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57

第57章 我会好好认真数的!——提高孩子学习的专注力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芬尼:9岁,小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芬尼上课总是不能够专心听讲,爸爸妈妈就在生活中锻炼她的专注力。

这天,芬尼要搬新家了,她存了一大罐子的硬币,爸爸妈妈和芬尼商量,让她将这些硬币拿到银行兑换成纸币。芬尼想到能换成一张面额极大的钞票,欣然应允了。

现在的问题是,要将硬币数出来。这么多硬币让一个人数,时间要很久。爸爸妈妈建议将硬币分成三份,爸爸、妈妈和芬尼各负责数一份。

芬尼负责的那堆最小,不一会儿,她还是数累了。她开始东张西望,把刚刚数的给忘了。结果,芬尼又重来一遍。芬尼偷偷地看看爸爸妈妈,发现他们两个人干得可认真了,一枚硬币、一枚硬币地数,一边还在纸上记着数字。芬尼不想记,她嫌这样太麻烦。

最后,当爸爸妈妈都数完时,芬尼才数了一点点。爸爸妈妈指出芬尼慢的原因,干活时总是开小差,不认真。芬尼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说:“我会好好认真数的。”最后,她终于将她的那一堆硬币数出来了,三个人的硬币加在一起,总共是362美元5美分。

之后,爸爸妈妈对芬尼说:“学习和做事都一样,要专心,否则前功尽弃。”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无论是美国家长还是中国家长,都会碰到学习不专注的孩子。美国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找到孩子不专心的原因,然后在生活的细节中帮助孩子纠正这一坏习惯。中国家长也可以这样做。

找出孩子不专心的原因

在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因素调查中,上课走神、不专心听讲是重要原因。一般老师讲课都是提前设计一种情境,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并以抛砖引玉的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过后即使再重学几遍,也不如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效果好。因为课堂上老师通过提示、诱导,师生互动,知识信息接收得既顺利又快捷,而自学往往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说,在课堂上能否注意听讲,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能引起孩子走神呢?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能经常引起学生情绪不稳定,成为上课不专心的因素。

雨欣最近上课总是走神,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最疼爱他的奶奶去世了。

由于父母的工作关系,雨欣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直到上了初中爸爸妈妈才把他接到城里。奶奶由于突发性脑出血去世,给了雨欣特别大的打击,他一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这天正在上语文课,老师在朗读朱自清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句话又勾起了雨欣对奶奶浓浓的思念之情,眼前老师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他似乎看见了奶奶,看见她给自己洗头;看见她在灯下缝补;看见她在灶台上炒菜……

“雨欣,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的声音打断了雨欣的思绪。

雨欣不知所措地站起来,他根本没听到老师说了些什么,红着脸对老师说:“老师,能重复一下你的问题吗?我刚刚没有听见……”

老师停顿了一下,说:“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夏雪,你回答这个问题!”

下课后,雨欣不好意思地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雨欣,你最近怎么回事儿?上课老是走神?已经有不少任课老师跟我反映这个问题了!”老师生气地问。

“我……前两天,我奶奶去世了……”雨欣说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老师听完雨欣的话,明白了大概,他安慰了一番雨欣:“老师理解你的心情,可是雨欣,你想,如果奶奶还在世,她希望你上课老走神吗?她一定希望你认真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不对?”

雨欣用力点点头,哽咽着说:“我知道,老师,我以后会注意的!”

家中亲人的去世让故事中的雨欣上课走神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上课的注意力。例如,有的学生的父母思想观念守旧、落后,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长辈姿态说教孩子,不能与孩子平等相处,缺乏平等、和谐的心理沟通,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心里话无处诉说,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因此,常在课堂上因为不顺心的事而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吵架、离婚,自己的心情陷于孤独、苦闷之中,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人虽然在课堂上,但是心不知道想些什么;还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生活没有压力,但学习不求进取,这样的学生想着玩儿的事多,想着学习的事少,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更容易走神。

第二,学习目的不明确。一个人的一切言行都受到大脑的支配,凡是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成绩好、有强烈责任感的孩子都能注意听讲,学习积极努力。他们不是不知道清闲和玩儿的快乐,而是因为他们所想的是自己的尊严,还有理想中的目标。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相反,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状态是随意性大、缺乏计划、心中没有长远的目标、学习比较被动、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自然会出现听课走神的现象。

第三,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习生活中,不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也会成为课堂上走神的因素。例如,有的学生对某学科的任课教师有意见,在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听这个老师讲课。

把孩子的专注力“拉回来”

第一,营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家长要用平等、尊重的心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家庭氛围要和谐稳定,尽量减少争吵,遇到一些家庭变故,一定要及时疏导孩子的内心负面情绪,不要让它影响孩子的学习。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要多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以防孩子因为玩乐而耽误学习。另外,家长要多和学校联系,看看孩子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有问题及时解决。稳定的人际环境能够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减少走神情况的发生。

第二,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个人在生活中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否则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或者厌烦、困倦等现象。只有当孩子明确了学习目的的时候,才能不知疲倦,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为了使他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必须强化他的学习动机,磨炼他的学习意志,增强他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的竞争意识,让孩子最终认识到不学习不行。

第三,讲究听课方法。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听课方法。比如,当人们探究、观察那些自己理解的、有兴趣的事物时,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反之,则容易注意力涣散。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听老师讲课时,一旦出现任何不理解的环节,不要在这个环节上停留。这个环节听不懂,没关系,接着听老师往下讲课。千万不要被暂时出现的难点挡住,而对下面的知识望而却步,进而允许自己注意力涣散。

第四,关注孩子的情感生活。部分孩子上课走神是因为青春期情感上的问题,家长要从老师、同学等多方面了解孩子目前的情感状态。如果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那么家长也不必为孩子上课偶尔走神而将小事变大;如果孩子的情感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那么家长就要循循善诱,和孩子好好交流,把孩子的学习带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