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43

第43章 妈妈,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和孩子进行真正的、有效的讨论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史蒂芬:初中二年级学生,初到中国,学习和饮食有许多不适应。

琳达:外交官,和丈夫、孩子已在中国定居4个月左右。

史蒂芬今天拿到考试成绩,由全班的第15名下降到了第25名,他愁眉苦脸,不知道如何应对……

推开家门,母亲琳达正在收拾屋子。

“回来啦!”琳达清脆的声音让史蒂芬抬起了头。

“怎么了?”敏感的琳达发现了儿子的神色有些不对。

“我……考试成绩下来了……由全班的第15名下降到了第25名……”史蒂芬嗫嚅着说。

琳达愣了一小会儿,说:“从第15名变成第25名了……我很遗憾,你心里一定也不舒服吧?”

史蒂芬低头,说:“妈妈,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琳达拉过史蒂芬,两人并排坐在沙发上,说:“孩子,咱先不管它第几名,告诉妈妈,你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是怎么看的?”

史蒂芬说:“说实在的,妈妈,主要是这一段时间生病耽误了点事,其实我还是可以的。本来前15名是可以保持的。”

琳达说:“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有什么原因吗?”

“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我的压力有点大,总是害怕自己落后,我都快得焦虑症了。”史蒂芬老实地说。

琳达微微一笑,说:“老师既然要排名,我想目的应该是让你们每个人知道自己在班上处在什么位置,排名也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是吗?孩子,我想,你现在要先学会如何在考前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然后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别动不动就生病,影响学习。你说对吗?”

“嗯,对,如果把这两点做好了,我想,保持前15名还是没有问题的。”

“能保持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我们下次考试争取前15名?”琳达问。

史蒂芬信心满满地点点头。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美国家长十分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有任何事都会与孩子进行讨论,而不是用下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遇到一些需要讨论的事情,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

要做到真正的讨论,家长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家长认为“我是大人”“我比他有经验”“我比他懂得多”“我吃的盐……我过的桥……”,在这种情境下进行讨论,效果肯定不好。讨论一定是在一个平等的状态下进行的,应真正地弯下腰来跟孩子说话,真正地去理解他。真正的讨论是家长跟孩子站在同一战壕里,双方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并排而立,一起对付困难。可是有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是对立而站的,结果双方你一枪我一炮地干了起来,于是原本是想很好讨论一下的,结果却大多变成了互不相让的争吵;或者干脆连争吵也没有,弱势的孩子只是听父母在说,没有插嘴的份儿。

所以,家长首先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父母和孩子是并排站立的,一起来对付眼前的困难,双方的心态是一样的,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

家长对孩子有着很多希望,但这诸多希望是不是都能实现呢?未必!不能实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这些希望只是父母的希望,而不是孩子的希望,除非把这些希望变成是孩子自己的希望才有意义。运用到讨论这个过程来说,就是努力让孩子来决定怎么样做,而不是让家长来决定怎么做。决定权在家长这儿会有什么恶果呢?孩子必须被迫地去执行,这样的执行就很可能不是自觉行动,而很可能会懒惰、会磨蹭,于是就出现了父母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撵着、督促着的情况,结果搞得双方的心情都极其糟糕,而且不是一两天的糟糕,这种糟糕的心情会一直牵扯着亲子关系的发展。假如说这个决定是孩子自己说出来的,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好很多,甚至会超常发挥。

原则性问题不用讨论

虽然说要尊重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像一些原则性问题就不予讨论,必须执行,比如:不经允许,不能够在外面过夜;不可以去街边泡网吧……孩子自制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一些原则性的约束,这些原则是可以由父母来确立的,不需要和孩子多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尤其是一些与道德标准有关的事情,父母态度更要强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