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理学
11074500000023

第23章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来构筑和更新自身,并储存能量。后者则为机体利用储存的能量或分解体内自身物质而转变成能量,用以维持体温和进行各种功能性的活动,如躯体活动、心脏射血、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物分子的合成等。可见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是相伴随发生的。生理学中通常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机体能利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蕴藏的化学能。当这些营养物质被氧化分解时,碳氢键断裂,释放出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其次是脂肪。在正常情况下,蛋白质很少作为能源被氧化利用。

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约有50%以上以热能形式维持体温并不断地放散于体外;其余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于组织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中,在ATP分解时,再放出能量,供应机体合成代谢以及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如肌肉的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除肌肉活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功外,其他用于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所做的功最终都转变为热能。ATP是为体内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亦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它的合成和分解,是体内能量转移、贮存和利用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机体的能量代谢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常发生着变化,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骨骼肌活动

骨骼肌不仅数量多,而且活动强度变化很大,因此,对人体能量代谢率的影响最显著。任何轻微的活动,都会使能量代谢率提高,剧烈运动或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比安静时要高出许多倍。

(二)环境温度

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率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可因寒战及肌肉紧张度增强而使能量代谢率提高;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可因体内进行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同时还有汗腺、呼吸、循环等功能活动增强使能量代谢率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处于安静状态,机体的产热量也比进食前额外有所增加。这种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各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的强度不同,例如,食入蛋白质食物后,额外增加的热量可达30%;食入糖或脂肪后,分别增加热量4%和6%;食入混合食物后则增加10%。

(四)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思考问题时对能量代谢率的影响不大。当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如恐慌、烦躁、愤怒等,能量代谢率将会增加。这是由于神经系统的作用,使骨骼肌紧张度增强,以及促进物质代谢的激素分泌增多,使机体代谢加强的缘故。

以上因素对能量代谢率影响的大小,难以精确计算。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通常用基础代谢率作为判断能量代谢率的指标。

三、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则是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于:①清晨、清醒、静卧;②精神安宁;③空腹(食后12~14h);④室温在20~25℃之间的条件下。基础状态下各种生理活动都比较稳定,因而代谢率也比较稳定。因此,基础代谢率常作为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指标。

(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

能量代谢率的高低与体重不成比例,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因此,能量代谢率常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即用kJ/(m2·h)来表示。

基础代谢率因年龄、性别而有所差异。在相同条件下,男性略高于女性,儿童和少年略高于成人,成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临床上常用基础代谢率的相对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基础代谢率=实测值-正常平均值×100%

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是比较恒定的,相对值变动在±15%以内属正常。当相对值超过20%时,才有可能是病理学变化。很多疾病都伴有基础代谢率的改变,特别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当甲状腺功能时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值高出25%~80%;而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值低20%~40%。因此,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之一。其他如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等,常出现基础代谢率降低。当人体发热时,基础代谢率也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