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写给中学生及家长和老师
11086500000003

第3章 学会适应新环境

有人把呱呱坠地视为人的第一次诞生,把青少年时期视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物质生命的诞生,第二次才是精神生命的诞生。中学阶段尽管只有六年,却是极具青春魅力的黄金季节,是人生阶梯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精神生命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为自己美好未来做准备的重要过程。在这六年的时光里,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人生的轨迹将会因这六年的表现而得到确定或改写。在这充满苦与乐、汗与泪、艰辛与收获、奋发与愉悦的六年里,如何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不虚掷青春,不荒废年华,将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完成的大考。所以,我们需要拼搏,需要奋斗,需要在充满泥泞的道路上执著地前行,用青春智慧的力量在人生的起点上迈出坚实的步履,留下光辉的足迹,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

为了适应不断改变的世界,必须准备改变自己的一切,但是绝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托马斯

十四岁,如花似玉的年华,我们迈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学大门,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小学阶段呕心沥血精心教诲的老师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朝夕相处的学友也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学校。

全新的学习环境,紧张的学习氛围,严格的纪律约束,诸多的课业负担……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适应全新的环境,是每一个中学新生必须面对的考验,也是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下面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塞尔玛是一名年轻的美国女性,她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参加军事训练或演习时,她一个人留守在一间集装箱一样的铁皮小屋里,忍受着难耐的寂寞和艰苦:没人可以谈天,周围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50多度……

塞尔玛非常难过地写信给父母,说想离开这个鬼地方。父亲的回信只写了一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口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短短的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塞尔玛读懂了父亲的希冀和心态。她一改往日的消沉与怨尤,积极地与当地人广交朋友,学习他们的语言,付出自己的热情,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当地人将陶器和纺织品送给她做礼物;她研究那些仙人掌和其他沙漠植物,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体会大自然的慷慨与壮美……就这样,塞尔玛在原来似乎难以忍受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快乐女人。

是什么使塞尔玛身处的环境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她自己,是她的心态——因为她对沙漠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积极的心理转变,所以,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形变成了她一生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冒险!

人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不管我们的小学、初中阶段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令我们留恋,它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记忆中一篇耐人寻味的日记。我们现在身处的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环境——中学校园,所以,我们应该像塞尔玛一样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

事实上,许多中学新生都有“适应不良症”——面对从生活到学习再到人际关系的骤然变化,他们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症状——

首先,期望感和失望感的冲突。在我们很多小学生的想象中,作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学府是神秘的、浪漫的和完美的。所以,在入学之前就有了一个关于中学生活的心理模式:春风得意的同学,知识渊博的老师,宽敞明亮的教室,风景优美的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温馨浪漫的情趣……然而,当你真正踏入中学校门时就会发现,这里的一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诗情画意,“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会使自己一下子产生失落感。

其次,缺乏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我们就是在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度过的,特别是进入中学前,作为家里的重点照顾对象,我们早已形成了以自己为圆心的生活模式,习惯接受别人的关怀和照顾,这自然造成了自己较差的生活主动性和自理能力。而在远离父母、失去了百般呵护的新的环境中,我们很可能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生活上难免产生一些困难,心理上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诸多烦恼。

第三,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小学时成绩一贯优秀的我们,一直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片赞扬声中滋生出强烈的优越感和骄傲情绪。但是,当走入“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新的群体中时,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原来的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这里的每个人不管哪方面都是那么优秀!于是,以前以学业成绩优秀而建立起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然会遭到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甚至因此而自惭形秽。

第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范围是有限的,而且这些有限的内容还是老师一勺一勺地喂给我们的,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多做相关的练习,成绩就可以得到保证。而中学的学习内容、范围却是非常广泛的,在高中还将面临选择文理科方向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充沛的精力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

面对日益增加的课业,必须学会主动、独立地去接受知识,在不同阶段随时调整、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此时,如果我们还是像小学那样,等着老师“嚼碎了喂”,往往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疲于应付,结果成绩不理想,心理承受较大压力,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以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会推及到对自己人生的怀疑,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第五,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进入中学以后,不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交往圈”。在初中,可能你一直住在家中,或者因为埋头读书的原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单纯,学习生活的目标也很简单——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当我们离开家后,住入集体宿舍时就会发现,身边的同学来自东西南北,每个人的家庭环境、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这会让有的人感到手足无措;而且,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交往范围会逐渐扩大,交往内容会逐渐增多,原来比较单一的行为模式必然会使引发矛盾的概率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现在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时刻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不要因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失望;不要因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而孤独;不要因对学校制度的不适应而压抑;不要因对名次排列的不适应而失落……

适应环境,就是要善于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对自身进行调整。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环境是不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做出的就是坦然接受环境,改变自己的消极看法。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平衡状态时,实际上就是处于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之中了。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与环境、周围人的协调,所以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点,尽快地适应学校环境。

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在年龄上正在走向成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已经开始接近社会,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国际化新人”的一种过渡,应该开始学习如何面对竞争,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去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每一个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外部的客观环境变化会对人们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现在开始,正确认识未来的生活,正视身边的一切变化。无论如何,中学生活都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既标志着对梦想的追逐,又是为未来拉开奋斗的帷幕。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不论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和舞台,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是进入社会前的预演。同学的层次参差不齐,校园亦非一片净土,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适应问题,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以开放的心态,与老师和同学平等相处,让自己拥有一颗属于未来的头脑和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