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11086700000030

第30章 原来小细节中也蕴含大道理!——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燕昭王费尽心思,想招揽人才以增强国力。然而让他苦恼的是花了好几个月根本找不到人才。为此,燕昭王整天因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而闷闷不乐。后来他听智者郭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君,他自愿出千两黄金寻求千里马,可是三年过去,他仍然毫无收获。为此他一筹莫展。

时间又过了三个月,他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于是他派手下不惜任何代价去购买千里马。结果他的手下花了五百两黄金,买到的却是一匹死马。

当国君知道后,大发雷霆:“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几天便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向燕昭王讲了这个故事后,说道:“国君,您要想招揽人才,首先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吧!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于是燕昭王接受郭槐的建议,拜他为师,为他建造宫殿。时隔不久,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燕国出现了“士争凑燕”的热闹局面。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除此之外投奔而来的还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

从此曾经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不再是以前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局面。从此,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没有郭隗的慎重分析,燕昭王就不会想出那样的妙计。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一个人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这一切都需要一个人善于观察,从小细节中发现事物的端倪,找到其中的规律。

有一位画家画技高超,因擅长画猫而远近闻名,人们称他为“猫神”。他画的猫栩栩如生,据说只要将他画的猫的画挂在家中,家里的老鼠都会被吓得全部跑光。名师出高徒,他一生只带过两个徒弟,不过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有一天,画家将二徒弟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老二,今天你可以出师了。你已经学到了我画猫的全部技巧,有时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二徒弟听后,对离开师傅恋恋不舍。但由于师傅态度坚决,他只好含泪辞别师傅。

大徒弟知道后找到了师傅,着急地说:“师傅,老二都已经出师了。我都比他早来半年,我也应该出师了吧。”

画家严肃地说:“的确,你跟我学画的时间比他长一点,但是,你的学习态度不及他,如果你照样下去,恐怕这辈子也出不了师。”

“你平时学画,只知模仿,从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本没有任何创新。而你师弟则用脑子画画,他画的画总是十分认真,总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你的基本功很扎实,但不善于用脑,这会让你千篇一律,这就是你永远出不了师,也永远无法超越你师弟的原因。”大徒弟听后,并无悔改之意,气喘吁吁地走了。

若干年后,二徒弟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画家,人们都称他画的猫比他的师傅更胜一筹,他才是名副其实的“猫神”。而他的大徒弟画的猫在市场上根本没人问津。

有一天,两个师兄在大街上邂逅而遇。大徒弟问师弟的成功秘诀,二徒弟说自己其实起初基本功还不及大徒弟,只不过他发奋努力,在提高基本功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将自己的灵感加进去。大徒弟顿时恍然大悟,他实在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师傅的良言相劝。

师出同门,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二徒弟理智分析,勤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一个消化的过程,这就如同一个人吃饭,只吃不消化或者吃得过多难以消化,长此以往,只会让一个人的消化系统瘫痪。所以学习贵在思考,经过思考这一大脑过滤的过程,外来的知识就会真正变成自己的,成为自己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