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世祖刘旻
世祖,名刘旻(895年~954年),初名崇。后汉高祖刘知远堂弟。后汉灭,他自立为帝。为北汉创立者。在位4年,忧愤成病而死,终年60岁,葬于交城(今山西省交城县境内)。
刘旻,少年时为无赖,随刘知远从军。刘知远镇守河东时,他任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他为太原尹、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河东节度使郭威灭后汉而建后周,他于公元951年正月戊寅日在太原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北汉,沿用后汉乾祐年号。
刘旻即位后,马上派遣使者和辽国通好,称侄皇帝,以求得辽国的支持与后周相抗衡。
刘旻称帝时,臣下奏请建立宗庙。他感慨地说:“我国为高祖皇帝创建的基业被毁,不得已而即位,只是暂且据位。我算不上是什么天子,你们也算不上是什么将相,宗庙就不必建了。待收复中原后,再建也不迟。”北汉地窄民穷,财政收入很少,百官的俸禄少得可怜,宰相每月只有100缗,节度使每月只有30缗。
刘旻依靠了辽国的兵力,一再南下进攻北周,但均被战败。公元954年,刘旻乘北周太祖郭威病死,乞求辽国发兵,一起进攻北周,又被周世宗柴荣大败于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刘旻单枪匹马,仓皇归逃,一路上,狼狈不堪,回太原就忧愤成病,于公元954年冬病死。
刘旻死后谥号为世祖。
后汉孝和帝刘钧
孝和帝,刘钧(926年~968年),初名承钧。世祖刘旻次子。刘旻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忧急成病而死,终年43岁,葬处不明。刘钧的父亲刘旻于公元954年冬病死后,他向辽国告哀,于同月被册封为帝,自称儿皇帝。公元957年改年号为“天会”,建立宗庙。
刘钧继位后,马上乞求辽国借兵再攻后周,以报高平之仇。大败后,自知难以战胜后周,便转而罢兵,治理内部,礼贤下士,与民休息,使北汉政权暂时安定了些。
公元968年,辽帝为一些小事,遣使者斥责刘钧屡次未合他心意。刘钧卑恭请罪说:“父亲要替儿子隐丑,望父王赦免儿子之罪。”辽帝不理。他又几次派使者赴辽谢罪,辽帝都将使者扣留了。他自思势单力弱,无法可施而忧愤成病。七月,死于太原。
刘钧死后谥为孝和帝,又称和帝。
后汉少主刘继恩
少主,名刘继恩(935年~968年),孝和帝刘钧养子。刘钧病死后继位。在位仅2月,为部下杀死,终年34岁,葬处不明。刘继思,本姓薛。其养父刘钧于公元968年7月病死,他于同月向辽国告哀,获得辽同意后继位。
公元968年九月,刘继思设宴大会群臣和宗室。他一时高兴,喝得大醉,被左右扶入卧房安睡。司空郭无为本反对刘继思继位,并主张纳土降宋,此时趁机指使供奉官侯霸荣带领10几个死党,手持兵器,暗暗进入刘继思卧房,关紧门窗,准备谋杀。刘继思被惊醒,慌忙滚下床来绕着屏风躲避。侯霸荣追上一刀刺入他胸部,将他杀死。郭无为闻报,立刻再派人用梯子爬入墙内,把侯霸荣一行杀死以灭口。刘继思史称少主。
后汉英武帝刘继元
英武帝,名刘继元(?~991年),孝和帝刘钧养子,少主刘继恩弟。郭无为杀刘继恩后,立他为帝。在位11年,国亡降北末后病死,葬处不明。刘继元,本姓何。其兄刘继恩于公元968年9月被郭无为杀死后,于同月郭无为立他为帝。公元974年改年号为“广运”。
公元976年,宋太祖乘北汉内乱,遣侍卫都指挥使党进率军击退了辽国的援兵,并引汾河水灌太原城。刘继元统率军民死守,辽又发兵前来救援,宋太祖只得下令退兵。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统一了南北各割据小政权后,带兵亲征北汉,围攻太原。这时,辽国因受北宋压力,以重兵守幽燕,只能抽调大同一路兵援助,很快被北宋军击败。城中兵寡粮缺,原枢密副使马峰抱病力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便于五月五日率领群臣出城到宋营投降。宋太宗在城北筑起高台受降,降封他为彭城公,检校大师,右卫上将军。北汉亡。公元991年,刘继元病死。刘继元史称英武帝,又称彭城王。
南汉烈宗刘隐
烈宗,名刘隐(874年~911年),终年38岁,为南汉的实际开创者,称王5年。病死于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葬于德陵(今地不可考)。刘隐,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一说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祖父刘安仁经商而始迁居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父刘谦为唐朝封州(今广东省德庆县)刺史。刘谦死后,刘隐袭职,并由岭南节度使徐彦若推荐,任岭南节度副使。徐彦若死,部将推立他为岭南留后。公元905年,唐朝又任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公元907年,他纳贿后梁太祖朱温,被封为大彭郡王。此后,他派兵削平了岭南东西两道的割据势力,占据岭南,建立起刘氏政权。岭南离中原距离较远,唐朝的许多文士、大臣避难移居此地,原为唐朝岭南一带的地方宫,也因战乱和唐朝灭亡而留居此地,人才不少。刘隐选拔这些人中的优秀者作为辅佐,经营岭南。公元911年,刘隐病死于南海。刘隐死后被迫谥为烈宗。
