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出好心情
11076100000017

第17章 老年人睡眠问题处理

一、概说

老年人一词通常泛指60岁以上的人。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不论本身愿意与否,都必须承认自己已进入生命后期。从岁月的累积来界定,已是一个“年代老化者”(chronological aging);从生物的观点来界定,已是一个“生物老化者”(biological aging);从社会层面来界定,已是一个“社会老化者”(social aging);从心理层面来界定,已是一个“心理老化者”(psychological aging)。整体而言,人们到了这个时期,已是一个年代、生物、社会、心理等全面老化的人。从睡眠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睡眠问题(障碍)最多。1980年,美国Miles和Dement研究统计,在美国60~90岁的群体中,80%~90%的老年人有不同形式的睡眠问题(杨宇等,2005)。主要表现是“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及躯体各种疾病为导因的睡眠障碍。

二、老年人睡眠的变化

(一)睡眠结构改变

相关文献报告,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睡眠结构发生变化。

(1)睡眠时间缩短。60~80岁的健康老年人,睡眠时间平均为6~6.5小时。老年人睡眠潜伏期延长,约40分钟才能入睡(黄席珍,2003)。

(2)睡眠效率下降。健康老年人睡眠效率下降至80%~85%。性别对老年人睡眠效率也有影响,老年女性的睡眠效率较老年男性为高(杨宇等,2005)。

(3)浅睡眠期比例增大,深度睡眠期减少。健康老年人的第一期睡眠期比例增加明显,为4%~10%;第二期睡眠基本不变。6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四期睡眠(即慢波睡眠期)减少,占总睡眠的10%以下,75岁以上男性老年人的深度睡眠基本消失。但老年女性则保有更多的慢波睡眠,甚至有些老年女性的慢波睡眠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4)容易早醒,睡眠趋向早睡早起。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时钟或生命节律的周期可能缩短为22或23小时,而不是24或25小时。

(5)快速眼动期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一般老年人快速眼动期睡眠减少至14%,而80岁以上老年人的快速眼动期会减少至18%。

(6)睡眠易觉醒。睡眠中短时间觉醒的次数增加,一夜可醒5~6次,每次醒后需10分钟以上再入睡。易受内、外因素干扰,睡眠变得断断续续。

(7)“睡眠→觉醒”节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不明显。老年人的夜间睡眠时间缩短,白天的短暂睡眠时间增加,类似婴儿期的多相睡眠。

(8)时差问题。老年人遇到时差问题时,会出现与年龄相关的调节能力下降,较年轻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9)白天容易打盹。只要坐的时间稍长一些或无人说话时,或一人空闲独坐,很快就会打盹。

(10)常因退休、丧偶、体弱、生病、服药,睡眠质量下降,失眠增多。

三、老年人睡眠型态改变的迷思

据The New York Times(2007)的报道,多年来,研究睡眠的科学家都以为人到中年后期,睡眠状况开始恶化,从此,每况愈下。这种现象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似乎没有人去怀疑和挑战这种信念。

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已经让很多人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看法。研究人员发现,人的睡眠状况在60岁之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睡眠质量不佳非因老化,大半是疾病或治疗疾病的药物所致。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精神医学教授兼睡眠研究者Sonia Ancoli-Isreal(2007)说:“病痛愈多的老年人,睡眠状况就愈差。你如果观察很健康的老年人,他们很少有睡眠问题。”

此外,新的研究显示,睡眠状况不良,可能回过头来导致健康不佳。

研究人员Dr。Ritiello(2007)为了解老化的影响,研究那些没有自述睡眠问题的年长者。这些人其实是比较大的群体,几乎占65岁以上者的一半。莫非是这些人得天独厚,以致睡眠没有随年龄发生变化?其实不然,他们的睡眠的确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睡得比较浅,较常因为暂时醒来而中断,睡眠时间也比年轻人短半小时至一小时。研究者认为,与睡眠有关的型态改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在。

研究人员分析65个睡眠研究报告,对象包括3577个年龄介于5~105岁的健康受测者,得到令人惊讶的发现。睡眠型态的改变,大多发生在20~60岁之间,与青少年、成年人相比,健康的中年人与老年人每个晚上的睡眠少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夜间醒来的次数多了些,睡得也比较浅。但是到达60岁时,每晚有85%的时间在睡眠状态。他们的睡眠通常会被3~10秒的短暂清醒中断。

布里怀斯等人指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疼痛、不宁腿症候群或泌尿问题等让人晚上睡不着的病症,才会发生真正的睡眠问题。许多老年人都有这种状况。疼痛会打断睡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众人皆知。然而,研究人员新的发现是,睡眠不足会增加疼痛感。

