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1073800000032

第32章 推荐书简介(1)

思想与哲学类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今本《论语》为东汉郑玄杂录《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而成,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成名者七十二人。

《论语》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谈论,内容反映孔子的哲学理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和品德修养等。思想上笃信天命,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的等级尊卑制度,提出“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等,对封建的宗法血统统治影响极大。教育上,认为人是“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并提倡“举一反三”、“故而知新”,而“学”与“思”要充分结合。全书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精炼。

《孟子》

仅存“内书”七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作者孟子(约公元前三七二年~前二八九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本书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理论和个人修养。政治上,其核心思想为“仁政”,强调“省刑薄敛”,长恢复井田制,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社会。并倡“民贵君轻”,同时又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哲学上,提倡“尽心知性”、“养我浩然之气”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其文章感情饱满,气势充沛,以比喻和寓言说理,引人入胜,逻辑严密,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大学》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曾子(公元前五○五年~前四三六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学生,以孝著称。从内容来看,全书包括“三纲物”(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之根本”,而强调“仁政”,主张以德为本、以财为末。也重视获得民心,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代表了由孔子、曾子、子思到孟子这一儒家道统,并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对其成员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

《中庸》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子思所作。子思(公元前四八三年~前四○二年),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受业于曾子,为战国初期哲学家。此书阐述“中庸”之道,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是最早的君子之道德规范。书中对知行关系,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知之一也”;又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成功一也。”;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同时宣传“至诚如神”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宋代唯心派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易》

古代占筮用书。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相传周人所作,故名之。“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驳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其中“经”包含由干、坤、震、离、巽、兑、坎、艮等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形、卦名、卦辞,并有六爻,每爻先爻题、后爻辞。卦辞和爻辞多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说明,用来占卜和指告人的凶吉。“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称为《十翼》。书中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万物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并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的观点。

《孝经》

十八章,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书中主要论述封建社会的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阐述孝道为道德之本的观点,是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荀子》

三十三篇,亦称《孙卿子》。作者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名况,号卿,汉时避宣帝讳,改姓孙,赵国(今山西安泽)人,战国末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亦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源于儒学,对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推崇孔子,反对思孟学派的主张。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反对世袭官禄。哲学上,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总源。反对鬼神迷信,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而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认识论上,主张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须主观性接触才能构成认识。人性论上,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和刑罚的禁止使人向善。名实关系上,主张正名说,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此说丰富了古代逻辑学理论。其文气势雄厚,长于论辩。分析透辟,论断精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老子》

分上、下篇(〈道经〉、〈德经〉),八十一章,共五千字,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亦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是春秋末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该书着重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谓万物皆由“道”生。同时,“道”无所不在,不断运动。一切矛盾的双方,如善与恶、吉与凶、美与丑、福与祸、刚与柔、荣与辱等等,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可相互转变。政治上,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主张“无为而治”,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思想后来演化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政治主张,对中国的哲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庄子》

现存三十三篇,道家经典著作,亦称《南化真经》、《南华经》,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作者庄子(约公元前三六九年~前二八六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此书反映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主张。哲学上,继承并发挥老子“道”的学说,尤其强调“道”的自然无为;政治上,主张绝对的无为而治;处世态度上,向往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主张对贵贱、是非、黑白、生死等不作计较,追求放任旷达,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认识论上,虽承认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又否定事物的稳定性,而陷入相对主义。其文汪洋恣肆,妙趣横生,想象丰富,又善于融合神话和寓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墨子》

现存五十三篇,十五卷,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为墨家学派著作总集。作者墨子(约公元前四六八年~前三七六年),名翟,相传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因不满儒术繁琐的“礼”,所以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的墨子言行。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反对世袭政治及非正义战争,强调“节用”、“节葬”、“非乐”。认识论上,认为知识源于客观实际,并提出以历史根据、百姓亲身经验与实际应用效果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书中还涉及军事、经济、伦理、逻辑、数学、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内容。其文章语言质朴,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说服力强,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子》

二十卷,五十五篇,约十余万字,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作者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一书,主要阐述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政治上,提出以法为中心之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倡奖励耕战,厉行赏罚,以谋富国强兵。其将法治理论系统化,奠定了秦王朝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哲学上,批判并改造老子主“道”的学说,认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运动总规律,肯定了“道”的物质性。其文锋芒锐利,说理透辟,分析毫芒,切中要害。

《商君书》

现存二十四篇,五卷,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法家经典著作。作者商鞅(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因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封子商,故名商鞅。商鞅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曾在秦实行两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君书》主要记述商鞅的政治、经济主张、哲学思想及社会历史观点等。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权,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并主张以法治国,其中“壹刑”、“农战”等政策为其以法治理的重要内容。哲学上,强调在“适于时”、“恃其势”、“恃其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其思想在战国末与秦代影响深远。

