等了数日,最后完全失望了,他被迫含泪离开郢都,踏上了流亡汉北的漫漫旅途。
在这一次屈原与楚怀王的冲突中,屈原为了坚持自己联齐抗秦的正确政治主张,冒着被流放的危险,直言进谏楚怀王,反对联秦,这种进谏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反映了屈原在政治上的坚定志向,反映了他为国家利益而不怕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屈原的社会良心。这种为了正义、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冒死直谏、虽死不足惜的伟大品格,使他成为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成为那个时代的正义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