南汉高祖刘掩
高祖,名刘掩(889年~942年),初名岩,又名陟、龚。烈宗刘隐庶弟。刘隐病死后继位。在位32年,病死,终年54岁,葬于康陵(今地不可考)。刘掩是烈宗刘隐庶弟,刘隐为岭南节度使时,他为副使,曾奉命带兵削平了岭南东西的割据势力。刘隐病死,他袭职,受后梁封为大彭郡王。公元917年称帝于南海,国号大越,第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建年号为“乾亨”。
刘掩称帝后,任用文人为地方官,不让武将兼诸州刺史,所以境内较安定。但是,刘掩喜欢杀人,设立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有灌鼻、割舌、肢解、炮炙、烹蒸等,又设置一种水牢,牢中满是毒蛇,犯人投入水牢,便被毒蛇活活咬死。每当处死犯人时,他都要亲自前往监视,边看边呲牙咧嘴,嘴中喷啧有声,引以为乐。他生活奢侈,曾搜括境内珍宝建造了一座玉堂璇宫;晚年又修筑了一座南薰殿,殿柱都用金玉镶嵌,四壁修有暗香炉,日夜燃香,殿内香气扑薄,终年不绝。他酷刑、搜括如是,致使民怨沸腾。
公元942年四月,刘掩得病,医治无效。他宣召左仆射王翻来商量说:“我生有19子,至今还没有立太子。他们都不行,看来将来要自相残杀,就如同老鼠钻入牛角,越斗越小。”说完唏嘘不已。后在王翻劝慰下,打算立幼子弘昌为太子,但崇文使萧益却谏阻说,废长立幼易导致内乱,他又犹豫不决。几天后,病死南海。刘掩死后庙号为高祖,谥号为天皇大帝。
南汉殇帝刘玢
殇帝,名刘玢(920年~943年),初名洪度,又作弘度。高祖刘掩子。刘掩病死后继位。在位2年,被弟刘弘熙指使力士活活拉死,终年24岁,葬处不明。刘玢曾被封为秦王。其父刘掩于公元942年四月病死,他以年长而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天光”。
刘玢继位后,不理政事,生活则奢侈如父,又荒淫无度,夜间常便服出宫寻花问柳,甚至随意闯入民户侮辱妇女。左右有敢劝谏的,立刻被他处死。弟刘弘熙为夺取王位,故意投其所好。刘玢爱好徒手搏斗,刘弘熙指使指挥使陈道庠招募力士刘思潮、谭令樘、林少疆、林少良、何昌廷5人,在刘弘熙府宅中训练后进献给刘玢。刘玢见5人精通拳法,大喜,留为侍卫,并常命令他们表演格斗,以供自己欣赏。
公元943年三月的一天,刘玢召集各王弟来长春宫聚宴,由5力士表演格斗助兴。刘玢看得高兴,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刘弘熙暗中命令陈道庠指示力士刘思潮等人,以搀扶为名掖着刘玢,各自用力将他活活拉死。刘玢死后谥号为殇帝。
南汉中宗刘晟
中宗,刘晟(920年~958年),初名刘弘熙,又作洪熙。高祖刘掩次子,殇帝刘玢弟。他指使拉死刘玢后继位。在位16年,荒淫过度而死,终年39岁,葬于昭陵(今广东省广州市北)。
刘晟,曾封为晋王。他指使力士将其兄刘玢拉死后继位,改年号为“应乾”。
刘晟夺位后,一方面以严刑峻法威吓臣下,禁止他们议论自己弑兄篡位之事:另一方面设计将10几个弟兄一一杀死,以巩固其帝位。他又趁楚国兄弟内争,出兵进攻楚地,大掠而归。他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扬言说:“只要我身免祸患,就是幸事,还管他什么子孙不子孙!”公元958年八月,刘晟因荒淫过度而致病,不久死于南海。刘晟死后庙号为中宗,谥号为明帝。
南越王刘铱
南越王,名刘铱(942年~980年),初名刘继业。中宗刘晟长子。刘晟病死后继位。在位14年,国亡被废后病死,终年39岁,葬于今广东省曲江县越王山。刘铱继位时,年仅16岁,又昏愦无能,荒淫无度,赋税繁重,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他将朝政委托给宦官龚澄枢、陈延寿和才人卢琼仙等,使政治更加黑暗。公元971年二月,北宋大军南下围攻广州,刘铱无力抵挡,只好投降,被押送到汴京,降封为恩赦侯、检校太保左千中卫大将军,后加封为卫公,闲居汴京。南汉亡。公元980年三月己丑日,刘铱病死于汴京。刘铱死后史称南越王,也称后主。
南平武兴王高季兴
武兴王,名高季兴(858年~928年),初名季昌。后梁时封为荆南节度使,后割据称王。在位5年,病死,终年71岁,葬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龙山)。高季兴,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东南)人。少年时为汴州富豪李让养子,曾随养父投奔朱温,冒称朱姓。后随朱温攻凤翔李茂贞立功,任颖州防御史,复姓高,又任唐朝荆南留后。
公元907年,高季兴受后梁朱温封为荆南节度使,给兵5千作为牙兵,衣食由梁朝发给。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鼓励耕织,收用文武官员作辅佐,以亡唐进士梁震为谋主,暗中准备割据。后梁末帝时封为渤海王。公元924年三月,受后唐庄宗李存勖封为南平王,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后唐攻伐蜀国时,他乘机攻占归、峡二州,连同荆州,共有地三州,是十国中最小最弱的一个政权。高季兴在位期间,须靠征收商税和掠夺过境财物维持用度。