《孙子》

今本三十篇,共七千二百余字。亦称《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子兵法》。(吴)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山东惠民)人,春秋末期兵家。后入吴,而与齐孙子──孙膑相对,故称吴孙子。《孙子》一书包括始计、作战、谋攻、兵势、军形、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总结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战争中许多基本规律。孙子反对在战争中采用求神问卜等迷信活动,而提出以“道”为首的制胜条件,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是否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势,由此揭示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其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思想在军事方面得到体现。该书不但为中国军事理论奠定基础,同时具有极高的哲学思想价值,被誉为“兵经”、“兵学经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管子》

二十四部,今存七十六篇,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作,事实上是后人假托之作。本书大致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等八类。内容包含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家业等知识。道家思想之属,如《心术》、《白心》、《内业》、《水地》;农家思想之属,如《度地》、《地员》等;法家思想之属,如《明法》、《任法》、《君臣》等;阴阳家思想之属,如《四时》、《幼官》等。政治上,主张赢得民心;法制上,认为前提是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哲学上,继承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经济上,论述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农业上,记述水利、土壤等方面的知识。此书杂采各家学说,思想庞杂,事物繁多,而且范围广泛。

《公孙龙子》

一卷,哲学著作。作者公孙龙(公元前三二○年~约前二五○年),字子秉,赵国人,战国时哲学家,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本书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迹府》是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的传记;《指物论》指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固定性,以及不得自相矛盾律。《坚白论》强调坚、白间不分离;《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谓看到白马是由白与马两个概念组成,指出了一般概念与特殊概念的差异。此书是研究作者名辩思想的重要材料。

《吕氏春秋》

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为吕不韦门客集体所作。吕氏,即吕不韦(?~前二三五),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商人,后助秦公子子楚(即庄襄王),出任秦国之相,封文信侯。此书因以月纪为首,故名“春秋”。由于内容庞杂,自汉代起就被列为杂家。其思想以儒家、道家为主,对法家,墨家则有取舍和批判,并吸取阴阳家的思想形式。例如:反映儒家思想的《大乐》、《适音》,反映道家思想的《贵生》、《审分》,反映墨家思想的《当染》、《高义》,反映农家思想的《振乱》、《爱土》及反映阴阳家思想的《月令》。政治上,要求建立一统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以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此外,还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知识,保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古代史料。本书的读书系统性强,纲举目张,富于独创性,逻辑性强,文沉博艳丽,语生动简练,富于形象。

《淮南子》

现存《内篇》二十一篇,刘安等撰。刘安(公元前一七九年~前一二二年),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此书是作者杂采先秦诸子说而写成,以阴阳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论立说,杂融儒、墨、法、刑、名诸家学说。思想资料虽然庞杂,但经改造,足以反映作者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政治思想。除上述诸家学说,书中还收引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相对抗。其中《天文训》、《原道训》论述宇宙形成和世界本体,而《记论训》论述社会历史演变,《精神训》阐述精神起源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其文笔宏丽,气魄过人,堪称隽品。

《列子》

原作者相传为战国时人列御寇撰,近代学者疑今本为晋人托名伪作。又名《冲虚真经》或《小冲虚到德真经》。列御寇(约公元前四五○年~前三七五年)又称圄寇、圉寇,郑国人。其学说散见于《庄子》、《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中。今本《列子》以“贵虚”思想贯穿,宣扬生异死同、性交逸,反对身交苦、守名累实。而讲求人生享乐,承认天命,主张安命乐天,自我陶醉,其观点与魏晋时期的思想状况和颓废风尚相契合。书中还收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等,极具文学艺术价值。其文气伟采奇,高劲宏妙。

《贾谊新书》

十卷,政论性著作,又称《新书》,作者贾谊(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官至太中大夫,曾多次上疏,批判时政。所着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贾谊新书》分事势、连语、杂事等三部分。“事势”是政论文字;“连语”大体为理和讲学文字;“杂事”是杂记。哲学上,继承老子和荀子,对道多所阐发,并将道具体用于治国。伦理上,运用老子的朴素思辨,提出几十对互相矛盾的实例验证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而强调改变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例如著名的《过秦论》总结秦亡国的教训。其它则针对时弊,提出削藩强边、加强中央集权、重本抑末、注重礼仪等措施。本书是研究当时政论、经济和思想状况的宝贵资料。

《春秋繁露》

十七卷,共八十二篇(亡佚三篇),哲学著作。作者董仲舒(公元前一七九年~前一○四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西汉哲学家,为今文经学大师。此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旨在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宇宙观上,把“天”当作至高无上的神,建立“天人感应”论。人性论上,根据神学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历史观上,提出“三流”、“三正”的历史循环思想。其将儒家哲学神学化,用以顺应巩固统一的封建制度。

《盐铁论》

十卷,共六十篇。编者桓宽,字次公,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县)人,西汉学者,官庐江太守丞。此书是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一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之文献概括整理“推衍”而成的一部著作。第一篇《本议》到第四十一篇《取下》,是会中正式的辩论记录。第四十二篇《击之》到第五十九篇《大论》是会后有关的议论,最后一篇《杂论》则是桓宽的论述。此书各篇分立标题,内容却互相连贯。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和桑弘羊的思想保存了丰富史料。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