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in Maryland)行为睡眠医学计划研究与训练主持人Michael T。Smith针对健康年轻人所做的研究得到前述结论。他发现片断不完整的睡眠会导致疼痛神经路径在隔天严重受损。受试者感觉疼痛,比较不能压抑疼痛,甚至产生自发性疼痛,好似中度的背痛与头痛。

Smith说,20岁与70岁的人,睡眠状况当然不同,但年纪大时出现临床上的睡眠障碍是正常的。

四、老年人睡眠改变的因素

(一)生理机能改变

本书第八章已提到,一个正常人于睡眠中各种生理机能会进入与白天不同的另一境界,有些提升,有些减少,有些则静止不动。但当人进入老年期,身体器官的功能逐渐有全面衰退的现象,故而睡眠型态跟着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这个时期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发生变化,解剖学上发现包括整个脑部萎缩,脑部各部位的轮廓外形改变,神经元丧失、脂肪细胞堆积、胼胝体沉淀物质集中、脑血管变化、突轴减少等。

专家研究指出,从睡眠医学观点,老年人睡眠障碍与神经元损失较重要相关的部位有关。如蓝斑、脑桥及中脑网状组织、下视丘某些区域、视交叉上核神经元……动物实验显示,破坏视交叉上核,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固醇的分泌、中心体温、作息时间及睡眠周期等节律周期发生改变。

2.脑部血流和代谢改变

研究发现,脑部血流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明显的下降,在额叶、顶叶的区域下降最为明显。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患者,在深度睡眠期脑部血流的减少更为严重,加上呼吸暂停时引起的脑部缺氧,会导致老年人增加猝死或在睡眠中引发脑中风的危险。

部分老年人因睡眠呼吸暂停而出现夜间低氧血症,不能及时作出调节反应而受低氧血症损害,导致心血管的调节反射进一步下降而出现低血压。

3.自主神经系统改变

(1)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反射功能降低。

(2)体温调节功能不彰,易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现象。

(3)老年人在刚入睡时,血压与脉搏会降低,清醒时则上升。睡觉时,由于上下起伏变化,易致中风。

(4)呼吸系统及肺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差,呼吸肌肉张力及呼吸中枢敏感度减少,易产生打鼾。

(5)夜间快速眼动睡眠相关的阴茎肿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4.内分泌系统改变

(1)褪黑色素随着年龄增长分泌逐渐减少。从50岁开始,即呈现大幅度降低。60岁以后,分泌量只有20岁时的1/2.当褪黑色素分泌减少时,人便开始显露出种种老化迹象。

(2)甲状腺激素在成人有昼夜周期变化,尖峰浓度发生于夜间入睡前。但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甲状腺功能渐渐发生变化而减少分泌。

(3)老年人在入睡后泌乳素分泌会有突发性急促的上升,清晨清醒后,则急促下降。

5.脑波改变

老年人在深度睡眠时,delta波的振幅及发生率减少;睡眠纺锤波也随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包括频率、数量及振幅减少。

6.睡眠节律改变

老年人生理性睡眠衰退,下视丘交叉上核衰老,慢波睡眠减少,尤其是深度睡眠期不再出现,使夜间觉醒的持续时间和次数增加,睡眠深度不足,生理性调节睡眠功能衰退。

(二)社会心理影响

1.对老年人的社会评价

中国一向敬老尊贤,曾几何时,随着社会变迁,很多不雅的名词指向老年人,如老不要脸、老不死、老不正经……这些对老年人不正确的评价给老年人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其睡眠。

2.丧失时期

日本人将老年期看成是“丧失时期”,认为老年期有四个方面的丧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即经济独立的丧失、家庭的丧失、社会的丧失和生存目标的丧失。可归纳成主观及客观两方面的丧失。

(1)主观方面的丧失:

①生物上的丧失:身体器官及神经系统的衰老、退化。

②心理上的丧失:自己已觉得衰老。

③人际的丧失:与社会脱离。

(2)客观方面的丧失:

①家庭成员的丧失:子女长大搬出家庭,在外独立生活,见面机会不多;女儿出嫁,有她自己的家庭生活,老年人不便跟着;相依为命的老伴遽然而逝,顿成无依状态,纵有子女依靠,心理也不会平衡;亲情无价,幸福的家庭一旦拆散,内心孤寂难以形容。

②经济的丧失:老年人收入少或没有收入,对金钱的支配无法控制,没有安全感;如向子女伸手要钱,总觉得难为情,若子女不主动给予,更使老年人用钱不方便;如接受外来救助,更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自卑之心油然而生。

