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人该怎么吃:饮食与健康知识问答
11076600000005

第5章 中年人的膳食原则与要求——自我保护求长寿的基本守则

膳食构成和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今天,大多数人处于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由于缺乏营养知识,对饮食与健康吃的知识知道不多,把“吃饱”和“好吃”等同起来,丢掉了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盲目崇尚西餐,洋快餐成了时髦饮食,昔日的“青菜萝卜保平安”换成了“鸡鸭鱼肉加海鲜”,致使膳食中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类食物。结果出现了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大会师”。吃的饮食营养出了问题,吃是人生第一大事,民以食为天,吃得适当,健康长寿,吃得不当,患病早亡。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吃呢?其实,保持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帮你远离疾病,保持健康长寿。

我们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营养。对于如何饮食,许多中医经典文献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在膳食结构上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模式被誉为“精辟的、纲领性的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饮食指南”。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气味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则是紧密结合我国居民目前的膳食营养状况,由中国营养学会权威专家组提出的关于合理膳食,平衡饮食的最基本膳食指导,其目的在于改善、优化民众的膳食结构,倡导平衡膳食,以减少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因此,平衡膳食理所当然是中年人应遵守的膳食原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则是纲领性的膳食指南。

5.为啥要提倡五谷为养,畜荣果助?

五谷为养: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膳食指导。这是因为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类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极为不利。因此,专家提出忠告: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400克为宜。

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每天最好能吃50~100克粗杂粮食物。稻米、小麦不要磨得太精,否则,谷类表层所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会流失到糠麸之中。

五畜为益: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动物性肉食,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这是因为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如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有建议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的条目。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100克,畜禽肉类50~75克,蛋类25~50克。

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指蔬菜瓜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国营养学会权威专家组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提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推荐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400克,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

6.为啥要提倡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我国古代经典医书《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如《黄帝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黄帝内经》还说:“饮食自信,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消化,就会产生疾病。

健康的饮食行为,是保证充足、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应根据身体的生理需要,特别是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并考虑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等情况来安排一天的餐次和食用量。每天进餐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应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从胃内排空的时间来确定。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不同,排空的速度也不相同。一般来讲,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因此,一日三餐中的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据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的指导条目。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和食量,进餐定时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可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安排在11:30~13:30,晚餐安排在18:00~20:00进行为宜。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为了健康,中年人尤要重视一日三餐的热量摄入比例量,改变不吃早餐,午餐营养不均衡,晚餐吃得过多、过饱且营养过剩等不良饮食习惯,养成“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习惯,定时定量地吃饭,这就是有益于健康的规律饮食。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重视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生。《黄帝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夫”。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味太过会因糖及淀粉摄入过多而导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咸味太过会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

7.为啥要提倡天人相应,四季食养?

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一般讲,春天万物萌生可食大葱、豆豉等食品以助阳升散;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凉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宜以润燥,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此外,由于人们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食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品可选用一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羊肉、狗肉;然而在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品则可选用甘温之补品,如鸡肉、鸽肉等。又如长期居住于海边或水上作业者,多有湿邪内侵、食养时必须佐以健脾燥湿的中药同服,方可达到调养身体健康之目的。

然而,饮食与健康并非千篇一律,因人因时而异,应人性化运用。根据各人具体情况与体质来确定,有的时候,冬季不妨吃点寒食,反而对健康有益。因为冬季在抵御寒气的同时,也要注意,散寒助阳的温性食物往往含热量偏高,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表现为口干、舌燥等。那么,如何才能压住“燥气”呢?中医认为:最好选择一些“甘寒”食品,也就是属性偏凉的食物来制约。

冬季可选择的“甘寒”食物比较多。比如,可在进补的热性食物中添加点甘草、茯苓等凉性药材来减少热性,避免进补后体质过于燥热。平时的饮食中,也可以选用凉性食物,如:龟、兔肉、鸭肉、鸡肉、海带、海参、蜂蜜、芝麻、银耳、莲子、百合、白萝卜、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笋、香蕉、生梨、苹果等。冬季很多人喜欢炖牛肉,最好在其中加点萝卜。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萝卜味辛甘、性平,有下气消积化痰之功效,它和牛肉的“温燥”可以调剂平衡,不仅补气,还能消食。