公元928年十二月,高季兴病死于江陵。高季兴死后被谥为武兴王。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文献王,名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武兴王高季兴长子。高季兴病死后继位。在位20年,病死,终年58岁,葬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龙山)。高从诲,其父高季兴于公元928年十二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
高从诲继位后,因国小力弱,马上归附后唐,于公元934年受封为南平王。此后,他先后向后晋、辽、后汉及吴、楚、蜀、闽、南汉等政权称臣,以博取岁赐。他又专事掠夺各政权过境使者的贡物;如果受损失的国家遣使责问或派兵征讨,他又马上归还财物并请和求饶。诸国都耻笑他的无赖行为,蔑称他为“高赖子”。公元948年十月,高从诲病死于江陵。高从诲死后谥为文献王。
南唐烈祖李昪
烈祖,名李昪(888年~943年),初名徐知诰,宇正伦。吴国大臣徐温养子。原掌吴国朝政,后自立称帝。在位7年,服用丹石中毒而死,终年56岁,葬于永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牛首山)。李昪,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一说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人。少年时为孤儿,被五代十国的吴国武帝杨行密收养,后被吴国大臣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徐温专权,他被任为异州(今江苏省南京市)刺史,后任左仆射。徐温子徐知训在扬州被吴将朱瑾杀死的当天,李昪带兵赶至扬州执掌朝政,任参知政事。执政期间,他改革旧习,选用廉洁能干的官吏,重视士人,改革赋税,发展农桑,逐渐形成为吴国最强的一股势力。徐温死后,他出镇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封为齐王,留子李景通在场州执掌朝政。公元937年十月,他废吴国睿帝杨溥而称帝,改国号为大齐,建年号为“外元”,定都金陵。3年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称帝后,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公元941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国。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国,送去许多礼物。对内方面,李昪兴利除弊,实行了一些改革,使南唐在他统治期间保持了安宁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李昪本人生活节俭,不爱声色,专心国政,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他希望自己长寿,晚年信奉长生道术,服用丹石中毒,于公元943年三月,在背上生出一个大疮,医治无效。他曾拉着长子李璟(即李景通)的手说:“我不行了。德昌宫里储藏着的兵器、金银财帛,约价值7百余万,你守着这些,应当和邻国友善相处,以保全国家。”又说:“我想延年益寿,服用丹药,想不到反而导致死得早些。你千万要以我为戒啊!”激动中竟将他拉着的李璟的手咬出血来。最后他又流着泪说:“我国眼下无事,但是,今后北部边境一定会有变端的,你可要注意防范!”当天晚上,李昪死于金陵。李昪死后的庙号为烈祖。
南唐元宗李璟
元宗,李璟(916年~961年),初名景通。烈祖李昪长子。李昪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顺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牛首山)。李璟是公元931年,李昪(时名徐知诰)专吴国朝政出镇金陵时,留李璟于扬州管理朝政。后李璟受封为齐王。李昪于公元943年三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保大”。
李璟秉性庸懦,爱好文学,又喜欢受人阿谀奉承。他重用了5个擅长文学和专事谄媚的大臣,他们是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时人称为南唐五鬼。他们改变了烈祖保境安民的国策,先后趁闽国、楚国内乱之际,出兵攻打它们。并先后攻灭闽、楚两国。不过这也损伤了南唐的国力,南唐政权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派兵攻打南唐。经过3年战争,李璟不得不将江北淮南14州献给后周;又于公元958年六月废去帝号,向后周称臣,南唐的国力更加衰弱。公兀961年六月,李璟病死于南都(今江西省南昌市)。李璟死后谥号为元宗,又称中主玄宗,中宗。
