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出好心情
11076100000018

第18章 精神、心理疾患睡眠问题处理

精神疾患又称心理疾患,指临床上明显的行为或心理症候群。常有失眠痛苦或无力感,对某些特殊事件无法作预期的反应。

一、忧郁症睡眠问题处理

1.界定

心理疾患种类林林总总,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最易患上的莫过于情感(绪)性心理疾患(mood of disorders),即忧郁症(depression of disorders)。

忧郁症像感冒一样,人人难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官员早有预言,忧郁症、癌症和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三大杀手。

忧郁症是一种全身性的疾患,是多种不愉快情绪综合而成的心理状态。几乎所有的心理疾患都直接或间接与它有关,如焦虑症、恐惧症、恐慌症、躯体症(转化症、虑病症、衰弱症、谵妄症)、解离性疾患、性疾患、睡眠性疾患等,严重时会导致自杀或精神分裂。

2.忧郁症的种类、症状和衡鉴标准

忧郁症的种类以其发作的情形来分,鉴衡依MSD-IV所定:

(1)重郁症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至少两周内同时出现下列五种症状:

①忧郁心情(几乎每天、整天都有)。

②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娱乐都显著减少(几乎每天、整天都有)。

③非节食而体重明显下降或增加(变化量超过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少或增加。

④几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⑤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动或迟滞。

⑥几乎每天疲累或失去活力。

⑦几乎每天觉得无价值感或过分不合时宜的罪恶感。

⑧几乎每天思考能力或专注能力减退或无力判断。

⑨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自己即将死去),重复出现无特别计划的自杀意念,有过自杀的尝试,或已有实行自杀的特别计划。

(2)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

第一,在清楚的一段时期内异常且持续地具有高昂的、开阔的或易怒的心情,延续至少一个星期。

第二,心情障碍期间,下列症状中三项或以上已持续存在,并已达到显著的程度。

①膨胀的自尊心或自大狂。

②睡眠需求减少。

③比平时多话或不能克制地说个不停。

④意念飞跃或主观经验到思绪在奔驰。

⑤注意力分散。

⑥增加目的取向之活动或精神活动性激动。

⑦过分参与极可能带来痛苦后果的娱乐活动。

(3)混合发作(mixed episode)。至少一星期内,几乎每日躁狂发作与重郁症发作的准则皆符合。

(4)轻躁狂发作(hypomanic episode):

第一,在清楚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地具有高昂的、开阔的或易怒的心情,与平时非忧郁状态的一般心情明显不同,延续至少四天。

第二,心情障碍期间,下列症状中三项或以上已持续存在,并已达显著程度。

①膨胀的自尊心或自大狂。

②睡眠需求减少。

③比平时多话或不能克制地说个不停。

④意念飞跃或主观经验到思绪在奔驰。

⑤注意力分散。

⑥增加目的取向活动或精神活动性激动。

⑦过分参与极可能带来痛苦后果的娱乐活动。

上述重郁症、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和轻躁狂发作,除了个别症状外,还有几项共同性的准则:

第一,此症状造成临床上重大痛苦,或损害社会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第二,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使用,或一般性医学状况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

现代精神医学之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E。Kraepelin)指出忧郁症的基本症状有“三高三低”:情绪高涨、思想奔腾和动作增多是躁狂症的基本特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动作迟钝为忧郁症的三低。

3.忧郁症产生的原因

(1)内因性(内源性):

第一,生物方面。

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脑(forebrain)、视丘(thalamus)、下视丘(hypothalamus)、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四大部分是主控情绪中心,一旦受损,即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障碍。

②脑叶(lobe)包含额叶、颞叶、枕叶和顶叶四大部分,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一旦受损,都会导致该处功能异常,包括情绪和各种行为。

③大脑半球侧化的障碍,如左半球会引起焦虑、忧郁情绪。

④中枢神经传导物质主要有: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B。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C。儿茶酚氨(catecholamine,CA);D。氨基酸(amino acid);E。5-羟色胺(serotonin,5-HT);F。多巴胺(dopamine,DA);G。脑啡(endorphin)等,如果代谢作用异常,会诱发心理障碍。

