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走向素生活
11076700000027

第27章  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

当年,从战败后废墟中走出来的日本人,为了摆脱穷困,拼命地工作,希望生活得富足一些,这本来是自然而然、无可厚非的事。但凡事须适度,犹如一辆载满物质欲望的列车,顺着坡道滚滚前进,把一切传统文化和精神都辗到车轱辘下面的话,这就是民族灾难了。当初为了追求利润,只要技术上允许,就无限制地扩大生产,没有人会怀疑这种经济效益至上的做法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

由于日本经济模式的成功,自负的满足将一些日本人引上了唯财富、唯物质的道路。忽略精神世界的追求,使许多人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和道义的激情,社会问题严重。过度劳累死、自杀、青少年受虐待等统计数字居高不下。日本夫妇离婚、同性恋、吸毒等现象日益普遍。成年人和儿童一样沉溺于庸俗的漫画、电子游戏,年轻一代狂热追求名牌服饰及高级用品,亲情淡漠,前途茫然……至于奥姆真理教那样的邪教的出现和沙林毒气事件,更使习惯于良好治安环境的日本人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战后50年代,私人小汽车被看作是生活富裕美满的象征。然而时至今日,马路上车流滚滚,带来的只有空气污染、交通阻塞和噪音干扰。再高级的电视机,播放的节目却是些空虚而又庸俗的娱乐节目;高级电器和时髦汽车对海外的大量倾销,回报的只是对日本的敌视,被人称为“经济动物”——贸易盈余究竟给日本人带来了什么?

生产并不只是为了人的幸福,却不断高速运转,物质财富大量堆积,人们陷于物欲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心灵的沙漠化;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同时,人的感情生活环境非人性化。人们不但没有登上幸福的彼岸,而且似乎连渡水的舟筏也失去了。这一切的发生,令人震惊,同时也引人深思;要真正回归人的本性,就必须重新反省生活的本来意义究竟是什么——从而也就有了《思想清贫》(日,中野孝次着)这样一本有格调的书。这正是生活在物质过剩时期,现代人认真反思生活本质的良好契机。中野孝次怀着喜悦的心情,在书中描述了日本历史上一些古典人物,他们分别是写作俳句、和歌的文人、僧人、画家、旅行者、隐士,都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西行、兼好、光悦、芭蕉、池大雅、良宽等。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之处:认为生活应尽量简朴,摆脱物欲缠绕,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那才是一个人最高尚的生存境界。在这里,所谓“清贫”绝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以及“风雅”之境。

仅仅靠物质的丰富与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能使人类得到幸福。相反,忽视人的心灵需要,会导致人的“异化”——人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而成了“消费者”。西行、兼好和良宽们,放弃了俗世的权益和金钱,在舍弃中发现并且得到了真正的喜悦。而当代日本人亲身体验了物质过剩的种种弊端,从而认知了为物欲所惑的无益。“我们这些愚顽的人,为了这发现竟然花费了战后整整40年。”(中野孝次语)。

重视自己心灵世界,就像一位诗人所说“生活在地上,思想却在云端”;现实生活简朴,而让心灵悠游于风雅的精神世界中,这才是一个人高尚的生存境界。是的,人的物质需要并不多,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身上有衣——还要什么?被物质所控制,何其愚蠢!既然物质的丰富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自己负责,用自己的意志去重构一种生活方式。即便你对整个社会的潮流无可奈何,众人皆醉,还是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思想清贫》中列举的日本先贤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可以视为最纯粹的为灵魂而活的典范。如果今天的日本人,能继承祖先遗留的传统文化,哪有什么与周边国家的纷扰纷争?

《思想清贫》[日]中野孝次,著、邵宇达,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8月版。

记住十大恩

有些人为什么会忘人大恩,而记小过呢?人的本能往往把拥有的视作应该,对失去的却耿耿于怀,哪怕是一点失去。所以与人相处需要克服自私的本能,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为此我们要记住十大恩:1、父母养育之恩。2、夫妻体贴之恩。3、兄弟手足之恩。4、遇险救命之恩。5、良师培养之恩。6、急难相助之恩。7、伯乐推荐之恩。8、指点迷津之恩。9、上司提携之恩。10、天地精微之恩人的衣食靠天地之精华,享度一生。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即报天地之恩。

素语录 幸福家庭的标志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摘《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