南唐二陵,是南唐烈祖李弁的钦陵和他的儿子李璟的顺陵,在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这两个陵相互毗邻,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
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现圆形。当地百姓称作“太子墩”。顺陵位于钦陵西北,相距五十余米,其北、西面都与山麓相连,隆起不甚显著。二陵的陵园原地面建筑,今均已无存。近年来,在陵园地面废墟上,曾挖掘出精工雕镂的柱础石,可见当时地面建筑是较宏丽的。钦陵和顺陵的墓室规制基本相同,沿墓道而进,有前、中、后三室,室顶和四面全用青砖叠砌成穹窿状,各室之间有短过道相连。中室放置棺椁,装饰比较讲究。钦陵的中室和东西便房柱都用石灰粉饰,上面绘满艳丽的牡丹花纹,四壁涂以朱彩。北面壁顶上还横着双龙夺珠和头戴盔胄、身披细甲、手持长剑、足踏祥云的大型武士浮雕像。今浮雕像还残留有敷金涂彩的痕迹。由此可见,当年地宫建筑十分豪华。顺陵虽与钦陵形制略同,但墓内的结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南唐初年雄伟富丽的气魄,反映了这位没落君主"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吞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的政治生涯。
南唐二陵曾经多次被盗。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二陵进行发掘清理时,在钦陵前室西南墙顶发现了盗洞,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册。
南唐后主李煜
后主(937年~978年)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生平介绍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为了表示他不对抗宋,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开封时他托病不去。宋太祖就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975年,李煜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奸小周后。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因其“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艺术成就
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一)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二)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三)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四)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红颜知己
南唐后主李煜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人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李煜的初作《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28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请看下面这首: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诗中李太白,词中李后主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语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番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也。
