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善解童贞
11089600000006

第6章 我是男孩,怎么喜欢妈妈的贴身衣物

小明3岁半了,却为什么一直对妈妈的贴身衣物恋恋不舍呢?只要妈妈不在身边,他就紧紧地抓住妈妈的衣服不放,在他眼里这些东西似乎代表着妈妈,让他感觉安全很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孩子会把玩具或被子当作“最好的朋友”,这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些东西丢了,或找不到了,孩子会非常难过和焦虑,甚至会睡不着觉,因为这些东西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安全,是他们的“安慰物”。

由此可见,安慰物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妈妈或其他重要的人不在时,这些安慰物就是桥梁,把孩子和重要的人物联系起来。

1.孩子为什么需要安慰物

在儿童时期,几乎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在孩子眼里,这些安慰物不仅是物品这么简单,往往背后潜藏着更多的心理需求。

一个小枕头或一只毛绒小熊为什么会起到“安慰物”这种神奇的安慰作用呢?前面我们提到了孩子为满足口欲会通过吸吮这个方式来达到期望,同样的道理,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有的孩子喜欢抚摸棉被角、毛绒玩具等。因为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就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这些东西代表妈妈和安全,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它就成了妈妈的一部分,或者就是妈妈。

妈妈可能随时因为某些家务或工作而离开孩子,这是孩子不能控制的,但是安慰物不一样,孩子可以随身带着它,就像一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就算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能使用它,逐渐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孩子正在用一个积极的方法建立他的独立。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经常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4)父母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5)孩子比较孤独,与外界接触太少。

(6)平时父母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等等。

此外,细心的父母还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孩子“恋”上的物品,大多是柔软的,可以拥抱的,这种柔和温暖的感觉就像是妈妈的怀抱。这样一种亲子依恋的表现,正是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会“恋”上被子、枕头、小熊这些物品。

安慰物还起到一个作用,就是提高孩子对压力和情绪变化的敏感度。一个没有安慰物的孩子可能对压力或不愉快的感觉不太敏感。对安慰物适度的依赖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易对某种物体形成健康的依恋。孩子2个月大时,对压力和不愉快的反应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有的孩子1秒钟也不能忍受就号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则仅仅是退缩。

恋物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父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与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数孩子是不会对这些替代性的安慰物产生依恋心理的,长大后自然对婴幼儿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转移,而不再强烈需求。总有一天,孩子要放弃他的安慰物。

至于什么时候会放弃这种习惯,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年龄。大多数孩子在上了幼儿园,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时,就会放弃安慰物,还有的孩子会持续到上小学。如果孩子知道别人会因此而笑话他,就不会再依恋安慰物了。

有些父母担心这些安慰物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威胁,会减少孩子对他们的依赖和信任,其实没有必要这么担心。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那些有安慰物的孩子会因此而舍弃妈妈温暖的怀抱。无论是妈妈的怀抱,还是充当安慰物的枕头,对于孩子而言只是一个依恋媒介,不论有没有舒适的“安慰者”,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过去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孩子恋物就预示着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心理问题,而现在,心理学家却普遍认为,安慰物在儿童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使儿童学会如何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自我安慰。

因此,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孩子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

请父母们停止用习惯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恋物”这个问题,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对我们的孩子没有信心,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甚至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

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2.孩子“恋物”要不要去纠正

每到幼儿园开学时,蒋老师都会发现小班的新生会带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给自己“做伴儿”。通常,蒋老师都会用其他更有趣的玩具或游戏让这些东西在一个星期之内失去对孩子的吸引力。然而,小一班的米米实在让蒋老师头疼:他带了一件旧得发黑的毛衣,每到睡午觉时就要把它围在脖子上。只要蒋老师试图把毛衣拿走,米米就会马上惊醒,大哭不已。半个月过去了,蒋老师想了好多办法来转移米米的注意力,情况却毫无改观。

蒋老师在米米妈妈那里了解到,米米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要去外地出差。在米米一岁左右的时候,爸爸经常抱着米米睡午觉,那时是冬天,米米爸爸在屋子里就穿着这件毛衣。之后,每到爸爸出差的时候,米米一睡觉就要紧紧抓着这件毛衣不放。由于毛衣被米米用得很脏了,妈妈洗过一次,米米却哭闹着说:“没有爸爸的味儿了。”因此,妈妈只能让这件毛衣陪着米米上幼儿园,并且让它一直这么脏下去。

蒋老师趁米米爸爸不出差的时候和他谈了一次,告诉他,米米对毛衣的依恋,其实是对父爱的渴望,是一种“皮肤饥饿”的表现。如果爸爸不能和孩子朝夕相处,就要在父子团聚的时候多进行肢体交流,同时必须由爸爸向孩子讲清“旧衣物会产生大量细菌,很不卫生”的道理,这样,依恋父亲的孩子就会听爸爸的话,脱离对毛衣的依恋。

孩子不仅依恋妈妈的贴身衣物,还会对爸爸的衣物有眷恋情怀,甚至对其他东西也会产生依恋。此时,很多父母疑惑,究竟孩子“恋物”要不要去纠正?孩子恋物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现,并不是病态,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一般不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强制的方式,因为那样会给孩子一种暗示,促使他和父母对着干,结果适得其反。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此不闻不问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的父母来说,更需要进行一些情感投入;还有那些对安慰物过于依恋的孩子,比如小毛巾不许洗,谁也不能碰,可能严重缺乏安全感,也需要心理干预。

父母可以做的8件事:

(1)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2)多准备几个迁移物,如两三个小枕头、几个相似的毛绒玩具,让孩子难以对某一个“情有独钟”。

(3)避免硬性让孩子与父母分开睡,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睡觉前给孩子播放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

(5)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这会让孩子有一种受关注的感觉。

(6)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新鲜事物打开孩子的视野有助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7)睡觉时爸爸或妈妈陪伴孩子并给他讲故事,或在孩子的卧室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独睡的恐惧。

(8)丰富孩子玩耍的对象,增加孩子的选择,诱导孩子把注意力和兴趣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的了解,若是出现这些类似于“恋物癖”的现象,父母不必再过于担心了。“恋物癖”这种病症确实有,但患者一般都是成年人,常常是在青春期才开始出现,而且是把无生命的物品作为“性活动”的对象引起性兴奋。“恋物癖”几乎都出现在男性身上,所恋物品大都是女性的贴身衣物,如内裤、胸罩、高跟鞋、装饰品之类的东西。小孩子只是对一些熟悉的物品比较喜欢,与“恋物癖”完全不是一码事。父母们大可放心,由于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不大稳定的,很容易转移,只要循循善诱,完全可以纠正。

孩子只喜欢某一种物件的原因,主要是父母不大关注孩子玩些什么,没有及时给孩子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玩具,发现不正常的苗头,缺乏及时的诱导。父母误认为是“恋物癖”,主要因为缺乏生活常识和生理心理的科学知识,对有关知识一知半解,或仅凭道听途说就“积极”对号入座。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大正常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生搬硬套地与什么病症连在一起,别总是自己吓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