③生存勇气的丧失:工业化的社会竞争激烈,不讲人情,而老年人身体退化,自然不是年轻人的对手,不得不自嘲“识时务者为俊杰”而退避三舍;老年人的看法与观念,常被讥为赶不上时代,也不认为有价值,老年人难跟着社会改变;部分年轻人对老年人不友善,认为老年人霸占他们的位子,应赶快交出,老年人不愿受这种污辱,只有退避一途。

3.不能回避的危机

西方心理学家E。H。Erikson(1950)认为,人一生发展的各阶段有不同的危机,会产生不同的适应问题。老年期将面临“危机”的“自我统整与角色混淆”。生命即将终结,老年人必须思索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自己过去所做的选择和结果是否感到满意或失望。中国人常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照这个理论,若检验的结果是失败的,未能感受到生命有更大的意义时,则会对自己生命将尽,对已经失去的机会感到失望和沮丧。何况人是一种不满足的动物,日夜思索辗转反侧。

精神医学家A。T。Beck(1995)对心理失常患者长期观察,将忧郁症分为21类症状而闻名。他根据Erikson的理论加以扩展,认为老年人有三种危机:

(1)角色偏见。老年人退休后,不应再憧憬从前的角色,应面对未来,采取一个健康的想法,重整旗鼓获得自尊。但问题焦点是“我之所以有价值,是否因为我所做的这份工作,如果换了其他角色,我是否仍然有价值?”不幸的是,多数的老年人都持否定的看法,这是老年人危机所在,也带来不良适应,其他问题(包括睡眠)便相应而生。

(2)体能偏见。人们一向以身体健康为幸福指标,老年人可能会因身体机能衰退而绝望,心理也受到伤害。此时,老年人的任务须摆脱对身体的过度重视,对体力、美丑、肌肉动作的协调和其他随岁月而消失的身体属性,必须加以摒除,去培养可与时俱进的心智和社会力量,否则,会带来危机和不良适应。不幸的是多数老年人很难摆脱这一种负面的枷锁,而带来失眠痛楚。

(3)超越死亡偏见。人类社会最公平的事就是死亡,没有人能逃避。可是有些老年人怀有一种自我偏见,设法苟延残喘,积极地自我超脱,拒绝终将到来的死亡事实。另一些老年人则是被动无奈地接受,终日郁郁寡欢。

老年人对人生最终旅程不可避免的结局应有认知与肯定,否则,必会发生危机,导致适应困难。当然会影响睡眠。

4.退休症候群

(1)沮丧与强迫症。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工作的人达到65岁都会被迫退休。研究指出,约一半的人不是自愿退休。65岁被强迫退休者,在概念上被认定是老年期老化的退休。美国社会学家E。S。Blau认为,退休是一种老年期的角色退出,会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朱岑楼,1988)。在美国波士顿退伍军人标准老化研究的1513名男性中,退休者表现有沮丧、强迫行为以及没有原因的生理疾患症状(黄慧真,1994)。

(2)郁悒。社会学家将人们自退休日开始至死亡日止,分成五个阶段,其中一个便是郁挹(disenchantment phase)阶段,指出退休后第二阶段彷徨不安,遭遇到退休后不能适应的心理障碍。以前每天早晨准时起床,早餐后上班,可是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一生养成的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了,而且每个月的收入也减少了,退休前的美梦完全破灭,郁悒的心情浸润日子的全部。整日在家望着老伴缺乏生气的脸孔,纵然不致去找碴,也不免日久生厌,稍有顶撞,战火立即燃起,雨过天晴后又是悔恨交加。在外面,社会已将他放在一旁,开始将他归为过时无用一类。自己也察觉到今不如昔,即使掏钱请别人吃饭,对方也不一定有时间配合。到了晚上,两眼瞪着天花板,愈想愈不甘心,彻夜难眠徒呼奈何。

(3)无角色的角色。社会学家指退休老年人是一个“无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只能履行无任何社会职能意义的事。现代社会制度,如在工作场所、家庭、小区……都不习惯将老年人当做完全参与的成员来接受。这种被拒绝的感觉,即使去其他场所当义工,到了晚上躺在床上,也会悲从中来。

(4)异常的性格。老年人的特殊性格导致其成为特殊的老年人,因而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睡眠困难。

日本历来是一个老年人社会,对老年人的研究颇负盛名。井上胜也、长鸠纪(1980)著《老人心理学》,引述金子(1956)的研究,论老年人的性格,不论东西南北,任何地方的老年人性格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自我中心、内向性、保守性、好猜疑(向坏的方面猜)、嫉妒心强、缺乏坚忍和灵活、较执拗、适应力衰退、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爱管闲事、依赖性大、忧郁倾向。

再者,由于老年人年岁增长,会造成以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①健康及经济上的不安全感。

