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的学习成绩中,数学成绩是最低的。他一提到数学就愁眉不展。这让他对数学十分发愁,他一见数学书就把它扔到一旁。他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后来他找到数学老师,和老师讲出了自己目前的学习困惑。老师告诉他:
“学习数学要事先预习,认真听课,事后复习。预习的时候首先要通读教材中的内容,用红笔标明哪些是懂得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只有把不懂的部分标注清楚,进而初步思考,提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等到上课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去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强。听课时要带着预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专心听讲。另外还要掌握老师讲课的规律,围绕老师讲课质点,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天要及时复习所学的功课,这样可以减少知识遗忘,易于巩固和记忆。经常复习可以能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有利于运用,才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才有利于掌握更新的知识。此外,复习要有计划,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及时进行阶段复习。”通过老师的耐心辅导,杨波开始喜欢上了数学。
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上称呼他们为“学困生”。要想让他们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就需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好感。只有激发学困生内心中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十分主动地去学习,并逐渐对学习产生好感。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如果不是孩子自发喜欢的,他们就不会调动自己最大的动力去努力。
伽利略小时候便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他的父亲却觉得当医生才是有前途的行业,因此父亲坚持要他去学医。但伽利略并没有听取父亲的建议,依然坚持要学习物理。他不管家人的反对,自学物理。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台上讲课,而台下的伽利略望着教室里面的吊灯,出奇的发呆。通过观察,他发现吊灯总是在有规律地摆动。后来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摆的周期性”。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可是他却不喜欢法律,他从小便钟爱于文学,对法律没有丝毫兴趣。由于他没有遵照父亲的愿望,父亲对他失望至极,最后索性不管他了。而他则获得了自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学中,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
很多父母像伽利略和福楼拜的家长一样,总是为孩子安排好了一样,可是他们的这一做法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淹没了他们的爱好。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会高效率地进行,才会体现他自己本身的价值。强迫孩子去培养他们不喜欢的爱好,只能适得其反,更加疏远了亲子间的距离。高明的父母应该在孩子的特长方面加以引导,让他能够用更大的时间去挖掘它。
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应耐心听取孩子的讲话。有时候父母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况:“仔细想一想,不要再问了,实在太烦人了。”其实孩子的问题虽然是很可爱,可是这是经过他们大脑思考后想出来的。于是他想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导致事情的发生。而父母则可以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很多学生会对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学习简直是自己的负担。很多时候,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往往是从考试成绩差开始的。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对自己很失望,有时甚至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感。这会直接导致他们对学习缺少兴趣。为了增强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教师在适当的教育进度内,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同样的一节课设计要有节奏、有起伏,读讲练议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各得其所,切忌单调枯燥乏味。
实验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这会大大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他考试经常失利,屡屡失败,那么他便会变得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父母,要相信所有的孩子,坚信他们经过努力是可以获得进步的,坚信他们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有了这份信心,他们才会凭借自信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提高。
根据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每一位孩子都是优秀的,都具备某一方面的智能。因此,孩子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自己的信心。这样他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不如他人,可是自己在另一方面却可以超越他人。拥有这样一种心态,孩子就会对学习满怀信心。
有的学生毅力不强,兴趣爱好虽然很多,但是都不稳定,时间很短暂。他们这几天迷恋于绘画,过几天又在书法上下工夫,再过几天则会去学舞蹈。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导致最后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学什么。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才会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去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他们会把学习当成是终生的事情,他们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来充实自己。这时候他们学习的驱动力已经不再是以前一时之间的好奇和暂时的心理需求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已经发展成为志趣,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