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名”就是“字”,“字”就是“名”,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或“乳名”。等长到20岁,可以绾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这个名就叫“字”,也叫“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而,古代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因此,“字”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为外人称呼自己的时候准备的,自己却从来不去使用。刘备、关羽和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但诸葛亮本人却只能自称为“亮”,不能自称为“孔明”。
名、字之外又有号,名、字一般是父母师长给的,自己不能随意更改以示对亲长的尊重。号则是朋友取的或自己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更能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来。
趣味链接:
有一个人在银行开户,委托银行职员为他填表:
“您的姓名?”
“费费费雷罗·彼彼彼得洛维奇·帕帕帕里奇。”
“对不起,您口吃吗?”
“不,我父亲口吃,那个为我进行出生登记的官员简直是个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