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善解童贞
11089600000002

第2章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幼儿性教育一直是大人难以开口的一个教育难题,也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幼儿教育死角。如何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语言以及适当的口气教育孩子了解男女之事,比如,教育孩子男女的差别,教育孩子认识男女的身体构造、教育孩子如何正确认识爸爸妈妈的亲热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很难以适当方式解决的教育难题。

当前,社会信息飞速传递,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各种各样。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幼儿自然而然会接触到父母幼时无法接触到的两性现象或相关信息。当幼儿接触到这些两性信息时,他们很好奇,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出现“扮演爸爸”的那种行为,甚至他们还会以一种茫然而又好奇的态度去询问父母男女之事。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性意识如果引导不当,或者被长期漠视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发育,甚至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期的幼儿性启蒙如果教育不当,会使其产生错误的性观念,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在最初,孩子们会好奇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般情况下,小孩子,长到四五岁(更早的两三岁)时,就会对“我是打哪儿来的”产生疑问。那一般情况下父母是怎么回答的呢?可以总结以下几条经常出现的答案:

“是天桥上/垃圾桶里/街边捡回来的。”

“神仙送来的。”

“亲嘴亲出来的。”

“天上掉下来的。”

“孤儿院领养的。”

“男人和女人一起住久了自然会生小孩。”

“石头变的。”

“小孩子问那么多干嘛!”

孩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就像是对诸如“天为什么要下雨”、“鱼为什么会游泳”之类的问题一样,仅仅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已,并不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明白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可。

4岁的美美也总在问妈妈这样的问题,妈妈告诉她是通过剖腹产取出来的。事实也是这样,因为妈妈的肚子上有剖腹产留下的疤痕,美美也就信了。后来获得更多信息后,她又生一疑问:爸爸的精子怎么到你的子宫里去了呢?妈妈无奈地编了谎言敷衍美美:“做手术放进去的!”

美美最后的结论:“我肯定不会要小孩的,要做这么多手术,会疼死的!”可想而知这不是一个绝佳的答案,它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幼儿的早期性教育,为人父母更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马虎回应。

对于孩子提出如此的问题,做父母的之所以难以回答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面狭窄,二是知道答案,却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孩子们其实个个都是哲学家。几乎每个人童年时代都会很认真地思考“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并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答案,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向是哲学家们穷其一生思考的大问题。

孩子有权知道他的“生产”过程。作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将真相告知他们。任何含糊其辞的话都会增加性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而人类天生就对充满神秘感的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

对于现在的早期教育来说,幼儿的早期“性教育”,是父母们应该正确面对的问题。可对于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没有案例、没有经验、没有指导。我们都在不停的摸索当中。在面对自己孩子萌发早期“性”意识的时候,一位母亲的一些智慧应对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明明对妈妈生宝宝的事情也要求知道的多了。

明明经常问他的妈妈:“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

妈妈就会回答:“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啊。”

明明还问:“我是说我怎么会在你肚子里的?”可以看出,孩子的问题是经过思考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作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明明的妈妈觉得没有必要隐瞒孩子,就对他说:“爸爸给了妈妈一个种子,然后种子在妈妈肚子里找了一个好朋友,他们住在了一起,过了几天,他们变成了一个大种子,这个大种子就是明明。”

明明终于明白他是从哪里来的了。有时候他还会问,“那大种子明明为什么不在妈妈肚子里了,非要出来呢?”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小小脑袋里装的大问题还真多。

妈妈这样和他解释:“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天天长大,一直长到10个月,你长得已经很大了,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了,而且你也想出来看看妈妈长什么样,所以医生就在妈妈的肚子上开了个门,把你抱出来了。”

明明对妈妈的解释似乎很满意,很久都没再问妈妈此类的话题。

孩子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类似的疑问还会有:“是不是只有女孩子才可以生宝宝呢?”

做父母的不要慌,可以参考这个回答,“是的,因为女孩子的肚子里才有宝宝住的小房子,宝宝才可以住下来啊!”

“男孩子肚子里就没有小房子吗?是不是男孩子只有种子啊?”

“对,男孩子没有小房子的。他会有很多种子,然后最优秀的种子才可以给宝宝。而且只有相爱的人才可以播种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

像这样一段对话,不单解决了孩子对“我是怎么出生的”的种种疑惑,而且还在孩子心中播撒了爱的种子。在给孩子输送性教育知识时,还要注意引导儿童的情感发育。儿童不会有成年人那种异性之爱,但他或她有没有一种对别人的关怀之心、博爱之心,却会直接决定其成年后能否顺利投入恋爱和婚姻生活。

值得提醒的一点就是,幼儿早期的性教育需要父母共同负起责任,需要从思想上认识一致、行动上互相配合。很多家庭都容易忽视这一点。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母亲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孩子的眼神会转向父亲,似乎在问父亲:“是这样吗?”这时父亲如说:“妈妈说得对。”这便会使孩子感到心满意足。

有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安妮西·班斯坦博士,她曾做过儿童对“人类的起源”的认识的广泛研究。她在研究过程中采访了100多个注重儿童教养问题的家庭。其中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他们已经向子女恰当地解说过“婴儿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觉得孩子应该能答复得很好,没想到研究结果却使这些父母大为惊愕。所以,提醒各位父母,不要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性好奇,各年龄段的孩子各有其性探索取向。“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给孩子合情合理的解答。

第一阶段,大约三四岁。此时的孩子多半无法理解婴儿怎么来的。对于生殖器,孩子想象着——它是存在的,不过也许在别的地方。

第二阶段,为4岁到7岁之间。此时,孩子开始认知婴儿的某种起因,他们相信自己是由成人“组合”而来的,或者像商店中购买的货物一般,是被制造出来的。

在与幼小孩子的晤谈中,班斯坦博士发现,父母竟会告诉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答案。这是需要父母改进的。

第三阶段,在8岁左右,孩子逐步能够认知父亲也是创造婴儿的角色之一,而且具有肤浅的性交观念,但是他们无法把整个过程联想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认知。

第四阶段,在8至10岁之间。班斯坦博士发现,孩子在被问到“婴儿从哪里来”时,第一次出现困窘的样子。他们能够完整地叙述怀孕的原因,但是仍然不了解如何发生、如何结合,才能开始生命的过程。

处于11和12岁的第五阶段的孩子,可能也是处在这样的困惑当中。这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有人向他解说:精子和卵子相遇并且结合后,胚胎才开始形成。

青春期为第六阶段,倘若父母从小就曾告诉孩子婴儿如何出生,这时的他们通常能较正确地描述其过程。

所以,提醒所有父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时,要分阶段去解答孩子们的性疑惑。同时,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父母必须端正性教育态度,认识两性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良好的两性教育知识,学习和掌握好良好的教育方式,以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