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11086700000051

第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憾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个人有了真心朋友,他们就会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成为患难之交,共同应对现实中的困难,一起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一个人终其一生,最怕的是没有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不能没有父母,有的人认为不能没有妻儿,而我认为一个人最怕的是没有知己。因为父母与妻儿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知己,而亲密无间的朋友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知己。有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就像鱼儿有了水源,树儿有了土壤,他的一生就散发无穷的魅力与光彩。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文学大师鲁迅赠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生中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足够了。面对艰难困苦,双方会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克服困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是知己的真正境界。

1932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瞿秋白在上海与鲁迅相识。当时,青年时期的鲁迅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塔,为了展现百姓的疾苦,表示对当局的不满,鲁迅创作了一组文学作品。可是不久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时的鲁迅觉得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仅仅是让部分青年觉醒,他要寻找更加有力的战斗武器,于是他大量创作以“匕首”和“投枪”著称的杂文,直接揭露封建文化和黑暗现实。可是从鲁迅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他一直受到反动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围攻、侮辱与漫骂。当瞿秋白在上海时和鲁迅秘密见面后,两人相近恨晚,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对中国社会有共同的看法,因此相交甚欢。这段时间,瞿秋白整理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了《鲁迅杂感集序言》,对鲁迅先生杂文的社会意义和巨大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瞿秋白焚膏继晷,花了四昼夜的时间为这部选集撰写了长达1.7万字的《序言》。这篇《序言》见解精辟,让鲁迅入心入肺,阅稿时,连指间夹着的烟蒂烧到了指头也浑然不觉。鲁迅先生十分满意,于是写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示感谢。

瞿秋白文学造诣很深,而且又通晓俄语,是个难得的人才。而鲁迅则十分期盼把苏俄文学翻译给中国读者,于是两人合作,由鲁迅多次提供外文原著,瞿秋白受托出色译成。等到他们结交为友,两人更是灵犀相通,瞿秋白的十余篇重要文章便是以鲁迅笔名发表。由于瞿秋白是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时常被特务追捕,他先后三次避难至鲁迅家中。

1936年瞿秋白不幸被捕,鲁迅在得知后,万分悲伤。他曾想方设法从各方面筹资营救。可是事情未果,就传来了瞿秋白壮烈牺牲的噩耗,鲁迅更是悲愤交加。他在1936年6月27日和9月1日致友人的信中说:“中国人是在自己把好人杀完,秋即其一……中文俄文都好像他那样的,我看中国现在少有”。“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对挚友遇难的悲痛之情,对敌人的满腔愤怒,溢于字里行间。为了纪念亡友,鲁迅题撰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他们两人之间的相处仅有短暂的一年半的时间,可是他们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是肝胆相照的战友。

人的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很多都是为了名利而与自己交往。其中真正能够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寥寥无几。当自己处于困难的时候,他会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帮助自己共渡难关。人活一生,有一知己,肝胆相照,无憾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