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担任左徒之职后,随即效法商鞅、吴起等,在楚国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变革。这一变革起初得到了楚怀王的支持。屈原制定法律,严惩贪污腐败,取得了很大成效。随后,他又应楚怀王的要求,起草《宪令》,企图刷新楚国腐朽贵族政治。但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腐朽贵族如靳尚等人对改革进行反扑,他们污蔑屈原居功自傲,泄露国家机密,使楚怀王对屈原失去信任,被免去左徒之职,屈原苦谏,求继续变法,但楚怀王置之不理。楚怀王受张仪所骗,屈原揭穿张仪面目,但楚怀王仍不信任屈原。在楚国丧师失地之后,屈原不计前嫌,再次使齐,促成了齐楚再度联盟。
齐楚联合,六国合纵,使得秦国很长一段时期都不敢东进,六国通过合纵,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秦国甚至开始有几分畏惧楚国,为了打探楚国内情,秦王曾派出许多侏儒到楚国宫廷内部,与楚国贵族私相交结,刺探楚国机密。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妃郑袖,楚国令尹子椒等均受秦国贿赂,秘密与秦人相通,反对合纵,反对政治改革,这些亲秦派势力与楚国的旧贵族们联合起来,成为一股腐朽的势力,他们在内贪污腐败,在外勾连秦国做后盾,欲与屈原等改革势力相抗衡。
当时,楚国贵族的腐败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楚国的几大宫廷贵族,占有了楚国都城附近一半的田产,郢都的房舍,也有将近一半属于靳尚等几大宫廷贵族所有。他们的府邸富丽豪华,甲第相连,巍峨壮观,如同楚宫。而房舍中的美女宝物,则较楚宫有过之而无不及,连楚王私下到贵族之家来做客,见到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流连不已。楚国旧贵族的腐败,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国力。
屈原深知,贪污腐败是国家的大毒瘤,如果不及时治理,就会使国家被小人所蚕食和侵吞。这样,不待外敌入侵,国家自己就瓦解了。因此,整治腐败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屈原作为改革的政治家,对楚国贵族们的腐败现象极为重视。在大肆改革之前,首先就要拿腐败开刀,清除腐败现象是他改革的重大举措。
楚怀王这时作为楚国新上台的当政者和改革者,自然支持屈原的变法。他的目的是想通过屈原治理楚国贵族的腐败,来达到削弱楚国贵族的目的,以巩固君主的权力。
一天,屈原对楚怀王说:“现在朝中奸佞之臣当道,其原因就是奸佞之人掌握了楚国的经济命脉,所以能够在朝中兴风作浪。大王要想治理国家,首先治理腐败。使他们失去了经济控制力,自然其兴风作浪的本领也就消失了。”
楚怀王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吧,你派人暗中调查朝中的腐败之徒,并制定出一套严格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文件,将这些奸佞之徒绳之以法。这样朝廷政治就清明了。爱卿就着手做这件事情吧,自然,这件事情会得罪不少朝中权贵,但不要紧,寡人支持你!”
屈原说:“为了楚国的前途,只要铲除了这些奸佞之徒,我即便被这些奸佞之人所害,也是愿意的。我将尽快办好这件事情。”
屈原说到做到,不久就制定了一套严格惩治贵族贪污腐败的法律文件。楚怀王看了,很是满意,称赞屈原精通法律,有治国之才,于是就更加依赖屈原,准备将改革的重担托付给屈原。
屈原不但制定了一整套的严格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文件,而且还将朝中奸佞之徒的贪污腐败的具体案例调查得一清二楚,写成奏折,交给楚怀王。楚怀王看了,很是称赞。
但奏折内容不久就被奸佞之人给透露出去了。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个郢都弄得满城风雨,甚至全国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都赞颂屈原。靳尚、令尹子椒等人,听说屈原在整他们的黑材料,都对屈原恨之入骨,想乘机在怀王那里告屈原的状。只是苦于屈原此刻正受怀王重用,一时半刻还拿屈原没有办法。但他们对屈原的怨恨之心却已深埋在心。
实际上,楚怀王看到屈原调查的腐败朝臣的名单,看到当今自己正宠幸的大臣靳尚、令尹子椒等人的名字,感到很痛心。毕竟这些是他的辅佐之臣,如果去掉了这些人,单凭借屈原一人辅佐他,他的王权怎么能够得以巩固呢?楚怀王陷入了为难之境。左思右想,楚怀王并没有将这些名单交给人审理。另外,怀王的宠妃郑袖终日在耳边向怀王诉说靳尚、令尹子椒等人对怀王的忠诚,令怀王更加不忍心除掉这些人。
屈原久等楚怀王下达命令,结果没有任何动静,有些失落,便前来询问。
楚怀王对屈原说:“寡人已经将这些名单毁了。你也不要再弄这些朝中大臣的黑名单了。寡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屈原听到楚怀王这么一说,心凉了下来。
屈原辅佐君主铲除腐败,但楚怀王最后却毁了那份腐败分子的名单,这使屈原感到痛心疾首。他明白了,要改革,并不简单,甚至是要流血,要兵戎相见。
屈原在《离骚》中说:“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苏粪壤吕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这些人把美好当作丑陋,使朝廷内外乌烟瘴气,他们大肆贪污腐败,谋取私利。使国家利益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楚国日渐贫穷,而且由于贪污腐败成风,导致楚国的政治日渐腐败。屈原对于这些贪污腐败、祸国殃民的政客们充满了愤怒。但只可惜楚怀王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考虑,而不顾及国家的利益,这使屈原深感痛心,同时也预感到了楚怀王与自己并非推心置腹的关系,他们君臣之间尽管友好,但毕竟是有巨大的鸿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