②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所造成的焦虑感。

③在精神上,由于兴趣范围减少而造成孤独感。

④对身体舒适兴趣大增。

⑤活动性兴趣减少。

⑥性冲动减退。

⑦对新的学习和适应都有困难。

⑧一个人孤零零的寂寞感。

⑨猜疑心、嫉妒心加重。

⑩变得保守。

〇■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〇■2爱回忆往事。

〇■3性情顽固。

〇■4不修边幅、邋遢、随随便便。

〇■5总喜欢收集破烂。

(5)失落反应。西方心理学家Butler&Lewis(1977)研究指出,老年人由于强烈的失落感影响,常有下列的反应,而这些反应与睡眠障碍有关:

①哀伤(grief)。配偶或其他亲人去世,对老年人心情反应最强烈,长期哀伤将导致精神失常、情绪低落,严重时会有长期焦虑症状,并导致失落感与沮丧,健康减退。

②罪恶感(guilt)。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在回忆的过程中,往往蓦然地想起往日一些不愉快或冲突事件,重新检讨往日的言行,有时不免觉得“昨是今非”或“昨非今是”,罪恶感油然而生。又因老年人会逐渐迈向死亡,自觉来日无多,对往日曾受托而尚未完成之事耿耿于怀,如欲实行,往往又心有余而力不足,饮恨终日。

老年人只有回忆,没有展望。回忆一生中所作所为不无罪过之处,以求补偿、赎罪,又有难赎前罪之感。

③孤独感(loneliness)。孤独是老年人普遍现象,心灵空虚与寂寞。当家庭成员改变,儿子自立门户、女儿出嫁、老伴去世、好友凋零时,孤独就会笼罩在心头,惶惶不可终日。

④沮丧(depression)。从工作岗位下来,一直觉得事情还未做完单位就不要自己了,耿耿于怀又无力反抗与申辩,命运就这样被别人判定,整个社会都对自己这样不公不义,因此感到沮丧。又因未能排除悲伤、罪恶感、孤独感及愤怒等,会由轻微的沮丧转变为严重的沮丧,于是出现失眠、失望、厌倦、乏味、抱怨等症状。

⑤焦虑(anxiety)。老年人面对没有未来的世界,只有与孤独疾病相伴,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这些都是老年人焦虑的原因。老年人的忧虑与时俱增。退休初时是为适应环境而焦虑,继之为收入减少对日后生活支出而忧虑,还有,身体日渐老化,百病丛生,日薄西山的死亡之念时刻涌上心头。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去工作,有充足的时间胡思乱想,想得愈多,烦恼就愈多,焦虑也就愈多。

⑥无助感(helplessness)。由于社会形态改变,由以往尊敬老年人变成现在鄙视老年人。这种现象使老年人失去自尊及文化上的惯有地位,由于老年人在社会上失去作用,不受重视,失去过去的影响力,很害怕一旦有事,有求救无门之虞,无助之情油然而生,甚至放弃求助。

⑦愤怒(rage)。老年人脾气大,不好侍候,常觉得社会对不起他,抛弃了他,忘了他以前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目前是这样的现实和冷酷无情。他也发觉对外界环境控制力愈来愈弱,甚至几乎是零,唯有以愤懑相对,才能疏解心中怒火。有时候也会对家人愤怒,怀疑这些人不忠不孝,对不起他。

⑧黄昏症候群。由于社会变迁,老年人再不像过去那样三代同堂,享天伦之乐。现时不是老年人独居于家中,就是进入赡养院,或因疾病长年躺在病床上无法自由行动,且由于老年人脑部功能退化,长时间局限于所居住的地方,不见天日,缺乏太阳的照射刺激,尤其在太阳下山后,光线变得晦暗时,造成某些幻觉、躁动及意识不清的现象,称为“黄昏症候群”或“日落症候群”(sun downing syndrome),也会带来睡眠障碍。

以上所述,导致老年人睡眠改变的因素,生理机能与社会心理都有。整体而言,社会心理因素较生理机能更为重要,生理上的毛病故然会影响心情,一个心情愉快的人,能够减轻或克服生理上的疼痛,是现代治疗学上“精神物质化”的新观念。

五、老年人睡眠障碍

(一)睡睡醒醒

睡眠障碍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但老年人睡眠障碍与其他年龄层的人有所差异。常见一些老年人,不管餐前饭后,或在客厅沙发上,或舟车旅途中,也不管与别人聊天或欣赏电视节目,说着说着眼皮就合了起来,甚至鼾声大作而不自知。可是一倒在床上就无法合眼,漫漫长夜,睡睡醒醒,次日又面临昨晚未睡好带来的身心疲乏和精神不振,日复一日,有至死方休的感觉。