⑤内分泌系统中的内分泌激素过多或不足,会导致情绪不同程度的障碍。

⑥DNA染色体功能缺损,依不同的部位而产生不同的异常行为;忧郁症、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关。

第二,人格特质方面,包括气质、体型、出生序、血型等。

第三,生物方面。曾有一种“人脑兴奋守恒学说”,认为忧郁症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过程,其证据是患者伴有工作兴趣减退、性欲减退和精神运动迟滞。研究指出,白天中枢神经抑制愈明显,夜间中枢神经兴奋就越明显,从而支持人脑兴奋守恒学说。即人脑每日兴奋总量是恒定的,兴奋具有不可抑制的倾向,当白天受到抑制时,如忧郁症的忧郁情绪,夜间就会补偿性释放增加,表现睡眠唤醒增加和快速眼动睡眠质量增加。

(2)外因性:

①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特定日子、空气、噪音、光线亮度、空间密度、天然灾害、光与电磁波等。

②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阶层、政经情势、早期剥夺、同侪团体、大众传媒、物质滥用等。

③其他偶发事件。如战争、重大失落、人为灾难(如车祸重大伤亡)等。

4.忧郁症的盛行率

研究发现,美国一般人为0.4%~0.8%,中国台湾概以5%~8%来认定,中国内地为0.7%。男女也有差别,通常女性多于男性,各地区亦有差异。

5.忧郁症对睡眠的影响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报告,90%的忧郁症患者主诉失眠,典型的症状是入睡困难,夜间醒起次数增多,早醒或睡眠过度。61.8%的忧郁症患者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

忧郁症患者的睡眠异常典型症状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精神运动激烈、体重减轻及食欲下降。

Reynolds和Shipley(1985)曾报告15%~20%的忧郁症患者表现出嗜睡而不是失眠。这些人大部分被诊断为双极性情感疾患及循环性情感疾患。

Mellinger,et al。(1985)等人研究称,在持续性失眠患者中有35%被诊断有精神方面问题,其中一半为情感性疾患。

研究显示,双极性的情感疾患表现为嗜睡,患者虽然睡眠时间增加,但是觉得不够。然而,在躁狂期或轻躁狂期时,严重的入睡困难相当显著,整晚的睡眠时间通常只有2~3小时,但他感到睡眠足够。

一般而言,失眠的严重程度和忧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6.处理建议

(1)对忧郁症患者切勿忽视问题的严重性,严重时会导致自杀。

(2)药物治疗不可少,现代已发展出很有效的抗忧郁药物,但需专业医师为之。

(3)心理及行为治疗方面:

①设法保持活动,走出去,不可整日困坐愁城,胡思乱想。

②经常与友人保持联络,虽然没有事,打个电话也好。

③调整情绪,重新出发,将失败、挫折视同获得经验。

④需要帮助时,不要羞于开口,人类就是一个互助团体。

⑤找人倾诉,并不代表怯懦。

⑥饮食均衡,运动适度。

⑦拨出时间,放松自己。

⑧有可能时,不妨换一下环境。

⑨学习新技能,以适应社会变迁需要。

二、焦虑症睡眠问题处理

1.界定

何谓“焦虑”(anxiety)?何谓“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前者指紧张、不安、焦急、担心、恐惧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后者并非指单一的心理异常,而是多种与焦虑有关的心理异常总称。这是张春兴教授所著《心理学辞典》中的解释。此外,临床医师曾文星等人(1996)说,焦虑乃是一个人因面对心理上的挫折、困难或压力时所呈现的心情反应。通常有不安、焦虑、紧张等情绪的表现。

从上述学者及临床工作者的解析,不管是焦虑或焦虑症,都是以一种负面的情绪反应为基础,从而表现在行为上。

2.焦虑的反应

焦虑不仅被称为精神官能症的基础,同时也被视为忧郁症的续发反应。临床焦虑症患者人常告诉医师的症状有自律神经失调、肾亏、神经衰弱等,其实焦虑症很容易合并产生忧郁症,58%的焦虑症患者会转变为忧郁症(陆汝斌,2001)。