值得一提的是,凉性食物虽然有镇静和清凉消炎的作用,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专家介绍,平常有燥热,手脚心发热,盗汗等且虚症状的人,可适当选用“甘寒”食物。鸭肉性凉,可以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对于伴有虚弱、食少、低热、便干、水肿的心血管病人更为适宜。一般来说,脾胃虚寒之人,不宜进食寒性食物和凉性补药,反而可以吃一些常人不宜过食的热性火锅,如狗肉、羊肉火锅等。但也要注意不要补过量,热量摄入太多会聚在体内,容易上火,导致阳气外泄,对人体营养平衡造成破坏。

人类需要多种多样的食物,各种各样的食物各有其营养优势,食物没有好坏之分,但如何选择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搭配膳食都存在着合理与否的问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此构成符合我国居民营养需要的平衡膳食模式。这些都是根据近年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

8.中年男性膳食营养需求特点知道吗?

中年男性的营养需求与一般人群略有不同,有其特殊性,因为,人到中年,其基础代谢率较高,对各种营养素需求较大,每个人对营养的需求因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

(1)热能

成人男性应保持适宜的能量供给和适宜的热能比。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时,把18~59岁列为成年年龄组,规定分城市组与农村组两部分。“平均热能量摄入水平”城市男性为2200kcal、农村男性为2600kcal。三大营养素产生的热量占总热的百分比称为热能比。目前认为成年人三大营养素的合理热能比为: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为10%~15%、脂肪为20%~25%,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热能来源,以满足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又避免了蛋白质作为热能来源而过多消耗。同时,还防止由于脂肪过多的摄入而造成人体肥胖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2)蛋白质

中国居民膳食蛋白质RN118岁以上男性轻度体力劳动为75克,中度体力劳动为80克,重度体力劳动为90克。优质蛋白占总蛋白摄入的30%以上,合理搭配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植物蛋白以选择豆制品为主。为追求肌肉发达,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在男性中较普遍。实际上,除了从事高强度的运动外,多数男士并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蛋白质,每日中等量的肉、禽、鱼、蛋、豆制品,适量的低脂奶制品即可满足人体需求。

(3)脂肪

成年男性应控制脂肪的摄入。因为据调查,至2000年,城市成年居民脂肪的供热比已达35%,郊区和县城也已接近30%,这一脂肪摄入水平对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而且,男性居民由于受观点和社交环境的影响,对脂肪的摄入量更大。

因此,成年男性必须控制脂肪的摄入,脂肪的适宜摄入量(A1)为20%~30%。脂肪要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植物来源的脂肪最好占总脂肪的2/3,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占总脂肪酸的1/3.为此,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减少烹调用油量,吃清淡少盐膳食”的倡导。因为,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烹调油42克,已远高于199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25克。每天平均食盐摄入量为12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2.4倍,同时,相关慢性病发病率迅速增加,与1997年相比,成年人超重者上升了39%,肥胖者上升了97%,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1%,食用油与食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突出营养问题。

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新指南》建议我国居民应养成吃清淡弱油少盐膳食的饮食习惯。即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过多地摄入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建议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克或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食盐量。

(4)碳水化合物

成年男性应注意谷物和薯类的摄入。谷类和薯类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越高,人群超重及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的风险越低。但是,近10多年以来,我国居民谷类和薯类的摄入量明显减少,谷类从1982年的每人每日103.6克,降到2002年的只有23.3克,薯类从179.9克降到了49.5克。由此之故,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组向人们提出呼吁:为了健康,要坚持主食以谷类为主,辅以薯类。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修订版的第一条目就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并对当前人们对谷类食物的营养误区作了详情的指导。