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老年人易在夜间醒来,并且难以再度入睡,老年人睡得较浅,做梦较少,熟睡较少(Webb,1987;Woodruff,1985)。年纪愈大所需睡眠时间愈短,80岁的老年人平均每天的睡眠只有5个小时(吴东庭,2001)。

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往往需要躺很久才能睡得着,常常可能丧失睡眠能力,虽然睡着也很容易醒过来。

临床医师指出,在老年人睡眠中,“慢波睡眠”减少,而这个时期是恢复体力及维持身体恒定作用所必需的时期,所以,老年人总是觉得没有睡饱似的。而且整个睡眠时间前移,快速眼动睡眠也整个往前提,而致早早醒来,白天打瞌睡的时间和次数也大为增加。正因为如此,老年人主观认定自己没有睡饱,常常花很多时间躺在床上,变成断断续续的睡眠。

(二)老年性失眠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生理机能的改变与社会心理影响是重要因素。此外,据国泰医院身心科吴东庭医师(2001)的统计,有30%~50%的老年人常常合并有身心科问题、内科疾病以及服用药物等,这也印证了The New York Times的报道,包括:

(1)内科问题。如心肌缺氧、胃食道逆流、打鼾、呼吸暂停症等,都可能导致睡不好。有些老年人因睡眠呼吸暂停而引起睡眠问题,尤其打鼾的患者。据统计有10%~30%的60岁以上的男性,及10%以下的60岁以上的女性会打鼾,这些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人群。

(2)合并有身心症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老年失智症等,患者比较容易失眠。而睡前喝茶、酒、含咖啡因的饮料等,也容易导致失眠。

(3)睡眠肌肉抽动症。可能是电解质不平衡或神经元退化,有些老年人在睡前肌肉会抽动,须站起来走动一下才能入睡。

(4)安眠药成瘾。一些老年人常用的慢性疾病药物,如降血压、抗帕金森氏症、抗组织氨等药物,也可导致某些患者失眠。

(5)夜尿、前列腺肥大、晚上有神经疼痛、喝太多水必须常常上厕所等,这些都常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导致睡眠强迫中断,睡眠质量变差。

(6)对睡眠非常在意。整天只想着今晚睡得好与不好等问题,几乎变成强迫性思考,反而影响到睡眠质量。

(7)白天的活动太少,甚至整天躺在床上,因为孤单、寂寞等心理因素,也会令老年人睡不着。

(三)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

1.界定

老年人白天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不自觉地入睡打鼾,夜间入睡后鼾声不断、憋气、短暂觉醒后故态复萌,以后继续进行着,这种睡眠障碍是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常见的典型。

2.发生原因

一般认为,中年人群出现与老年人群不同,前者为“年龄相关障碍”(age related disorder),而后者为“年龄依赖障碍”(age dependent disorder)。睡眠呼吸暂停的“年龄依赖”性,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加、上气道塌陷、肌肉张力和耐力减少。

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被公认是年龄“依赖”的危险因素包括:甲状腺机能减退、通气控制改变,甚至包括睡眠结构变化、肥胖、气道周围的脂肪沉积增加,咽喉部的软组织皱褶增多,上气道内径明显缩小。

3.临床特征

(1)失眠增多,易误服安眠药而加重病情。

(2)打鼾憋气引起痴呆,常误认为“人老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

(3)打鼾憋气常伴有低通气现象,及呼吸度变小。

(4)打鼾憋气,鼾声常不大,憋气时间较中年人短。

(5)打鼾憋气易导致夜间猝死。

(6)可出现低血压,意味着交感神经受损,心功能减退。

(7)夜间睡眠时常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8)合并精神症状者多,尤其忧郁者更多。

(9)以“阻塞型”多见,也常有“中枢型”因素参与。

(10)舌根及下颌关节松弛,咽部软组织张力下降,易塌陷阻塞。

整体而言,老年人呼吸暂停症候群的特征,就是早上起来并不自觉昨夜发生的问题,通常要靠旁边伴睡的人告知才了解,如打鼾、睡眠中不正常动作、睡眠中常呛着、胸口灼热感或吐酸水、尿床及晚上睡觉时满身大汗等。而在白天的症状主要是嗜睡、神情恍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健忘、精神无法集中、幻觉、头痛、头晕、人格个性改变、性能力下降及听力丧失等。

4.发生几率

有研究报告,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有并发症者较多,尤其心血管疾患如有高血压病者占64%、心脏疾病(冠心症、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等)占34%、糖尿病占14%(李延忠,2005)。在美国的统计中,中老年人(30~60岁)有阻塞型呼吸暂停症候群的比例,男性占9%,女性约占4%(叶世彬,2006)。

(四)睡眠暴力

1.发生原因

睡眠暴力易发于老年期,是一种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患者常将梦里的情境直接施于现实的环境中,而这些梦境大多与暴力有关,因此,常常伤到自己或枕边人。

