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培育企业持续营销力
11067000000006

第6章 2 能力理论与企业持续营销力

2.2.1 核心能力理论

1.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

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克拉克·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利·哈默(GARYHAME1)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在国内有两种常见的译法,一是企业核心能力;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能力。前者的译法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能力理论体系,学界习惯译作“核心能力”,而后者的译法更加接近于工商管理实践,业界一般习惯译作“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能力”。虽然能力与竞争能力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法,只是我国的译法问题,其英文表达一致,因而其内涵也一致。核心能力中的“能力”二字,不是指一般性的“CAPABILITY”意义上的能力,而是竞争能力(COMPETENCE)去除“竞争”二字后的简称;核心竞争力中的“竞争力”也是竞争能力省略“能”字后的简称。

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永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学界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掀起了一个研究的高潮,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与著作相继发表。一项文献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在SCI、SSCI和A&HCI所收录的论文中,关键词为核心能力的论文多达176篇,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此高的数量反映出研究者们对该理论的高度重视。

2.核心能力内核

(1)核心能力是整合、协调能力。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研究产生了一系列观点,有的学者总结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观。但是,更多的学者把核心能力视作一种“合力”,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系列互补的技能、技术、知识、职能、人员等的组合、整合和协调能力。核心能力的整合协调不仅包括技能与知识的组合、整合和协调,而且包括企业各种能力的组合、整合和协调。

第一,核心能力是整合能力。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整合。GALLON(1995)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SBU的关键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是跨越职能部门、SBU以及公司总体三个层次能力的有机整合,从能力维度看,核心能力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结构能力、技术能力三个主要维度,这些维度的能力整合,造就了企业持续的、广泛性的价值与竞争优势。

第二,核心能力是组合能力。COOMBS(1996)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个特定组合。这里所指的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KENIN。P。COYNE,STEPHEN。J。P。HALL和PATRICIAGORMANCLI-FORD(1997)等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第三,核心能力是协调能力。SANCHEZ。HEENE和THOMAS(1996)指出,协调配置各种资产与技能的能力可以被看做不同性质的资产,因为一个有能力的企业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窍的集合,而需要某种粘合剂。因此,协调能力是企业能力中的关键要素。DURAND(1997)提出能力不仅包括组织中可以获得的各种资产、才能、知识、技术诀窍、技能与设备,还包括以上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协调能力是能力的关键要素,协调配置代表具有整合作用的能力元,并认为能力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卓越资产、认知能力、程序与惯例、组织结构、行为与文化。

(2)核心能力是成长力。企业核心能力不是静态力而是建构力、生长力。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力之间以及构成核心能力的力与它们的载体之间存在着支持与建构的关系。简言之,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有一种“自举”的功能。这决定了企业核心能力不是一个起点,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企业生产力的自组织、再创造过程。大树之所以不同于小草,原因在于树木的树干和树枝中有一圈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持续分裂增生能力,它每时每刻都在分裂增生,向内增生的细胞硬化成木质部,向外增生的细胞成长为韧皮部,这样树木不断长粗长高,并且不会被自身的重量所压倒。

第一,产品技术能力,理解用户需求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间的建构与支持关系。如MAYER与UTERBAC把企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四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理解用户需求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在理解用户需求能力的协调下,产品技术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分销渠道之间相互建构、相互支持。产品技术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以低成本和适当规模把用户需求的产品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分销渠道能力以经营成果的实现回馈研发和制造能力。

第二,技术性能力、管理性能力与治理性能力之间的支持与建构的关系。技术性能力包括企业产品与工艺方面的核心技术等;管理性能力包括决策权配置能力(如决策结构与信息结构建立)和协调能力、计划与控制能力;治理性能力包括协商与谈判能力(产权制度安排)、激励与约束能力、企业文化。技术性能力构成企业的硬件结构,管理性能力与治理性能力构成企业的软件结构。硬件结构支撑软件结构,软件结构建构硬件结构,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过程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2.2.2 核心能力理论与企业持续营销力

1.企业持续营销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化结果,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持续营销力上

