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友谊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在乎个人恩怨。即使双方发生争执,也是相互相让,不计前嫌。只有真心相处,用心对待,才会互利双赢。如果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那么只能是两败俱伤。
古往今来,“管鲍之交”的故事源远流长,流传千古。后人被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所感动,希望能够结交像他们这样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朋友之间只有心心相惜,才会心有灵犀。即使有摩擦与矛盾,也会不计前嫌,互利双赢。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有经邦济世的才能。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等到赚钱分账的时候,管仲拿的总比鲍叔牙的多,别人知道后很为鲍叔牙打抱不平,觉得他在占小便宜。可是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大家:“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我是心甘情愿让他多拿的。”
不久以后,管仲入伍参军。可是每回别人冲锋在前的时候,他却缩在最后;当全军撤退时,他又跑在最前面。在别人眼中,他胆小如鼠,是个窝囊之辈。面对别人对管仲的耻笑,鲍叔牙出面制止,他觉得管仲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管仲知道后感动不已,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从此以后,两人结成生死之交。他们发誓要患难与共,肝胆相照。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纠,他的母亲是鲁国人;小儿子名叫小白,他的母亲是莒国人。管仲对鲍叔牙说:“齐襄公死后,继承王位的不是纠就是小白,我们俩现在分别去给纠和小白做老师,到时不管他俩谁做国君,咱们俩都相互推荐。”鲍叔牙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这样管仲成为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由于齐襄公昏庸无能,他被大臣诛杀。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并不在身旁,大公子纠在鲁国,二公子小白在莒国,于是大臣们决定迎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
鲁国赶紧派人送公子纠回国,而莒国也不逊色,急忙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国。为了防止小白提前回国,管仲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结果公子小白并未受伤,不过为了骗过管仲,他假装中箭,昏迷不醒。而事后他则是快马加鞭,与鲍叔牙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当鲁庄公得知当上国君的并不是公子小白,勃然大怒,马上派兵攻打齐国,但是他寡不敌众,大败而还。面对齐国的压力,鲁国无奈杀了纠,把管仲送回齐国。
齐桓公想要鲍叔牙当丞相,可是他却拒绝了,他说:“管仲这个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他比我强十倍,希望大王不要记恨他射您一箭,让他当丞相。”
齐桓公想了想说:“好,我先见见他,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齐桓公选了个好日子,亲自把管仲接到宫里。管仲就向齐桓公谈起了自己的治国政策。管仲讲得头头是道,齐桓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人连续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十分高兴,就把所有国家大小事情交给管仲去处理,称他为“仲文”。
管仲病逝后,齐桓公让鲍叔牙当丞相,鲍叔牙说:“我这人善恶分得太明,恐怕难以胜任。”齐桓公为了让鲍叔牙当丞相,就把自己宠爱的三个小人赶出了宫门,鲍叔牙才当了丞相。
从古至今,管鲍之交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后人。他们被两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所折服,被他们的浓浓友谊所感动。一个人的一生能够结实一位生死与共的兄弟,他们在面对个人得失的时候总是牵挂对方,为对方考虑,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这样的人实在很难得。现实中,很多人表面上十分亲切,特别友善,可是一旦到了利益分配的时候便会产生利益上的矛盾,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反目成仇,互不往来。曾经友好甜似蜜,到头分手各自走。不计前嫌齐用力,携手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