人们在快速眼动睡眠时,全身肌肉张力降至最低,因此,梦中的动作无论多么剧烈,肢体行为也无法表现出来,但老年患者全身肌肉张力无法有效压抑,这些与暴力有关的梦,常会因拳打脚踢伤及自己或枕边人。

延伸阅读

拳打枕边人

案主甲,一位赵姓老太太,已失眠很久。不知为什么,老伴最近晚上睡觉时总是拳打脚踢、大吼大叫,害她不是被一拳揍在脸上而痛醒,就是被吼叫声吵醒。隔天问老伴,一问三不知,完全不承认有这回事,有时还抱怨怎么莫名其妙的手脚、身上多了些淤青。

案主乙,老刘也有类似的情况,几次被女儿发现半夜走动、大叫,甚至跌倒在客厅或厨房,造成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无数,隔天同样一问三不知,也一直纳闷身上的擦伤是怎么来的,倒是女儿非常担心,怕老刘在起来走动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或遭遇危险。

2.临床特征

临床上,一般人晚上睡觉都是全身肌肉放松、无力的,但有些人,因为神经退化的关系,睡觉做梦时会手舞足蹈地比画动作,甚至起床走动、大叫、挥拳,行行走走时还可能跌倒,所以患者早上起床时,会发现身上有些淤青,甚至躺在床底下,而患者枕边人往往有睡到一半时会被踢、被打的经历。

3.发生几率

这些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大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研究者统计,以男性为主,占80%~90%,至于发生率目前尚无确切数据,大概占老年人的1%~2%。患者在睡梦中脚踢时,并不容易被叫醒,隔天起床后几乎完全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对于枕边人或自己身上的淤青,完全不知道从何而来。

研究发现,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常在入睡后60~90分钟发生,发作频率从一个晚上一次或好几次到一个月一次等都有可能。中风是一个危险因子,血压偏低也能影响。有研究指出,42.9%有相关的脑神经科疾患,可能有脑室旁白质梗塞样或脑桥病灶,以致无法对大脑运动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

不过,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虽然也可能导致在睡梦中起来行动,却与梦游不同,快速眼动睡眠患者的动作比较激烈,且多以暴力为主,国外甚至有此症患者在睡梦中杀死妻子的案例。

4.处理建议

有经验的临床睡眠医师指出,治疗睡眠行为暴力者并不难,使用药物来切断梦与肢体的关系即可改善。

(五)睡眠周期性肢体抽动症

1.界定

有人在刚入睡时,突然跳一下或缩一下而惊醒,不过动作不会很大,且一两次后即可安然入睡;但有些中老年人入睡不久,脚或手会突然用力缩起,似跳一下,因为动作往往很大,用力踢出似的,不但自己立刻惊醒,枕边人也可能受到影响,这是睡眠障碍的“周期性肢体抽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PLMD),又称阵发性肢体抽搐症。指人在入睡后大拇指及脚背向上弯曲弓起,并伴有膝及髋关节弯曲的连续动作,每次连续1~5秒,20~30秒出现一次,曾发现一些人出现数百次这种动作,严重时或侵犯到手臂,使整个晚上失眠。

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在1953年被命名为“夜间肌肉跳跃”(nocturnal myoclonus),因为它发生在夜间密集的肌肉抽动,特别发生在下肢(C。P。Symonds,1953)。到1959年,Oswald发现周期性肢体抽动症易发于入睡时,尤其在浅度睡眠期,认为周期性肢体抽动是属于一种生理性的睡惊(sleep start)。后经不断的研究证实,夜间肌肉跳跃这个名词逐渐被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取代,因为患者肌肉抽动时的速度,没有像跳跃那么快,并且夜间肌肉跳跃还包括一些在晚上发生的癫痫,因此将其含义分清。

2.临床特征

周期性肢体抽动症主要发生在脚,少数会发生在手,患者以老年人为多,也发现年轻人出现过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尤其是注意力缺陷的过动儿(ADHD)的身上也常见。但周期性肢体抽动症的严重度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并非做梦引起,是发生在入睡时期的第一期及第二期,大部分患者对这种睡眠的肢体抽动不会自知,只是有些人稍可意识到好像晚上睡觉时会因抽动而觉醒。长期下来因而失眠,更因此引发脾气暴躁、烦恼等问题。

3.发生几率

周期性肢体抽动的严重性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发生的几率与年龄是正相关系。据文献报告,周期性肢体抽动很少见于年轻人却常见于老年人,据统计,在30岁以下人口中,很少出现周期性肢体抽动。在30~49岁的人口中,有5%的人有周期性肢体抽动现象。在5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30%的人在睡眠中会出现。而在6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高达44%的人会在睡眠中出现。

