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威廉:中学生,刚刚转入新的学校,不太适应。
哈瑞:软件工程师,威廉的父亲。
这天,威廉放学后有些闷闷不乐,他在客厅踱来踱去,终于鼓起勇气对正在看报纸的父亲哈瑞说:“爸爸,我想转学!”
哈瑞吃惊地抬起了头,说:“怎么回事?能告诉我原因吗?”
“我……他们都看不起我……我是从另一个州转来的,跟不上这里的学习,总是拖班级后腿……我说话有口音,他们总是学我,笑话我……”威廉越说越小声。
哈瑞知道了问题所在,他轻松地对威廉说:“我们的小威廉就经不起这一点小小的挫折吗?”
威廉抬头看向父亲,不说话。
“这些在我看来都不算什么!我帮你分析一下,你的学习成绩拖后腿是因为以前用的教材不一样,一时跟不上是必然的,相信过几个月你就会追上你们班同学的!以前你的成绩都还不错,不是吗?口音的问题,我小时候也被其他同学嘲笑过呢,不过我从不理会,没多久他们看没乐趣也就不笑话我了。”哈瑞摸着威廉的脑袋说,“我们的小男子汉,可不能被这些挫折压倒哦!”
威廉听了父亲的分析,如释重负,想了想,自己是不能轻易退缩的,于是坚定地对父亲说:“我不转学了!”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这种挫折和失败在给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成长的契机。美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他们不会让孩子退缩、逃避,相反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直面挫折。中国家长也需要重视起来,教会孩子正确处理失败和挫折是非常重要的。
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
现在的孩子往往对遭受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或根本毫无准备。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平日是家人呵护的对象,缺乏应对挫折情境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具备以下观点: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其转化情况却是由自己控制的,应使各种挫折成为自己成长的摇篮。这样,孩子便能在头脑中储存挫折的信息和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通过认识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
家长可以利用报纸杂志刊载的,现实生活中的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挫折教育。这些挫折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自然环境挫折。大自然一旦发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无力;但如果此时人的耐挫力强,最终仍能实现“人定胜天”。家长可以组织孩子一起讨论“假如洪水淹没了我的家……”等。
第二,社会环境挫折。由于社会条件的种种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但如果对此心理准备不足,也可能导致挫折。如家长可以在孩子参加学生干部差额选举投票前先开展“假如我落选”的讨论,以防患于未然。
第三,个体需要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开展相应的耐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坦然。
许多研究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有助于成年后有效地适应环境,正所谓“逆境成材”。为此,家长可联合学校老师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来为孩子创设受挫情境。这类活动形式颇多,如远足、野营、登山、军训等。家长还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
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
社会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因遭受失学挫折而奋发成材的爱迪生、华罗庚;战胜病残而卓有成就的海伦·凯勒、张海迪等。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都会给孩子带来鼓舞的力量。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家长应给予受挫的孩子以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第一,要让孩子敢于正视现实,承认现实。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孩子正视现实,承认现实,应要求孩子多考虑主观因素,不要过多地强调客观原因,更要注意纠正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的不承认主义态度。
第二,帮助孩子下定决心,想办法摆脱困境。家长应帮助孩子下定决心,想办法摆脱困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让孩子把眼前的不幸或挫折,当成考验自己、磨炼自己、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家长应教育孩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要做一个强者。
第三,用补偿的方法战胜挫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阻碍,使孩子的目标无法实现时,父母可以教育孩子采取补偿法来达到目的。如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四,用升华法来战胜挫折。孩子遇到挫折后,父母可教育他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行为转变为符合社会期望的动机或行为,或者将低层次的目标追求引导到更高的目标追求之上。升华一方面转移或实现了原有的情感,使心理获得平衡,另一方面创造了积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