20世纪60年代,研究焦虑症的美国学者,对于焦虑症状曾从临床的角度作了一个完整的描述:焦虑反应被视为带有不愉快情绪色彩的适应反应。焦虑被描述为涉及对危险、威胁和苦恼的一种强烈预期。个体虽然要努力克服,但在那个时候却无能为力。在躯体上,焦虑会引起自律神经系统升高活动,肾上腺素输出量增多,以及血压升高和心跳加速。另外,皮肤冒汗,脸色苍白,口干舌燥,呼吸短促,肌肤失去弹性,排尿和排粪的频率增多。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坐立不安。消化和睡眠受到影响,不易入睡,注意力难以集中,变得暴躁,容易发脾气,挫折感和缺乏耐性等。这些情形,难分辨其是一种身心状况、一种复杂的情绪或是一种行为的反应,事实上,都有关联,只是牵连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3.焦虑发生的原因

(1)社会心理方面。例如,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关系,在病态的焦虑形成上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显示,拥有不稳定的早期家庭生活经验的儿童,要比控制组(拥有较稳定的家庭生活)的儿童显得更为焦虑。这项“依附”实验研究同时显示,这些较焦虑的儿童,长大后倾向于较具攻击性和较为反社会。

(2)遗传方面。家族和遗传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和“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无关,却与“恐慌症”(panic disorder)有关。

然而,一项包括对动物施以选择性繁殖和家庭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大约有15%的焦虑官能症患者,其父母、兄弟也是焦虑的;双生子在焦虑官能症上的共患率是50%(李明滨,1989)。

(3)生化方面。从生物学的观点,个性不安反应是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因而呈现神经生理反应。

研究显示,额叶皮质、边沿系统(尤其海马回系统)、中缝背核(nuclei of the dorsal raphe)及蓝斑(locus ceruleus)在焦虑症状的发生上扮演重要角色(李明滨,1989)。此外,神经物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γ-胺基丁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作用,在有关焦虑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上得到肯定的答案。

(4)心理防卫方面。心理分析论者认为,神经症状焦虑是对未认知到的危险反应。这种危险由于心理防卫机制未能为患者辨认出来。有时这种危险只是象征性的。神经症状焦虑可为童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重新呈现而激发。该派学者中另有人强调“创伤”是各种焦虑的源泉。也有人认为焦虑源于死亡本能,是敌视和攻击的一种反应。

4.焦虑的盛行率

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焦虑症盛行率的统计颇不一致,马克(1973)依据文献统计其盛行率占一般人口的2%~5%。安德逊等(1984)以DSM-Ⅲ的诊断标准调查则报告约占2.5%,发病年龄在16~40岁之间(李明滨,1989)。

1997年,美国《儿童与家庭》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家长,每周至少有一次觉得心情焦虑。此外,每天下午5~7点是家长最焦虑的时段,而家里的孩子胡闹、吵架、说谎、不合作、不听话是这个时段父母焦虑的主要根源。在其他时段的焦虑源中,家庭的各项开销居首,其余依次是家长对管教孩子的歧见、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生活内涵乏善可陈等因素(郑清荣,1997)。

5.焦虑的类型

(1)急性焦虑症(又称为惊恐发作)。病发于突然间,没有原因地感到心慌意乱、紧张不安或莫名的恐惧,似乎预感将大祸临头。此时,伴有心悸、胸部憋闷、头晕、脸发热、手足发麻、肌肉颤抖或抽动、浑身出汗。严重时捶首顿足,坐立不安,长吁短叹,甚至高声怪叫,几乎就要发疯或窒息死亡。有些患者感到尿急便急,赶紧往厕所跑。这种状况一般持续数分钟到两三个小时,然后自行停止。但有些患者一周里会发作好几次,甚至一天内发作好几次。

