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理学
11074500000009

第9章 血浆

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各种调节作用使血浆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在患病时,可引起血浆的某些成分偏离正常范围,故测定血浆成分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是包含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91%~92%是水分。溶质包括血浆蛋白和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等)及一些气体(O2、CO2等)。由于电解质和水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的管壁与组织液中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血浆中电解质的含量与组织液的基本相同。临床检测外周血液的血浆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可大致反映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

(一)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三类。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约为40~48g/L,球蛋白约为15~30g/L,纤维蛋白原为2~4g/L。血浆蛋白主要在肝合成,肝病时常引起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下降。因此,临床测定血浆蛋白含量及比例,有助于了解肝功能状态。

血浆蛋白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物质的转运、参与血液凝固及机体防御、营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无机盐

无机盐约占血浆总量的0.9%,大部分呈离子状态。血浆中的正离子以Na+为主,还有K+、Ca2+、Mg2+等。负离子主要是Cl-,此外还有HCO3-、HPO42-、SO42-等。血浆中的无机盐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把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PN)。正常人血液中NPN含量为14~25mmol/L(20~35mg/dl),其中1/3~1/2为尿素氮,血中的NPN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排出体外。因此测定血中NPN或尿素氮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的功能。

二、血浆渗透压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中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质颗粒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种类和大小无关。在半透膜两侧放置渗透压不同的溶液,则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渗透。

(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正常值

血浆渗透压是由两部分溶质形成的。一部分是小分子的晶体物质,如葡萄糖、NaCl形成了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大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形成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因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分子数量少,所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很小,仅为3.3kPa(25mmHg),故血浆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5%葡萄糖或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近,所以称为等渗溶液。

(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这两种生物半透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细胞膜允许水分子通过,不允许蛋白质通过,对一些无机离子如Na+、Ca2+、Mg2+等则严格控制,不易通过。这就造成细胞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梯度,从而导致渗透现象的产生。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对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进入红细胞的水分增多,致使红细胞膨胀,甚至膜破裂。红细胞破裂而使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反之,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红细胞中水分渗出,而发生皱缩。

2.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壁允许水分子和晶体物质通过,但不允许血浆蛋白通过。因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高于组织液,故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胶体渗透压。其生理作用在于促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当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致组织间隙水分增多而引起水肿。如肾病综合症、肝硬化等疾病可使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使大量水分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