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11086700000002

第2章 我不想回到我的家!——暴力

有一天,张老师在批改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篇名叫《我不想回家》的文章:

“有一句歌词叫做‘我想有个家’,在别人眼中,家是温馨的港湾,能够替人挡风遮雨。可是在我眼中,家却是冷冰冰的。因为我一回到家,听到的总是爸爸妈妈的吵架声,有时候他们还会拳脚相加,甚至有时候我还会成为他们的撒气筒。在我的记忆里,家里从来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尤其是到了大年三十,别人家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我家却没有一丝温暖的气息。”

我知道,爸爸妈妈吵架主要是因为爸爸爱赌博,经常夜不归宿,有时候深更半夜才回家。而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发脾气,发牢骚,抱怨自己命不好,没找上好老公。等爸爸回到家,妈妈则开始和爸爸吵架,经常他们吵起架来,家中的锅碗瓢盆无一幸免,光是碗不知道买了多少回了。而爸爸刚开始还是默默无语,等妈妈说得太多惹他生气的时候,他也会大发雷霆,有时候还会打妈妈。他们吵架打架的时候,我总是自己一人悄悄地呆在自己的屋中,不敢出声。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把气撒在我的身上。有一次,就是因为我说了一句‘爸妈,你们不要再吵架了’,妈妈竟然生气得把手中的遥控器一下子摔在地上,喊道‘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最好不要管’。

在这样的家庭中,爸妈吵架都让我司空见惯了。他们会因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吵,也会因我的学习成绩吵。因为我在全班里成绩是中下等的。我的同桌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每回他接受老师表扬的时候,我只有坐在旁边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有一次,我的数学成绩不及格。回到家后,妈妈很生气,罚我站在阳台上半个小时。其实我知道,那次考试我原本可以及格的,是因为老师给我判错题白白扣了我五分。可是妈妈还来不及听我的解释就惩罚我,真让我有苦难言。

“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而我的家却不是我想要的家。我想要一个和睦的家,我围坐在爸爸妈妈的怀中,其乐融融。每逢节假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会外出游玩,到公园看花,到文物古迹去游玩。可是我现在的家没有让我值得留恋的,我根本不想回到我的家!”

张老师看完这篇文章后,心情十分沉重,眼颊甚至有点泛红。这篇作文是李晓雨写的。他平时在班里沉默寡言,比较内向。有时候即使老师主动和他说话,他也会很羞涩,不敢抬起头来讲话。让张老师没想到的是他在这样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也让张老师感到有点内疚,她觉得自己平时对晓雨的关心也有点少,根本没有注重过这个孩子。

一项调查表明,当孩子遭遇家庭暴力后,产生轻生念头的人占9.2%;对父母产生复仇心理的占6%;想要离家出走的占18.1%;憎恨父母想要和父母打架的占8.4%。由此可见,遭遇暴力后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去回击施暴者。另外,遭遇暴力的孩子会产生诸多不良行为,其比例远远高出未曾受伤害的孩子。比如经常说谎的要高出7.6%,“欺负他人”的要高出8.3%,而偷盗的则高出将近20%。

心理专家认为,当孩子遭遇暴力后,出于自我保护,他们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不会和任何人说,更不敢找老师和同学倾诉。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母的暴力会给孩子提供一个示范行为,让他们觉得暴力是被允许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由于孩子处于成长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家庭暴力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暴躁,情绪压抑,甚至还会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在暴力家庭中长大,他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会演变成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由于父母与孩子的地位发生了转移,当代家庭出现的新型暴力不是父母打骂孩子,而是小孩打骂父母。据统计,南方某城市医院一年之间有30余位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心理科求诊咨询,这些家长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受了孩子的暴力伤害。小孩打骂父母,这在常人眼中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它却在现实中发生了。

近年来,父母遭受孩子暴力伤害的事件呈现增长趋势。而让人揪心的是,暴力实施者竟然是12~16岁的未成年人。一位母亲讲道,她一回到家,她16岁的儿子就会拿着拖把追着打她。因此,她每天晚上根本不敢回家睡觉,只能躲到亲戚朋友家寄宿。儿子之所以打她,是因为孩子迷上了打游戏,起初儿子问她要钱的时候,她没有当回事。可是后来儿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找到儿子谈话,试图阻止他继续沉沦下去。可是没想到儿子竟然大发脾气,拿着拖把追着打妈妈。更让人痛心的是另外一位妈妈,她的儿子才刚刚11岁,就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这位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离婚了,一直是她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为了让孩子争气,从小妈妈对孩子要求很严。可是孩子天生倔脾气,专门和家长对立。越是要求他去做的事情,他偏偏不去做。长大后,孩子竟然动手打起了妈妈。不仅如此,当外公、外婆来劝阻的时候,他竟然连外公、外婆也一起打。当这位妈妈讲到这些家中丑事的时候,泪花噙满了眼颊。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家中横行霸道的孩子,到了学校却十分自卑,经常会被其他孩子欺负。

面对这种新型家庭暴力,心理专家认为这是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娇惯,孩子在家中称王称霸,让家长去摘星星,家长根本不敢摘月亮。正是这种地位的颠倒造成了父母与孩子地位的转变。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成绩与名次万岁,只要成绩提高,名次上升,孩子的所有要求统统答应。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网络游戏、电影等充斥着暴力,对正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正是以上几种原因,造成了孩子实施暴力,打骂长辈。自古以来,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竟然出现了孩子逆反打骂长辈这天理不容的事情,实在是教育的悲哀,是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误。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的。溺爱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觉得自己的话就是圣旨,家长必须听自己的。

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采取打骂孩子的暴力方法,这使得孩子弱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产生了报复心理。等他长大的时候,他便以牙还牙,对家长实施暴力。从犯罪学的角度讲,这叫做“暴力循环”。父母打骂孩子,实际上是在无形之中教会孩子去采用暴力的方法去对待周围的人。调查显示,6~10岁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往往预示他10~14岁时的表现,8岁的攻击行为则会预示到他30岁的攻击行为。由此可见,家庭的暴力行为会对青少年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采取良好的教育和干预措施,才会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

为了防止家庭暴力,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只有情绪认知提高了,他们就会采取人性的管理和沟通方式。只有小家安宁了,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才会从根源上杜绝,社会才会和谐。

面对家庭暴力,很多家长只能是感叹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打孩子不对,过分表扬也不对,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们很少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去咨询,或到心理治疗机构去寻找帮助。他们只是默认现实,不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这只能导致家庭的暴力行为进一步恶化。所以当家长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向心理专家去请教。心理咨询师往往是青少年教育的专家,他们会建议家长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应受到爱护和关怀,拥有被接受、被尊重的权利,拥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在家里有被当作成员的地位。可见,青少年的各项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可是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他们一直误认为孩子是自己个人的私有财产,任打任骂,从来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才会导致家长的儿童观中权利意识淡薄。他们觉得对孩子实施暴力是理所应当的,是自己家庭的私事,外人根本不需理会。这种想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家长应从小便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孩子的看法。孩子不论在心理上还是体力上,都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应在学校和社区等孩子经常去的地方加强教育力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安全和心理健康。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可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