(2)慢性焦虑症(又称泛虑症)。患者常有恐惧的预感,终日紧张不安,坐卧不宁,好似时刻等待着不幸的来临,因此,有人以“愁来无方”描述这种恐惧状态。患者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倾向于往坏的结局去想。经常担心自己或亲人会发生意外,担心自己的病无法治好。同样,患者还常伴有心悸、心慌、胸闷、胃部不适、尿频、尿急、肌肉疼痛、性功能障碍以及乱经等症状。忧虑和高度警戒成为广泛虑症的特征。

6.焦虑性疾患

焦虑依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疾患,包括:

(1)恐慌症。

(2)恐惧症,又分社交恐惧症、惧旷症、特殊恐惧症。

(3)强迫症疾患。

(4)重大创伤后遗症等。

7.焦虑症的衡鉴

如同忧郁一样,不宜贸然断定何者是焦虑、何者是焦虑症,临床上有其不同的症状,今仍依照DSM-Ⅳ的准则如下。

(1)恐慌症发作(panic attack)。指在特定时期内有强烈害怕或不适感,突然发生下列四种以上症状,并在10分钟内达到最严重程度。

①心悸、心怦怦跳或心跳加快。

②出汗。

③发抖。

④呼吸困难或窒息感。

⑤胸痛或不适。

⑥哽塞感。

⑦恶心或腹部不适。

⑧头晕,不稳感觉,头昏沉或昏厥。

⑨失去现实感,觉得事物不真实,或失去自我感(感觉与自己疏离)。

⑩害怕失去控制或自己发狂。

〇■害怕即将死去。

〇■2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感)。

〇■3冷战或脸潮红。

(2)惧旷症(agoraphobia):

第一,个案焦虑自己置身某些地方或情境,若发生未预期或与情境相关联的恐慌发作或恐慌样症状之时,会逃脱困难(或令人困窘),或得不到救助。

此症的典型害怕包含各种特征性的情境,独自离家在外,身处群众或排队行列中,身处桥上,利用大客车、火车或小汽车旅行。

第二,畏避惧旷症的情境(如限制旅行),或带着强烈痛苦而忍耐,或焦虑而产生恐慌发作或恐慌样症状,或需要他人陪伴。

第三,此焦虑或畏避行为无法以其他精神疾患作更佳的解释,诸如社会畏惧症、特殊对象畏惧症、强迫性疾患、创伤后压力疾患或分离焦虑疾患。

(3)社会畏惧症(社会焦虑疾患)(social phobia,social anxiety disorder):

第一,明显持续害怕一种或多种社会性或操作性情境。在此情境下,必须与不熟悉的人相处,或可能被他人细查。此情景下害怕自己可能将因行为失当(或显露症状)而招致羞辱困窘。

对儿童来讲,必须有证据显示其有能力与熟人建立与其年龄合宜的社会关系,而且焦虑不只在与成人互动时才出现,在同侪团体也会发生。

第二,暴露于使其畏惧的社会情境几乎必然引起焦虑,这可能以必受情境触发型,恐慌发作或易受情境诱发型恐慌发作的形式出现。

对儿童来讲,此焦虑可能以哭泣、发脾气、战栗或从与不熟悉的人相处的社会情境退缩来表现。

第三,成人能理解自己的害怕是过度或不合理的。而儿童可能没有这项特质。

第四,患者逃避所害怕的社会情境或操作情境,或怀着强烈焦虑或痛苦而忍耐。

第五,针对所害怕的社会情境或操作情境的逃避行为、预期性的焦虑或身处其间的痛苦,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职业(或学业)功能、社交活动或社会关系;或此人对畏惧症感觉十分苦恼。

第六,若个案年龄未达18岁,则总时期至少6个月。

第七,害怕或逃避行为,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使用(如药物滥用、临床用药)或一种一般性医学状况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也无法以其他精神疾患(如伴随或为伴随惧旷症之恐慌性疾患、分离焦虑疾患、身体畸形性疾患、一种广泛性发展疾患或类分裂症人格疾患)作更佳解释。