在政治上,李煜是个昏君。他即位时,北宋已发动统一战争,南唐岌岌可危,他仍然怠于朝政,纵情声色,填词作文、高谈佛理。他宠爱一个名叫育娘的宫女,她体态美丽轻盈,能歌善舞,用帛缠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穿着素色袜子,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飘飘然如水仙乘波。国难当头,李煜却还是醉生梦死,只是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财物,以博取宋太祖的欢心,维持苟安的局面。后来,他见宋太祖接连攻灭了周围的三个割据政权,忙除去南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希望宋太祖因此而不再攻伐他。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军进攻南唐,水军已进据——长江南岸的采石矾(今安徽省马鞍山市),步军也抵达长江北岸。消息传来,李后主还在金陵和群臣饮酒填词。李煜问左右该如何应付?左右说:“自古以来,没有军队能搭浮桥过江的,宋军过不了长江!”后主也哈哈大笑说:“我早就说宋军是孩子在玩游戏罢了。”3天后,宋步军搭浮桥渡江,南唐守军有的逃遁,有的投降,10万宋军很快就兵临金陵城下。李后主却还在宫中和僧人念经讲道,全然不知道军情已经十万火急。一天,他上城头巡视,见城外全是宋军旗帜四处飘扬,这才大惊失色,连忙派大臣去汴京向宋太祖求和说:“我待陛尤如儿子孝顺父亲一样,陛下为何还要攻伐我?”宋太祖反问说:“父亲与儿子能分成两家吗?”一个月后,李后主又派使者去恳求宋太祖不要攻打金陵。宋太祖手按佩剑怒气冲冲地说:“用不着多说了。李煜并没有什么罪,但如今天下一家,我的床边岂容别人打着呼噜酣睡呢?”李后主见求和绝望,只得调兵前来救援金陵。援军又在途中受到宋军夹击,南唐军原想放火烧宋军,不料正遇到刮北风,反烧了南唐军自己,全军覆没。宋军要李后主投降,他不甘心,却又拿不出主意,只是整天借饮酒填词来浇愁解闷。臣子潘佑上书劝谏,要他振作精神,抗宋救亡,他反大怒而将潘佑投入大牢。
公元975年十一月,宋军攻破金陵。李后主命左右在宫中堆起柴草,准备自焚,但到了最后关头又没了勇气,只得率领群臣投降。南唐亡。李煜不久被押送到开封,降封为违命侯、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居住在汴京。第二年,宋太祖即位,又封他为陇西公。
李煜居于汴京,行动处处受人监视。他抚昔思今,满怀哀怨和悔恨,天天流泪,写了许多词来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和追念旧日奢侈淫逸的宫廷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叫《虞美人》,他写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的内容虽无可取,但是它的表现手法洗练、生动,以致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李煜的哀怨情绪为宋太宗所疑虑。公元978年七月,宋太宗派人毒死了他。毒药名为“牵机”,李煜服后头足弓曲数十次,状如牵机,痛苦而死。李煜史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后蜀高祖孟知祥
高祖,名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一作保裔)。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后蜀国的创立者。在位不足1年,瘫痪死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终年61岁,葬于和陵(今地不可考)。
盂知祥,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人,后唐太祖李克用的侄婿。后唐初建时,任太原(今山西太原南)留守。后唐灭前蜀后,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蜀地稳定后,他杀死后唐监军李严,拥兵割据。后又击败东川节度使董璋,并有东川之地。公元933年,受后唐封为蜀王。
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授孟知祥为太原尹。明宗李嗣源时期又授孟知祥为成都西川节度使。后唐皇帝李嗣源横征暴敛,专横成性,于天咸四年,向孟知祥征助礼线一百万缗(相当于汉州盐榷十四年收入),孟知祥无力承担,仅给了五十万缗。李嗣源就派夏鲁奇等人担任遂、阆、绵州刺史,准备武力对付孟知祥和董璋(川东守将)。董璋就同孟知祥结成一气,抗拒后唐。朝廷发兵讨伐,以失败告终。后来,孟知祥又打败了董璋,兼并了东川,并又先后攻占了秦、凤、成、阶四州,于九三四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王氏蜀国为前蜀(907年~925年),孟氏蜀国为后蜀(934年~963年)>。孟知祥初到成都时,蜀中农民因苦于前蜀的暴考试,群起反抗,“蜀中群盗犹未息,知祥择廉吏使治州、县,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庞大之令,与民更始”(《资治通鉴》),使社会情况逐渐稳定下来,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蜀梼杌》中论及后蜀之富庶时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斗米三钱”。可见稻米之充足。孟知祥还动员市民百姓,在成都遍种芙蓉,美化城市,每当九月花开,全城上下一片锦绣。今成都简称蓉城,当自孟知祥植蓉始。
