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环境与养生
11084400000120

第120章 古人认为尊重自然环境是养生的根本

自然是真,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回归自然,与自然界的万物相和相亲,是实现长寿的最佳途径。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有论述。在中国古代的《黄帝阴符经》中,就阐述了有关养生的三个论点,它们是:

(1)认为自然界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自然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只要按照它的规律办事,就会取得成功。即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告诫人们要深刻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地去养生,这样就能实现长寿的愿望。

(2)认为人们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应当与天地的运转协调,不要违反时间节律,饮食起居要定时,人就健康。即所谓“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守时,就是遵守时间。这一观点,现在发展为生物时钟学说,证明《黄帝阴符经》的这一论断,具有科学性。

(3)认为人类养生不仅仅是养形体,更重要的是养性格。在性格修养方面主张“至乐性余,至静性廉”,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乐观、怡静的性格,尽可能排除私心杂念和名利奢求。这样心胸就会宏大起来,精神就会充实起来。一个性格爽朗、心境愉快的人,是不会因伤神而伤身的。

自然养生的创始者当数道教的始祖老子。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在这里他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体必须顺其自然,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健康长寿。他还说:“极而反,盛而衰,天之道也,人之理也。”其意思就是讲,自然规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转化之中。一个人的体质也是这样,体质虚弱的人,只要加强保养,坚持锻炼,体质就可以由弱变强;反之,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不注意保养和锻炼,也会变成一个虚弱的人。

我国历代的不少学者,也是极力推崇自然养生法的大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论衡》中写道:“人本于天,天本于塞,道本自然,顺乎自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可见,我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人与自然相应、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则健,违逆自然环境的变化则病。强调在养生中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人与自然的相似关系可以用古人“天人相应”的观点来说明。这种观点也正越来越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比如:人体中水的含量与地球吻合,均为70%;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其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布情况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的相对成分十分相似,其中都以氧元素为最大比重;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科学家将地球网络与人体网络进行了类比后发现,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与地球对流和地下水运行以及地下的能量流的运动十分相近。特别是从现代地理学的观点看,地球断裂网络与人体网络更是十分相似,地球上的南北、东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西等几组主要方向的断裂很像人体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小断裂、裂隙、微裂隙很像络脉和经筋,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人是天生的,是地球的产物,人应当从本质上保持着和生他的“天”的一致性。

中国古代养生学家十分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认为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肥沃,泉水清澈的地方最有利于居住。理想的住宅应该是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避开污染,环境绿化优美,四周洁净、安宁。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如果住处的房屋大门朝北,冬季北风寒流袭人,直冲屋内;到夏季南风绕墙而过,室内空气不流通,气温闷热。因此,应选择坐北朝南,而且应有充分的日照,每天至少有3~4小时的日光照射,前后房屋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的位置多半偏南,夏季的太阳位置偏高,而南向的房屋可以避免或减少夏季强烈阳光照晒。另外,在选择建房的周边环境时,应尽量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冬季可以抵风沙,避寒冷;夏季可以调节炎热气候,保持环境幽静。水的流动和蒸发作用又有利于调节空气,清除浊物。

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就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会有相应的运动变化,中医把它叫作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适应性改变。人体这种适应自然界的机能还表现在对一天中昼夜晨昏变化的适应方面。

祖国医学不单是强调人们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且主张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适应力。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指出的四时不同的养生之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都是从积极的方面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从人类防病抗老,保健益寿的根本利益来说,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显然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自然。

由于环境与人的寿命关系密切,所以古代养生家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如孙思邈在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树,种花造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清代养生家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身,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乃终”。《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数十木,不求各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生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防享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对于老人,特别是退休闲居者,这是很适宜的养生方法。

实际生活中发现,有些老年人长期生活在极安静的环境中,没有人与之聊天、谈心,听不到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欢马叫声,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性情孤僻,不愿与亲朋交往,精神不振,生活没有规律。他们没有爱好,没有追求,没有进取,对周围一切漠不关心。这种寂寞、无聊、孤独的处境,会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健康状况会日趋下降,甚至早亡。

自然界的许多声响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诸如鸟语、鸡鸣、海浪拍岸、松涛呼啸、溪水潺潺、泉水丁冬……大自然的美景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给人一种良性声音刺激,稳定人体的内环境。古人就有听松涛闻溪水有益健康的说法。优美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轻松愉快,精神焕发,对老年人更是如此。所以说老年人对生活环境,不可苛求绝对安静,各种适当的良性声响刺激是有益于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