误区之一: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米饭、面制品、马铃薯、红薯等会使人发胖,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类产能营养素中,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原因是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在体内可产生17kJ(4kcal)能量,然而,1克脂肪则能产生约38kJ(9kcal)能量,也就是说同等量的脂肪约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的2.2倍。此外,相对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富含脂肪的食物口感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容易摄入更多的能量,通过动物实验表明:低脂膳食摄入很难造出肥胖的动物模型。从不限制进食的人群研究也发现,当提供高脂肪食用量,受试者需要摄入较多的能量,才能满足他们食欲的要求;而提高高碳化合物低脂肪膳食时,则摄入较少的能量能使食欲满足。因此,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大米饭、麦面制品、各种薯类食品,都不容易造成能量过剩而使人体发胖。

误区之二: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大米饭和面食含碳水化合物较多,摄入后可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并生成能量。很多人为了减少高血糖带来的危害,往往想到去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国外有人提出低碳水化合物可快速减肥。于是,流行一种不含高碳水化合物的减肥膳食“理论”。这股风刮到了国内,迎合了一些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苗条,几乎就不吃或少吃主食。其实,这是危害健康的一种错误观念,不值得提倡。

因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体内释放能量较快,是红细胞惟一可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活动的主要能源,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正常人合理膳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应达到55%~65%。过去医生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20%,使患者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这对病情控制不利。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现在已改变了这种观点,对糖尿病患者逐步放宽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目前,在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更强调选择以“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

专家提出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C1)的概念来衡量某种食物或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程度。

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为高C1食物,小于55为低C1食物,55~70为中C1食物。豆类、乳类、蔬菜是低C1食物,而馒头、米饭是高C1食物。谷类、薯类、水果因品种和加工方式不同,特别是其中的膳食纤维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引起C1的变化。最初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参考依据。现在也广泛用于肥胖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膳食管理,也在健康人群的营养教育中运用。

许多人认为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惟一来源,不了解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在体内经糖异生途径也可转变为血糖。所以,他们严格限制主食,并大量食用高蛋白及高脂肪食物,盲目鼓励吃动物性食物。这种做法只注意到即时血糖效应,而忽略了总能量、脂肪摄入量增加的长期危害。因此,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与脂肪摄入过多,都会变成脂肪在体内储存。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在体内更易被利用,食物脂肪更易转变为脂肪储存。近年来,我国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最主要原因是由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并不是粮食吃得多,而是其他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食物和油脂吃得太多了。近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2002年城乡居民谷类食物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而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最高的大城市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最少,提供能量只占总能量的41%。因此,简单地将我国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增多归因于粮食吃多了是不正确的。

在对待谷物和薯类的食用问题上,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持消极态度的比例更大,尤其是中年男性,往往只吃酒菜而不吃饭,出席酒席较多,先是啤酒或黄酒,甚至烈性白酒,喝足了酒,吃饱了名肴佳馔,一粒米也不吃,有的还有他的“理论”,“饮酒活神仙,过酒吃海鲜”、“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吃酒菜不吃饭,冷盘小炒老鸭煲,酒仙寿高一百岁”。这完全是谬论,酗酒之害暂不去评述,单是“只吃酒菜不吃饭”的人岂能“活过一百岁”?因为,一方面,大量饮酒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也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大量饮酒可造成肠黏膜的损伤及对肝脏功能的损害,从而影响几乎所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转。加之急性酒精中毒可能诱发胰腺炎,造成胰腺分泌不足,进而影响蛋白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严重时还可导致酒精性营养不良。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如饮酒应限量”的忠告。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而且,饮酒后不吃饭、不进食淀粉类食物,也就是不吃含碳水化合物食物是不可取的,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害无益。

在对待杂粮和薯类问题上,谷类特别是杂粮中富含植物蛋白、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及纤维素,薯类为低脂肪、高纤维,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这些成分均是人体肌肉和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多种谷物和薯类的摄入,还可使营养成分互补,节约蛋白质满足身体的需求。因此,成年男性每日膳食中不应只有大米、白面,而是应尽可能多地进食其他谷类和薯类。此外,应尽量减少酒、糖及其制品等纯热能食品的摄入,其热比不能超过10%。