第八,若有一般性医学状况或其他精神疾患,与前述害怕无关,如并非害怕口吃、发生于帕金森氏病的震颤,或发生于心因性厌食症或心因性暴食症的异常吃食行为。

(4)强迫性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第一,具有下列强迫意念:

①反复而持续的思想、冲动或影像,某些时候可以经验到它们为闯入的、不合宜的,并且造成明显的焦虑或痛苦。

②此思想、冲动或影像不仅是针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过度忧虑而已。

③患者企图忽视或压抑这些思想、冲动或影像,或企图以某些其他思想或行为来将其抵消。

④患者能理解这些强迫思想、冲动或影像是自己心中所产生(而非思想插入般由外界所强加)。

第二,具有下列强迫性行为:

①重复的行为(如洗手、排序、检查)或心智活动(如祈祷、计数、重复默念字句),患者感受这是反应于一种强迫意念,或依据某些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而必须执行。

②此行为或心智活动是为了避免或减少痛苦,或避免某些可怕事件或情境;然而这些行为或心智活动与所欲抵消或避免之事物间,不是没有现实途径的关联性,就是程度上明显的太过分。

③在此疾患病情的某些时刻,患者能理解自己的强迫意念或行为是过度或不合理的。

④强迫意念或行为造成显著痛苦,浪费时间(每日超过1小时),或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职业(或学业)功能或一般社交活动或社会关系。

⑤若存有其他疾患(如饮食、拔毛癖、性倒错等),则强迫性意念或行为的内容并非局限于此。

⑥此障碍并非由一种物质使用或一种一般性医学状况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

(5)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患者经历过一种创伤事件,同时具备下列两项:

第一,患者曾经验、目击或被迫面对一种或多种事件,这事件牵涉实际发生或未发生但构成死亡的威胁或严重身体伤害,或威胁到自己或他人身体的完整性。

第二,患者的反应应包括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怖感受。儿童则可能代之以混乱或激动的行为来表达。

此创伤事件以一种以上的下列方式持续被再度体验:

①反复带着痛苦让回忆闯入心头,包括影像、思想或知觉等方式。儿童则可能发生重复扮演表现此创伤主题或相关方面的游戏。

②反复带着痛苦梦见此事件。儿童可能为无法了解内容的噩梦。

③仿佛此创伤事件又再度发生的行动或感受(包括再经历当时经验的感觉、错觉、幻觉或是解离性瞬间经验再呈现,不论当时惊醒或处于物质中毒皆算在内)。儿童则可能发生重复扮演创伤的特定内容。

④暴露于象征或类似创伤事件的内在或外在某相关情境时,感觉强烈心理痛苦以及有生理反应。

第三,持续逃避与此创伤有关的刺激,并有着一般性麻木(创伤事件前无),可由下列三项以上显示:

①努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②努力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活动、地方或人们。

③不能回想创伤事件的重要部分。

④对重要活动兴趣显著降低或减少参与。

⑤疏离的感受或与他人疏远。

⑥情感范围局限(如不能有爱的感受)。

⑦对前途悲观(如不期待能有事业、婚姻、小孩或正常寿命)。

第四,持续有以下两项以上惊醒度增加的症状(创伤事件前无):

①难入睡或难保持睡着。

②易怒或爆发愤怒。

③难保持专注。

④过分警觉。

⑤过度的惊吓反应。

第五,此障碍(上述症状第二至第四点)总期间超过一个月。

第六,此障碍造成临床上重大痛苦,或损害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6)急性压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

第一,此人经历创伤事件同前述“创伤后压力疾患”之第一至第二点。

第二,在经历此事件的当时或之后,短期内出现下列三项以上解离症状:

