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每月一堂财富课,12个月让你成为理财达人
11075400000040

第40章 别让钱成为死钱

让钱生钱,前提是钱要是活的。世界上任何动物都不可能在死后还能生孩子,钱也一样。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个财主,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把自己的金元宝全部熔掉,然后做成一块块的金砖,放在地窖里,砌成一道又一道的矮墙。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地窖里欣赏那一道道金黄色的“风景线”。

突然有一天,财主家失窃了,他的金砖转眼间一块不剩!这让他痛心疾首。

痛定思痛,他渐渐平静下来,在县令以及师爷的开导下,他确定偷金砖的人肯定是个内贼!

因为他的地窖的四面墙都是用铜打造,是名副其实的铜墙。而唯一的一道门,有二十几个强壮的家丁轮流把手,外贼根本不可能抓住机会进地窖。即使是被他碰巧进了,也不可能在那么多人的眼皮子底下把金砖运走。

最后,案件告破,就是把守地窖的其中两个家丁,趁自己当班的时候把金砖给偷了。

财主的金砖失而复得,自然心情大有不同。他不急着把家丁送进县衙的大狱,而是好奇地问:“我待你们俩不薄,为什么这样对我?”

两个家丁很真诚地看一下财主,说:“我们只是把金砖从您的地窖里搬到我们家里。反正您也不用,在哪里存着不都是一样?”

财主放着那么多金砖不用,让黄金成了死钱。家丁说的有点强词夺理的意味,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钱留着不用,放哪里不是放啊?佛经里有一个相似的故事,也是有一个财主,看着自己的金砖非常满足,就是不用。这时有人就说了:“既然您好这一口儿,那还不如买些金色的纸,包在一块块砖头上,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其实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放着金子不用,它和砖头还真没太大区别。

成功的有钱人当然珍视他们手中的钱,但是,却也极力避免让钱成为死钱。钱只有流通,才能让它产生最大的价值,否则,一沓沓钞票跟一本本书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银行印出来的。

所以,有钱人们坐拥着巨额的财富,却依旧不停地动着脑筋,看看往哪里投资好,瞧瞧是不是又有新的让钱生钱的妙招。他们信奉的是:钱只要不死,啥都好说!

是啊,只要钱不死,就有可能生出新的钱。但是死了就没机会了。

我们经常听到“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其实不光我们中国,外国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至于最后竟衍化成一句充满经验色彩的谚语?这个很值得思考。

有人说了,因为后代不争气,把前人的家产败光了。紧接着联想到另外一个经常听到的故事:

在一家酒吧,乔治和戴维在喝酒。

这时,一位大腹便便的富商模样的人走了进来,要了一杯酒吧里最贵的酒。

“这是谁?”乔治问戴维。

戴维说:“连他你都不认识,他就是布朗,小镇里出了名的百万富翁!”

乔治惊奇地说:“是吗?哎呀,他就是布朗啊!”

戴维说:“对啊!就是他!”

这时候乔治忽然皱起了眉头,说:“我怎么听说,布朗的父亲生前是千万富翁啊?”

戴维说:“是吗?那他现在是百万富翁不就意味着……”

乔治说:“百万富翁有很多种。有的是白手起家最后拥有百万家财,有的是把家里的千万资产败到百万家财,看来这个布朗属于后者。”

布朗是百万富翁,但是,他接收的遗产却是千万之多。所以,布朗其实是个败家子。

这种败家子很多,而且严格来说,布朗还没有败到极致,在他千万富翁的父亲基础上还能做个百万富翁。有的败的一分不剩,甚至还有欠债,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有钱人家里容易出败家子,但是,本质上来讲,是因为该败家子把巨额遗产变成了死钱,于是真的就成了坐吃山空了。

为什么比尔·盖茨只留自己财富的1%给子女,剩下的全部捐出去做慈善?就是害怕那么多钱到了子女手里会变成死钱。像他这样的特有钱人,如果把钱全部留给子女,子女就是再败家也不可能在一代之内就挥霍完。而盖茨更在意的是挥霍本身——那么多钱留着做慈善,总算是实现了它的价值,总算是没有让它变成死钱。留下1%的遗产已经不少了,可以让儿女们用作创业的启动资金,实质上,启动资金的根本意义还是不能让它死掉,而是让它流通,让它生钱。

聪明的有钱人总是竭力避免让自己手中的财富死掉,不仅仅是经过创业最后成功的有钱人自己,还有很多有钱人的后代,也深谙此道。所以,巨富之后成功的也不在少数,关键还是没让到手的遗产成为死钱,而是让它流通,让它适时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