4.处理建议

临床诊断指出,周期性肢体抽动是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生理变化,不尽然是病理变化,也不见得一定会引起失眠或嗜睡,需视肢体抽动现象是否严重到影响睡眠,通常经多项睡眠生理脑波仪检查诊断,一般一小时若多于5次(即指数大于5)时,视为不正常,应请睡眠专科医生处理。

(六)睡眠不宁腿症候群

1.界定

不宁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又称下肢不安症候群,同样以中老年人为主,大多数发生在脚上,不过它是发生在尚未入睡之前,而不是刚入睡时。

患者在即将入睡之前,脚上会有如蚂蚁爬过,针刺到似的,很想摇一摇、抖一抖,在深层不安的感觉中,必须下床走一走才会觉得好一点,但一躺下来,同样的不适又再度出现,忍不住再下床走走,不断地重复此行为以致失眠。

在临床报告的案例中,患者严重时可侵犯到两侧上肢,两侧小腿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再次是足部、大腿及臀部。其症状一再浮现,主要表现为入睡潜伏时间延长,70%~80%的患者在睡眠中还会出现周期性肢体抽动症。换言之,不宁腿症候群与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关系密切。

2.发生几率

(1)美国方面的研究,不宁腿症候群有33%的人有家族史。在美国的全部人口中有2%~5%的人,有症状不一的不宁腿症候群(Godbout Montplaisir,Poirier,1987)。

(2)加拿大方面的报告,人口中有5%~10%轻微症状的不宁腿症候群(Lavigne,Montplaisir,1994)。

(3)日本及新加坡方面,日本发现不宁腿症候群的盛行率为3%。(Kageyama,Kabuto,Nitta,2000),而新加坡的盛行率只有0.1%(Tan,Seah,See,2001)。

(4)中国内地方面的文献称,人群发病率为10%,女性稍多于男性;本症可见于5%~15%的正常人,11%~27%的孕妇,24%~42%的缺血性患者,15%~20%的尿毒症患者,约3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及17%的糖尿病患者(吴占敖等,2005)。

3.发生原因

综合各方面研究报告,不宁腿症候群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包括抑制性皮质下功能紊乱,中枢性多巴胺功能障碍等。

(2)血管疾患:下肢动脉病变,下肢代谢异常。

(3)周边神经病变。

(4)遗传。

(5)其他。临床上发现有27%孕妇缺铁、缺镁,缺维生素B 12及缺叶酸性贫血,甲状腺低下症、帕金森氏症、慢性脊髓病变、腰颈椎神经根病变等。另有报告称尿毒症患者有20%~40%会出现不宁腿症候群。

4.处理建议

(1)不宁腿症候患者,临床上经医师指导服药控制,大部分有效。

(2)行为治疗方面,了解与避免症状发生原因。临床工作者建议可于睡前进行热水沐浴、推拿、按摩,症状发生时下床走动一下,采用这些方法可得到暂时性疏解。

案例

案主甲对医师说:“医师,如果你不帮我,干脆把我的腿锯掉算了!”“我的腿不动不行,就像有千百条虫子爬在上面一样!”

案主乙,每晚睡到半夜会突然踢醒枕边人。太太原以为这是闺房性暗示,还觉得颇罗曼蒂克,直到后来经常被一脚踢下床,才发现不对劲,原来案主乙罹患“周期性肢体抽动障碍症”。

12

六、老年人健康睡眠

人老了,所有问题都来了,睡眠问题比人生的任何阶段要多。如何获得健康睡眠神仙也帮不了,自己的问题还是靠自己“DIY”来解决,除药物外,心理治疗的“认知”与“行为”两方面都不可缺少。

(一)认知治疗

1.了解自己

(1)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人老后百病丛生,势不可挡,与其忧虑,不如接受。这是生命过程,勇于面对,唯有坚定的信仰,晚上自会得到好眠。

(2)了解自己的能力。老年人虽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但脑神经退化,学习新事物总不如年轻人,不必与年轻人作无谓的竞争而招致更多的挫折与屈辱,因而影响晚上睡不着觉。

2.了解别人

时代在改变,人的观念也在变,个人权利重于一切,老年人不必计较社会上别人有没有“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反正他走他的路,你过你的桥,晚上自会一觉到天亮。

3.了解所处环境

大环境中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不断在变化与冲突,这些不会因你而改变,有你不多,无你不少,不必杞人忧天,只要你去适应它,日子自然好过,晚上就不会睁眼到天亮。

