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11086700000011

第11章 我患上了“学习恐惧症”!——压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关怀与支持。然而很多家长总是不切实际,对孩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超越了他们的承受力,只能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恶。教育专家认为,家长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对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初步的估量,然后结合实际寻找孩子实际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最佳点。只有达到这个最佳点,才能最大限度缓解孩子的压力,让孩子今后更有信心化压力为动力。

倒U形假说是美国学者威廉森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停止,并转变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个变化过程就好像倒写的“U”字。所以,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倒U形假说,也叫做“铃形假说”。

对于处于各种工作状态中的人们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只有最佳的刺激力度才能使工作达到最佳状态。也就是说,压力较小,工作缺乏挑战性,会使人处于松懈状态,因而工作效率不高;当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一种动力时,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如果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力,压力就会成为阻力,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对这个假说进行求证。齐加尼克把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其中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会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会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

其实,孩子的成长也符合倒U形假说。比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的负担过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家长必须重视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既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也要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忙着学习,不但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即使是假期也没有玩的时间。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让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甚至会出现“学习恐惧症”这样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是学习恐惧症呢?读完下面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就能有所了解。

小明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今年10岁。小明的爸爸妈妈望子成龙,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除了语文、数学等各科目的补习班外,还包含唱歌、跳舞、弹钢琴等文艺特长补习班,小明上完这个班就去上那个班,每天奔波于不同的补习班之间。本来聪明活泼的小明,后来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的小明一上课就犯困,打不起精神,对学习没有一点儿兴趣,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小明的父母很着急,带小明到医院检查,医生对小明的父母说:“小明患上的是‘学习恐惧症’。主要是你们给孩子施加了超出他承受范围的压力,结果孩子就倒了霉。不仅上课学、下课学,而且放假也不得安宁。开学后紧张的学习又跟着到来,孩子不恐惧倒不太正常了。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孩子都会有一点儿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小学生,长期下去就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这种情绪若没有得到控制,孩子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比如说一上学就出现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注意力降低、疲劳、失眠等症状。孩子有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好好地学习呀。”小明的父母听了医生的话才恍然大悟。医生还告诉小明的父母,在孩子学习时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其实孩子所需的不仅是各种各样的学习,还需要健康和快乐。从此以后,小明的父母再也不逼着孩子去那些辅导班了,只是会要求他把每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听懂,知识点都理解透。小明没有了先前的压力,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父母必须重视这一效应,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最佳点,并以此为标准。当孩子压力较小时适当增加压力,当孩子压力较大时适当缓解压力。若是孩子已经出现了“学习恐惧症”,家长最好能及时帮助孩子做心理疏导,以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大,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让孩子感到很紧张。如果家长期望值过高,尽管孩子努力了还是难以实现,从而会感到无比失望,产生悲观消极的念头;如果家长期望值过低又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来作出决定。

很多时候,孩子承受压力的大小和家长对孩子的支持程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没有压力孩子便会高枕无忧,他的潜能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他的自信就难以树立。因此,适当的时候,家长也要让孩子自己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事情。父母要经常赞扬孩子,关注他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进步,从而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会让他学会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怎样缓减压力,他会全力以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上的难处。

教育专家认为,很多家长总是重视孩子的行为,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去教育孩子。可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不在乎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实上,行为是心理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有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患,进而对孩子做出正确的指导。这种教育才是最正确有效地,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