①主观感觉麻木,疏离或没有情绪反应能力。

②对自己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小,失去现实感。

③失去自我感。

④解离性失忆(无法回忆创伤事件的重要部分)。

第三,此创伤事件,至少有一种以下列方式继续再度体验:反复出现影像、思想、梦、错觉、瞬间经验再现;或感觉过去经验再浮现;或接触到提醒创伤事物时觉得痛苦。

第四,明显地逃避会勾起此创伤回想的刺激(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方或人们)。

第五,焦虑或警醒度增加的症状明显(如睡眠困难、易怒、专注力不良、过分的警觉、过度的惊吓反应及运动性不能静止)。

第六,此障碍造成临床上重大痛苦,或损害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或使患者无能力进行必要的步骤,可借告诉家人创伤经验以得到必要协助。

第七,此障碍延续至少2天,但最长不超过4周,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4周内发生。

第八,此障碍并非由某种物质使用或一种一般性医学状况的直接生理所造成,无法以短期精神疾患作更佳解释。

(7)广泛性焦虑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第一,针对许多事件或活动过度焦虑或担忧(预期的忧惧),至少6个月期间患者的担忧期比不担忧期长。

第二,发现自己很难控制忧虑。

第三,焦虑及担忧伴随发生下列三项以上症状(儿童可以只有一项):

①不能静止或感觉浮躁或不耐烦。

②容易疲累。

③难保持专心或心中一片空白。

④易怒。

⑤肌肉绷紧。

⑥睡眠障碍(难入睡,或难保持睡眠,或睡不安稳而对睡眠不满意)。

第四,焦虑担忧对象并非局限于一种疾患特质,如焦虑对象并非焦虑担忧即将恐慌症发作(如恐慌性疾患)、公开受窘(如社会畏惧症)、被玷污(如强迫性疾患)、离家或离开亲人(如分离焦虑疾患)、变胖(如身心症、厌食症),或正罹患重病(如虑病症),并且此焦虑担忧并非仅发生于创伤后压力疾患的病情中。

第五,此焦虑担忧或身心症造成临床上重大痛苦,或损害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第六,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使用或一种一般性医学状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也并非仅限于一种情感性疾病、精神性疾患,或广泛性发展疾患之病程中。

8.焦虑性疾患对睡眠的影响

各方面研究文献综合显示,各种焦虑性疾患的患者,睡眠障碍是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失眠抱怨的发生率,目前并不清楚,一般认为相当高。典型的焦虑相关睡眠障碍的表现为频繁觉醒,同时伴随着焦虑梦境,并因反复发生而引起制约化(conditioned)反应,致患者总是担心无法入睡或维持睡眠,愈担心愈睡不着。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在多导睡眠图、睡眠生理脑波仪(PSG)检查的特点是,轻度至中度患者以睡眠维持性失眠为主,重度患者以睡眠过程破坏为主。一般而言,广泛性焦虑患者主要是抱怨入睡困难,不常抱怨夜间醒觉。疲倦和缺失精力,是在醒着的时候普遍的症状,但白天的小睡不常发生。

关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的报告称其影响主要是入睡困难,主要原因是在睡眠持续困难时,在梦中又再记忆起创伤事件,也就是梦魇(Ross,et al。,1986)。研究显示,畏惧性疾患或强迫性疾患的患者,只有当刺激引起焦虑时(这个焦虑又与睡眠有关),或病情严重至影响患者生活时,才会产生失眠,并不是所有畏惧性疾患或强迫性疾患的患者都会失眠。

恐慌性疾患较严重的慢性症状患者,在发作期间,睡眠障碍相当普遍。恐慌性发作可发生于正要入睡时或睡眠期间。

研究发现,在一个睡眠疾患中心有15%的患者,会有焦虑性疾患的诊断表征(Tan,et al。,1984)。

9.处理建议

临床医师的经验报告,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对焦虑性疾患相当成功,行为治疗对畏惧性疾患及强迫性疾患较有效。传统的心理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疾患较有帮助,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对恐慌性疾患及创伤后压力疾患的疗效尚未被确立。对恐惧性疾患的有效治疗,专家建议将患者逐渐暴露在恐惧事物的环境中,即敏感减免法。

抗焦虑性的药物治疗,在专业医师的诊治下常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