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36

第36章 我可能又会撞上栅栏的!——给孩子贴上自信的标签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卡尔:18岁,因为曾经撞车,所以一直不敢开车,后来在17岁时考到了驾照。

罗伦斯:卡尔的父亲,货车司机。

罗伦斯非常头疼,他的儿子卡尔16岁了,可是仍然不敢开车……在美国,年满16岁的人都可以考取驾照、合法驾车,许多和卡尔同龄的孩子早就开着自己买的、租的车出去快活了,可是卡尔却战战兢兢,根本不敢踩油门。

当然,卡尔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在他14岁第一次摸方向盘的时候,竟把油门当成了刹车,撞上了邻居家的栅栏。因为是无证驾驶,被父母好一顿责骂。从那以后,卡尔就开始不敢摸车了,即使他年满16岁可以学车考驾照了,却仍然不敢碰。父亲曾几次让他学车,他都拒绝:“我可能又会撞上栅栏的!”

作为司机的罗伦斯看着不敢开车的儿子,哭笑不得。他想这不是办法,于是求助于老师,老师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贴标签。

所谓“贴标签”其实是一种心理干预的手段,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老师建议,罗伦斯可以经常夸奖卡尔,夸他学习能力强,有很好的方向感,帮助卡尔重建开车的自信。

在罗伦斯的“标签效应”下,卡尔很快再次尝试着开车了,并且在17岁的时候考到了自己的驾照。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对孩子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还是“坏”,它都对孩子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所以,这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手段。

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给孩子“贴标签”时要注意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一致性,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前后的一致性。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一致性方面,如果父母说孩子有书法家的天赋,那么爷爷奶奶就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离书法家还差远了”;在教育过程中前后的一致性方面,如果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英语不错,将来可以当翻译家,可是几次考试孩子的成绩都不理想,就改变了看法,认为孩子不是当翻译的料。无论是哪种一致性出现了混乱,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模糊的自我认识,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不轻易对孩子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在贴标签时,家长不可以随口说说,而是应该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做出理智的判断。比如,调皮、好动的孩子很容易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本来这些表现是孩子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但是很多家长随口就会说“你这样做是个坏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使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