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善解童贞
11089600000011

第11章 奇怪,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蹲着上厕所呢

馨儿妈妈有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发现孩子身上湿了一块。“她说是男孩女孩在一个便池里上厕所,衣服被人家溅湿的。”孩子还问了她很多奇怪的问题。“有的小朋友为什么是站着撒尿”,“为什么他们有小鸡鸡,我没有”。面对这样的问题,让馨儿妈妈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馨儿妈妈希望幼儿园能注意到孩子也需要男女有别,最好能分开上厕所。

馨儿妈妈遇到的麻烦,多数家长也觉得很头疼。华华妈妈说:“我家儿子有天回家竟然蹲着撒尿。我问他怎么学会的,他说是看见别的小朋友这样做的。”很多父母担心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影响。

1.男女同厕影响孩子性别认知吗

孩子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的,性别观念的形成也是如此。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幼年时期,除了第一性征的差别,其他方面基本一样。大家知道,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庭里的孩子很少有异性同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性缺失。

如果在幼儿园里也严格区分男女,异性的神秘感会给长大以后的孩子造成性教育时期的心理压力。我们知道,在国外有许多祼泳的地方,但那里并不是乱伦或者群交滥交的地方,这说明,正确对待很重要。就像小孩子穿开裆裤一样,或者在游泳时,小宝宝也不一定都把游泳衣裤穿戴整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场景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孩子们无差别地生活在一起,这是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了解异性的一个启蒙教育过程,过分地强调性别差异可能会导致过犹不及的效果。试想,如果幼儿园男女分厕所使用,那小男孩如厕时,保育员阿姨或女性老师要不要帮助他们呢?分了男女厕所以后,要不要在睡觉时也分男女寝室?在家里,是不是儿子就不能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个开明的家长,不要一提到性别就精神紧张,应该从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来去看待这个问题。

在幼儿园里,曾有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小朋友,一定要等其他孩子都不在时才用厕所,因为她在英国的幼儿园厕所设置就同成人的一样。我们国内幼儿园虽然大部分已经分厕,但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一是害怕门的开合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二是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说,性别意识还较朦胧,刻意区分反而不好。

对孩子的性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但要适时、适量、有所选择,不能过分夸张和强化。幼儿园分厕并不是幼儿园教育唯一或最好的办法,所以未必要强求。

0~3岁时,男、女孩“两小无猜”,最好不分;4~5岁以后,孩子发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要自然过度到男女分厕;7岁以后必须分开,否则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其实,“分”与“不分”只是形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性教育。分厕后,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疑问?性别自认如何推进?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从4岁左右,就开始有了朦胧的性别意识,幼儿园小班也有专门的课程教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学会区分男女性别。此时给幼儿园小朋友分厕还是有必要的,分开用厕可以帮助他们知道男女是有性别差异的。

幼儿园男女同厕,一方面是因袭习惯,另一方面是节省开支和便于管理,如果有条件的话,分开当然最好。男、女孩上厕所时姿势不同,女孩有时会好奇地模仿男孩,结果尿湿了裤子。此外,男孩上厕所时,还容易把小便溅到旁边如厕的女孩身上,很不卫生。个别幼儿园还会出现“男孩小便女孩偷看,女孩小便男孩围观”现象。

孩子四五岁时候的习惯和行为,深刻影响到其未来的的性格和品性。现在,不少成年人常常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而自己却毫无觉察,或许就是小时候种下的根子。

幼儿园有义务尊重性别差异,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就有性的认识,尽管这时是模糊的,所以从小给孩子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幼儿园搞男女分厕是早期性教育的一种规范行为。有条件的幼儿园不妨多建一个厕所,不能对幼儿的性别意识漠然处之。

事实上,合理的适度的性认知,有利于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幼儿园男女分不分厕,对待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掌握一个度——不夸张,也不强调,最好要适量。性别教育最好是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比如,在孩子5岁之前,玩玩具要男女有别。与此同时,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男孩和女孩特有的气质。

如果从小把性别弄混了,没有一个正确的性别意识,孩子将来就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日本等一些国家,通常在孩子上小学时,就进行性别教育。如果有条件幼儿园能够男女分厕,可以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但是没有条件的幼儿园,男女同厕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害处。

即使幼儿园的厕所分开,也不能避免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在于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要回避,也不要过分强调。让孩子们知道男女不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就可以了。

2.性别认同是孩子性教育很重要的一堂课

很多父母担心,男女同厕可影响孩子对性别的认同。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如果孩子在幼儿期不能及时完成性别认同,日后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别偏差行为,影响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性别认同是孩子探知外在世界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人对自我性别的归属感,也就是对于自己是男是女的划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认同的过程。3~4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能认同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父母是孩子早期生活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启蒙者,孩子在性别认同上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性别教育重视与否。没有天生有错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因此,父母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给孩子送上这张重要的“明性片”。

(1)父母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孩子在观察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试着运用起来,尽管其中一些信息也许在储存多年后才能有所模仿和启动。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妈妈习惯大大咧咧地说话做事,都要在孩子面前有意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孩子和异性的友谊,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孩子还会在身边寻找同性作为榜样来效仿,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以使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他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也有很大的作用。

(2)主动承认和赞赏孩子的自我意识。

父母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父母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父母如果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3)奖励和惩罚孩子的正确行为。

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父母应该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父母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权利上的一种社会准则。培养孩子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性别属性和差异,因为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男女角色混淆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请给孩子一张“明性片”,使他尽快完成性别认同,进而定位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孩子性角色畸形的矫治

一旦父母发现孩子有性角色畸形的倾向,应及早请儿童心理医生检查,并进行矫治。让孩子从小就培养正确的性角色观念,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未来人生的顺利开展。

(1)强化孩子的性角色意识。父母应培养孩子从小对自己性别进行正确的辨认。男孩应着男装,玩男孩的玩具,女孩则要有“女孩样”。父母不能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千万不要给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

(2)选择与性别相应的文体活动。女性化男孩往往缺少体育锻炼,男性化女孩常常缺乏文艺爱好。父母应让“假姑娘”在运动场上驰骋拼搏,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勇敢。让“假小子”能在唱歌、跳舞中追求女性的秀美、端庄、乖巧、细致。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共同参加这些文体活动,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3)父母还可以从当代中外演员、球星中找到男性或女性的典型形象,鼓励孩子去模仿、学习。对性格文静、害羞、有女性化倾向的男孩,更要注意从小训练培养其勇敢、活跃、大胆等男孩性格。女孩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