(5)钙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缺乏时骨和牙齿形成不良。人体骨骼在成年之前,钙的沉淀与溶解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18岁以后,骨的长度开始稳定,但骨的密度仍在增加,所以,成年人缺钙同样存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每天吃奶类、大豆及其制品”,目的是使民众通过饮牛奶及大豆制品补充存在的膳食钙的摄入不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钙摄入量仅为389毫克/标准人日,不足推荐摄入量的一半,奶类制品摄入量为27克/标准人日,仅为发达国家的5%左右。因此,应大力提高奶类的摄入量。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食用相当量的奶制品。对于饮奶量更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奶类不仅钙含量高,而且钙、磷比例比较合适,还含有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等促进钙吸收的因子,吸收利用率高,是膳食优质钙的主要来源。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顾问委员会报告指出:针对所有年龄段的研究都显示: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对骨骼的作用,至少和使用钙补充剂一样重要。且与钙补充剂相比,奶类来源的钙更易吸收,可以使骨密度的增加更持久。

2003年,《澳大利亚成人膳食指南》也指出:大量证据表明,摄入足量的奶类来源的钙,使骨密度尽可能在骨骼成熟之前的峰值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可以对抗随着年龄增长而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和由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保证足量的奶摄入,不仅对骨骼和牙齿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使得他成年后直至老年期防止骨质疏松也有积极作用。对绝经后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作用增强,低钙摄入会加速绝经后骨质的丢失,所以,绝经后妇女增加奶类摄入,能改善钙营养状况,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牛奶是人体补充钙的最佳来源。每100克牛奶中含有钙104毫克,发达国家的居民从出生到老年,每天均饮用牛奶,而我国一般只有孩子及老年人饮用牛奶,绝大多数成年男子不喝牛奶,错误地认为补钙是儿童、老人和妇女们的营养问题。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成年男性缺钙的营养问题相当普遍。有专家长达22年的观察研究,常饮牛奶者,不但成年后精力充沛,少患肥胖症、高血压、骨质疏松症,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比不饮牛奶者低。因此,成年男性不拒绝补钙。为了健康,请天天饮奶,养成自觉的饮食习惯。

(6)镁

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矿物质元素。缺镁使人产生疲乏感、抑郁、心跳加快和易抽搐。缺镁在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肾、血管疾病中均充当帮凶的角色。

人体每天镁的需要量为300~700毫克。饮食中的镁来源相当丰富。镁离子在肠道吸收良好。但是遗憾的是,鱼、肉、蛋、虾等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丰富的磷化合物阻碍镁离子的吸收,然而,成年男性多数执行着这种丰盛的“磷过剩”食谱。绿色蔬菜的含镁量居各种食物之最,但有些成年男性却不注意绿色蔬菜的摄入。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应激(压力)事件可使体内镁的排泄大增,成年人男性面临的压力也较其他人群高,饮酒使食物中的镁在肠道吸收困难,并使镁排泄增强,也会引起机体缺镁。

镁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广泛,人体摄入镁的2/3来自粮食和蔬菜,其余来自肉、蛋和乳类,比较而言,未碾磨的粗粮、豆类及一些坚果类食物含镁较高,而加工精细的粮食中含镁量下降。可以通过增加含镁食物的摄入、减少影响镁吸收的膳食两方面来满足人体对镁的需要。

目前,已证实人类必需的营养素多达40余种。这些营养素必须通过食物摄入来满足人体的需要。

营养素补充剂是指由一种或多种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组成的产品,如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素补充剂的主要特点是不以食物为载体,它虽然以胶囊、片剂或口服液等剂型出现,但它不是药物,所以不宜当做药物来治疗疾病。各种食物中除含有营养素外,还含有其他膳食成分,有利于健康。因此,健康人应以吃合理膳食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对于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需要的人,则可按情况选择适当营养补充剂。

几年来,我见过了太多太多撕心裂肺的场面,听够了太多太多痛彻骨髓的悔恨。一位双侧肺癌的病人,临死前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叫他们一定要记住不但自己不抽烟,还要教育子孙后代不抽烟。一位晚期食道癌患者泪流满面地告诉我:“我太抠了,平时蔬菜捡最差的买,鸡蛋牛奶舍不得吃,年年腌几缸咸白菜,就这样,钱是积了不少,可如今得了这个要命的绝症,钱又有什么用呢?想吃,又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