公元934年六月的一天,孟知祥设宴慰劳诸将。席上,部下纷纷向他敬酒,祝他长寿。他伸手去接将领张虔钊所敬的酒杯时,忽然手臂一阵酸麻,接过酒杯后,已不能举到唇边,只得俯身呷饮。宴会结束,他挣扎着走入卧室,就扑倒在床上,瘫痪不起,秋天病死于成都。盂知祥死后谥号为高祖。
和陵是后蜀高祖孟知祥及其妻福庆长公主的合葬陵,在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的磨盘山南麓。和陵是一座青砖结构的大墓,工程浩大,结构独特,为中国陵墓所罕见。由于墓体早年多次被挖掘,所以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一座古代的砖瓦窑址。七十年代初,四川省博物馆对其进行发掘,随着墓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的出土,才使这座湮没一千多年的青砖大墓得以很好的清理和保护。
后蜀楚恭孝王孟昶
楚恭孝王,名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赞,字保元。高祖孟知祥第3子。孟知祥病死后继位。在位31年,国亡被废后疑为宋太祖毒死,终年47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盂昶,生于太原。其父盂知祥在位时,任两川节度行军司马。孟知祥病时,由他监国。孟知祥于公元934年7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公元938年改年号为“广政”。
盂昶继位后的公元947年,原属后晋的秦(今甘肃省秦安县)、成(今甘肃省成县),阶(今甘肃省成县西)三州前来归附,他又派兵攻占风州(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扩张到前蜀的疆域,并试图进军关中。不过孟昶在位期间,生活荒淫,挥霍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昏暗。公元965年正月,北宋军攻入成都,盂昶投降。他奉命携全家到达汴京,被降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于汴京。不久,宋太祖请他赴宴,饮到半夜回宅。第二天觉得胸闷腹胀,不能进食,几经医治无效而死去。后人怀疑为宋太祖毒死。后蜀亡。盂昶史称后蜀后主或楚恭孝王。
前蜀高祖王建
高祖,名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无赖出身,唐朝时壁州刺史,后称帝。在位16年,病死,终年72岁,葬于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王建是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人,一说陈州项城(今河南省沈丘县)人。少年时为无赖,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乡里称为“贼王八”。后投忠武军。黄巢起义后,他随唐僖宗逃奔四川,为“随驾五都”之一。又跟从杜审权镇压黄巢起义军,并被宦官田令孜收为养子。后被封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县附近)刺史,逐步占有西川、东川、汉中,成为割据势力。公元903年,受唐朝封为蜀王。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他于九月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第二年建年号为“武成”。
王建不识字,却喜欢与文士谈论,优待避难于四川的亡唐文士。他又信任宦官,收养大批义士。晚年好色,将军政人权交给宦官唐文以。他对北方小朝廷后梁、后唐持对立态度,立下法令禁止蜀国将锦绮珍奇输往北方进行贸易,只许用粗劣产品与北方交换,时称为“入草物”。王建的太子原为王宗懿(后改名元膺),善于射箭,好逞性斗勇,经常在大庭广众侮辱枢密使唐道袭。唐道袭是王建最宠信的大臣,凡事王建必与他商量。唐道袭伺机一再在王建面前诬告太子企图谋反,并授意于被太子侮辱的一些臣子作假证。王建便命令唐道袭率兵进宫负责禁卫。太子怕唐道袭下手杀掉自己,就先发兵突袭,杀死了唐道袭。王建遣将征讨,太子逃入泊于龙池的船中躲藏。第二天,太子上岸觅食,被卫兵发觉,攻杀,被王建追废为庶人,改立幼子(第11子)王宗衍为太子。
公元918年六月,王建得病。养子王宗弼趁机杀死专权的宦官唐文以。王建急忙抓紧安排后事,任宦官宋光嗣为枢密使,统领军队,执掌政务。不久病死于成都。王建死后被谥为高祖。