(二)行为治疗

(1)按时上床,勿怕失眠而惧床;按时起床,勿因不适而赖床。

(2)午睡有益,但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1小时。无论春夏秋冬,老年人午睡都应在胸口盖上毛巾被单,因为老年人毛孔空虚,年老体弱,极易受寒着凉。每当醒后应先在床上伸伸懒腰,用手搓搓脸,神志清醒后再缓缓下床,如此既有利血脉畅通,也能防止跌倒。

据报道,德国专家研究发现,不是每个老年人都适应午睡,如有些老年人醒来常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疲乏等不舒服现象。还有几种人不宜午睡:年龄在64岁以上,且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人;血压过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特别是脑血管变窄而出现头晕的人。这些人因为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减少,容易出现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其他疾患。

延伸阅读

午睡有益心脏

路透社芝加哥2007年2月12日报道,美国与希腊研究人员称,经常小睡有益心脏。

希腊雅典大学医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针对近24000个希腊成人进行了6年研究,发现经常午睡的人因心脏疾病而死的几率降低逾1/3.与不午睡者相较,一周至少午睡三次,每次至少睡30分钟的人,因心脏疾病而死的几率降低37%。

研究人员说,以有职业者与失业者比较,小睡与心脏的关系更明显,午睡者显然释放了若干工作压力,而压力有害心脏。

研究报告主要撰写人在《内科医学档案》写道:“我们对此一发现的诠释是,这显示,健康的成年人若午睡,可由于有释放压力的结果,或许可降低冠状动脉致死率。”

研究对象年龄在20~86岁之间,且研究刚开始时都没有病。这些人追踪研究期间有792人死亡,其中133人死于心脏疾病。

(3)夜间睡眠睡姿在开始时以右侧卧最好,仰卧也可以,但不要把双手放在胸脯上,以免压迫心脏搏动和妨碍呼吸。

(4)不要蒙头而睡,不但不卫生,而且脑中还会积集过多的二氧化碳,令人感到憋闷,头昏脑涨,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5)患有心、脑疾病的老年人,冬季不宜盖厚重的被子,否则,将使全身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脑部血流障碍和缺氧,使血压增高,易突发“半夜中风或猝倒”,危及生命。

老年人宜选择质轻、保暖性能良好的材质作盖被,或适当使用电热毯或增加暖气设备御寒。枕头不宜过于松软,高矮与肩平较为适宜。

(6)应用老年人“安眠三步法”,只要睡前坚持不辍,不仅可帮助安然进入梦乡,还有保健防衰老效果。

第一步:热水浴足搓脚。取38℃~43℃热水半盆,水量没过踝部,泡15分钟左右,然后用双手搓揉双脚掌约5分钟,直到搓得脚板发热为止,最后用干毛巾擦干。

此法可加速血液循环、防感冒、促进睡眠及强身。

第二步:双手缓慢揉腹。平躺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眼揉腹50圈。再换左手按逆时针方向绕肚脐眼揉腹50圈。做完后再重复一次,动作宜轻柔缓和,呼吸自然均匀。

此法有助肠胃及腹部肌肉强健,增加消化液分泌及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及吸收功能,对慢性胃炎、便秘及腹胀等也有一定疗效。

第三步:十指搔首。双手左右开弓,从前额往后搔100次,由轻到重,由缓到快,搔得双手发酸,头皮发热,边搔边数,到100次时而停,心无旁骛,倒床不久即可入睡。

此法可使脑神经得到保养,有安神之效,对头发生长、减少脱发也有裨益。

(7)老年人一觉刚醒,无论在半夜或在早晨,如需要起床,都应平躺在床上“养神三分钟”,然后慢慢坐起,在床边坐半分钟,再离床走动,以防体位突然改变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而跌倒。

(8)睡前不妨饮一杯白开水,能稀释血液的黏稠度,提高血流速度,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不宜喝太多,致夜间尿频反而不利于睡眠,更不宜饮用或摄取有刺激性的饮料和食物。可饮一杯热牛奶,有安眠效果。

(9)老年人睡眠环境注意事项:

①睡衣可宽松,但不宜太大太长,以防绊倒。

②拖鞋合脚,鞋底防滑。

③卧室通道够宽大,避免碰撞。

④卧室光线适度,太亮影响睡眠,太暗起床看不清易摔倒。

⑤厕所与过道的灯光亮度要适宜,必要时使用尿壶。

⑥床铺高度以双足垂下可以踩地最佳。

⑦夜间起床应加穿外套,防止着凉。

⑧睡眠周遭环境尽量避免噪音干扰,老年人易被外来声音惊醒。

⑨卧室或床头避免放置电话,以免睡眠中突然被铃声吓醒而增加心脏负担。

⑩保持室内良好通风,温度适宜。

(10)老年人更需有适合自己的人际活动或体力运动,但勿过于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