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善解童贞
11089600000035

第35章 乖孩子不再喜欢上学了

一个平静的休息日,上初中的女儿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脚下,号啕大哭,说自己怀孕了。

母亲形容自己听到这个消息时“头都炸了”——这怎么可能发生在内向乖巧的女儿身上?但是,她立刻稳住神,面前的女儿才是最需要帮助和安慰的人。

母亲搀起女儿,柔声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原来,女儿经常帮助同桌的一个男生学习语文,男生数学好,女儿也经常向他请教。上个月有一天放学,两人路过男孩子的家,恰好家人都不在,于是……最近女儿经常反胃头晕,她自己也意识到,可能怀孕了。

母亲带女儿去医院,用自己的名字挂号给女儿检查,验孕的结果果然是阳性。母亲和女儿商量,选择做流产手术。术后,母亲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说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请一个月假。然后,她自己向单位请假,专门在家里照顾女儿。

自始至终,母亲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说过。她向女儿保证,这件事情的知情人只限于母女两人,连孩子父亲也不会知道。

女儿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太冒失。之后的日子里她专心学习,考上了一所北京的名牌大学,并在毕业前夕接到了美国三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性行为是一种隐私。在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他们寻找的是信赖、温暖和保护。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受到了训斥、挖苦甚至打骂。曾经有一对十三四岁的“少年鸳鸯”,其性关系被老师曝光,又被父母拒之门外,最后两人索性同居,直到生下了一个孩子才向媒体惊慌求助。

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并逐步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是协调一致的的,因而个体的身心能够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青春期却是人生历程中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这期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2~3年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即可达到成熟水平,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迟缓,心理水平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这样,青少年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因此,孩子青春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孩子为什么会分心

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和生理起了特殊变化,需要父母、老师和社会的特别呵护。青春期孩子的独特心理不可小视。

(1)性心理萌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内的激素会发生变化,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情绪心理起伏较大。时常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或浮动急躁心理和行动。

(3)交友心理急切。由于生理心理的需要,迫求别人理解支持,特别是近龄异性朋友。

(4)逆反心理突出。特别是对一些唠叨和不适当的管教会产生一种反抗叛逆心理。

(5)独立心理迫切。自认为人已长大,应尊严附体。对于他们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要求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和观点,期求人格独立和自我做主。

(6)敢为心理萌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未定,容易误判事物,加之独立心态萌动,因此,对某些不良影响和坏人的引诱,识别、抵制和免疫力较弱,往往会受骗上当,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如不少诉说自己喜欢上了异性同学,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说:“在我的心目中,她已经占领了我的整个心,白天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地看她几眼,我就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有的说:“我没有精力去学习,失去了她就像失去了未来一样,我像一只没有目的的蚊子,到处乱飞。”有的说:“因为我现在不是谈恋爱的时候……所以我不敢对她表白我的爱,怕对她的学习不利。但我每天都想见她……”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在青春发育期,男女孩子之间产生一种神秘好感是正常的,在个别孩子身上就表现为思慕异性同学,这种现象受生理发育和社会影响的双重渗透,决不能责怪孩子。应该认识到产生这一现象是自然的,作为孩子及其父母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尚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育还不完全,思想、情感极不稳定,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考虑问题也缺乏理性,常常会造成各种错误,因此人们也习惯于将这一时期称作“危险期”。正处在“危险期”中的孩子们,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教导。

2.如何让孩子收心学习

现在,青少年的性成熟已提前了两岁,女孩男孩分别在十一二岁和十三四岁就进入青春期。不过,尽管青春期提前,但他们的心智仍未相应成熟。如果青少年把过多精力投放在异性情感方面,会耽误学习,或忽略自身能力的培养。

作为父母我们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从教育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的调整。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给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当然同时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有一点要牢记:父母在某些事情上有“绝对权利”,平等只是相对的,要让孩子知晓不可违反的原则和不可逾越的界限。

(2)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尽量避免与孩子冲突。

此阶段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言辞不当或偏听偏信,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所以,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的方法,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如果发生语言冲突,父母一定要冷静,可以立即采取适当方式主动停止争辩,待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会好得多。

(3)学会理解和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尽可能理解您的孩子。

躬下身来主动倾听孩子代表着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孩子也当然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倾听中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孩子在倾诉中逐渐明晰自己的问题,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孩子逐步学会自主、负责和独立。有时孩子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但因为有人接纳、理解他,就能使他消除不安和焦虑。当然,有时初中孩子的观点、判断很可能荒唐甚至违背主流文化。身为父母可以反对,但要告诉孩子你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4)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引导孩子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性的逐渐发育成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明显标志。如果事前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孩子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会感到紧张、困惑。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孩子懂得一些性知识是必需的。这一时期,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增强,希望了解异性并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对此父母不必过于敏感、担心,更不能草率地贴上“早恋”的标签。我们要承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合法性,创设正常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尽可能保证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这样,孩子就能够非常坦然地面对异性的交往,反而不会出现父母惧怕的结果。

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生活起居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以及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成长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其获得更多的力量与信心。初中生的父母是最难当的,让我们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3.如何“招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过渡年龄。孩子长大了,很多事情父母已经不能再强权“做主”了。不爱学习了,不听话了,学会顶嘴了,甚至夜不归宿……父母很苦恼。这段期间,孩子的心理发生了莫大的变化,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甚至导致父子、母子关系的僵化、破裂。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下面是心理专家的几点建议。

(1)不要对孩子的变化抱有成见。

预想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父母若强行压制,那么一场大冲突在所难免。

心理专家忠告父母说,实际上并不存在青少年行为的必然模式,也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十几岁少年。你的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成熟了,若不用有色眼镜看他,而是认为他生来就是这样,那么你的儿子或女儿就会按照已培养起来的行为方式去做,成为你的好孩子。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划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儿子留了长发或是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做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一位父亲说:“我总是问自己,这对我14岁的女儿要紧吗?如果不要紧,我便让她自己决定。”

(3)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但这种友谊不是地位的绝对“平等”。你仍可以是一名船长,可以听取船员的意见,但最终把握航向的仍是你。

父母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一个13岁的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父母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父母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父母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半熄灯,你如果能保证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父母。这些父母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父母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这样便突出了重点。

(4)对事不对人,千万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到星期日会一起结伴去奶奶家。一天,16岁的儿子却宣布他周末不去奶奶家了。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和长辈的不尊敬。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已经毕业班的孩子经常要完成过于繁重的学校作业,周末也不能放松。于是家人便谅解了孩子不去奶奶家的决定,同时尽量减少占用孩子自由时间的家庭活动。

(5)和孩子建立统一战线建成为盟友关系。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你们的决定。

在孩子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的时候,父母不必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打压孩子。可以以欣喜地目光关注孩子的成长,通过恰当的引领和指导陪伴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