企业核心能力则被认为是企业持久的特殊本质。核心能力论以全球众多企业成功的实践为基础,以“内在能力论”为出发点,解释了企业的持续成功。核心能力理论体现的一种新的范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对于企业的持续成长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企业持续营销力是企业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持续的营销竞争能力,企业持续营销力本质是一种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持续整合、协调能力,是系列营销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包括从产品生产之前到产品售出以后的全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紧密配合,协调统一,而且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买方市场的确立,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已不再是仅仅生产出性能好、质量高的产品,而是企业如何持续开发新产品,持续提高顾客满意度,持续地协调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持续营销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持续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只有独特的持续的营销竞争力才能够为企业共同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营销力还十分有限,企业持续营销力更是不足,从总体上看是患了“乏钙症”,企业核心能力的物化结果在现实中表现为企业持续营销力,绝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首先持续的培育和提升市场营销竞争能力。

2.企业持续营销力重视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且内涵清晰、操作性强,对企业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永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法宝,这已成为共识;但是,核心能力内涵模糊、操作性不强,在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内部能力积累的同时,对外部环境重视不够,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的研究重视不足。尼古莱·K·福斯研究指出,尽管在近年来,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著述,但客观公正地讲,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企业核心能力更多的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的概念和判断。当前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多是浅层分析,还未触及形成机理的实质,有关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流派”或“思潮”更准确。在企业如何进行能力培育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核心能力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方面,至今还没有提出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具体明确的操作法则,企业核心能力与内外部环境的互动机理、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研究不足。核心能力理论要停留在企业经理层的理念层次上,至于如何识别、培育核心能力以及建立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研究尚为不足,企业经营者们更是一筹莫展。

从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看,“核心能力”一词更多地成为企业家的时髦语言,或企业的新理念,或为对外宣传所需要的事后分析的数据。核心能力理论发展至今,更多地被人们当作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工具,而对如何根据核心能力的性质和特征来预见性地识别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明显缺乏力量。WIL-LIAMSON(1999)将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分析归为“事后理性”(EXPOSTRATIONAL-IZATION),即给我一个成功企业的故事,我将告诉你其成功依赖的核心能力;给我一个失败企业的故事,我能告诉你它缺乏哪种企业能力。一种理论的解释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预见能力。而事后理性是目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最具争议的、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于精英型、跨国性、顶尖级的少数企业来说,核心能力的锻造是它们成功的法宝,也是它们必然的选择,但是核心能力内涵模糊、操作性不强,过分强调内部能力而忽视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这些跨国公司而言也是不现实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能力理论的解释力,这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企业持续营销力重视内外环境的互动,能适应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并且企业持续营销力内涵清晰、操作性强,易于识别和培育。因此,对于大多数我国企业来说,当前的重点是持续的培育和提升持续营销力,以企业持续营销力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2.2.3 动态能力理论

1.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

正是由于在动态环境下难以存在持续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理论在动态环境中必然显得逊色;同时,也由于核心能力本身所存在的刚性缺陷,使得核心能力理论难以进化为可以指导处于动态环境中的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理论。这使得能力学派的另一个分支——追求以迅速进行资源整合获得动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动态能力有效地解释了半导体、信息服务和软件等高技术企业,如IBM、MICROSOFT等如何保持在市场上持续竞争优势:它们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能快速进行产品创新以及在管理上有效协调和配置企业内外资源。TEECE和PISANO于1994年发表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一文提出动态能力以来,动态能力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所关注。

2.动态能力理论内核

TEECE,PISANO和SHUEN(1997)认为在全球市场上的胜利者是这样一类企业:具有有效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动态能力是处于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更具抽象性,它使企业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环境的整体能力。“动态”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特别强调蕴藏在组织规则中、深受企业资产地位和路径影响的惯例和流程(企业内部活动得以完成的方式、行为模式、惯例和学习机制)。KATHLEEN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或者流程,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重在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包括复制、转卖常规惯例,被经理们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惯例与流程反映的动态能力贯穿整个经营活动,实现内外部资源、组织技能和管理技能的整合、建立和重构的能力。

2.2.4 动态能力理论与企业持续营销力

动态能力以适应复杂动态为出发点,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定义新的市场机遇,并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选择经营伙伴来实现特定的市场机遇,在完成预定的经营战略后回到起点去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企业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持续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营销力有密切的联系,动态能力在市场营销层面上体现为企业持续营销力,企业持续营销力的培育依赖于企业动态能力。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优势能迅速建立,又能迅速消失,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一个竞争优势开始衰退前,就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竞争优势,企业由此构建持续竞争优势波。企业持续营销力通过持续的营销文化力、战略定位力、市场定位力、产销整合力、过程协调力和利益平衡力的连续循环、持续耦合,形成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反馈,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波,从而适应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