王建永陵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金河岸边。曾经一直被人们称为“抚琴台”,相传是西汉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抚琴之处。直到解放前,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式对永陵进行科学发掘,这座湮没千年的前蜀帝王的陵墓,才被人们发现和重视。王建,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唐天复时被封蜀王,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为人“多智诈,善待士,唐末士人多依附”。死于成都,葬在永陵。永陵封土为陵,呈圆形。墓室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室,每室都有木门间隔。中室面积比较大,是全墓的主体部分。王建的石棺床在中室的偏中央,床上有玉板台阶三层,棺椁就停放在台阶之上。墓室早年曾经被盗,棺椁早已朽烂。石棺床的东、西、南三面有二十多幅石刻画,内容为二十多名乐伎弹、跳、吹、击演奏伴舞的形象,这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极其珍贵的文物。
七十年代初,成都某乡的农民修屋时,在离王建永陵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出一尊石人,可能是永陵园之物。石人完好无缺,头戴素冠,身佩长剑,造型生动,线条古朴粗犷。石人是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重达四千多公斤。帝陵前设置如此高大的石像,在五代十国时期极为罕见,反映了前蜀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
前蜀顺正公王宗衍
顺正公,名王宗衍(?~926年),字化源。王建第11子。王建病死后继位。在位7年,国亡降后唐,被唐庄宗李存勖杀死,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郊长安县三赵村。王宗衍,曾封为郑王。王建在位时被立为太子。王建于公元918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乾德”。王宗衍擅长浮艳文字。即位后,他荒淫无度,将国政交给宋光嗣等一群宦官,而自己则终日与韩昭等号称狎客的一群佞臣饮酒赋词,无耻地享乐。他还作诗说:“有酒不醉是痴人。”有一次,他与佞臣滥饮,王建养子王宗寿哭着劝谏,狎客们起哄,反说王宗寿发酒疯了,公元925年,正当王宗衍醉生梦死、人妖不分之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大军进攻前蜀。十一月,王宗弼趁王宗衍和徐太后前往军营慰劳将士之机发动兵变,将他们劫持关押于西宫,然后放后唐军进城。王宗衍无可奈何,只得同意投降,率领群臣出城,到七里亭后唐军营求降。唐庄宗废封他为顺正公,命他携带宗族、百官数千人去洛阳。公元926年四月,唐庄宗派宦官向延嗣赶到秦川驿,将王宗衍和他的全部宗族、百官一并杀死。
闽太祖王审知
太祖,名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号白马二郎。农民出身,唐时为节度使,后立闽国。在位17年,病死,终年64岁,葬于今福建省福州市莲花山。王审知,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家中世代为农。黄巢起义后,他与在唐朝任县吏的兄长王潮一起,跟从王绪起兵。后王潮杀王绪,命他攻入福建,翦除了各个割据势力,占据了福建五州之地。王潮受福建观察使陈岩举荐,被唐朝任为泉州刺史。陈岩死,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旋升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副观察使。王潮病死,他被封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琅琊王。后梁时,他被加封为中书令,闽王。后立国,定都闽州(今福建省福州市),用后梁年号。王审知立国后,选用唐朝的流亡文士为辅佐,提倡与民休息,省刑罚,减赋役,建立学校,开辟海港,招徕外国商人,发展贸易,使闽国得以偏安一隅,经济文化开始发展起来。公元925年十二月,王审知病死于闽州。王审知死后被迫谥为太祖。
王审知幕
闽太祖王审知幕,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莲花峰的斗顶山上。王审知是五代十国闽的开国君主。唐末和他的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被封为闽王。据记载,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他在位期间,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建城池,办学校,招纳中原名士,积极经营海外贸易,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死后葬在福州的凤池山,后来迁葬到了莲花峰,封土为陵,号称"闽王墓"。王审知墓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寺院。墓冢早年被盗。现在陵园内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石兽等。八十年代的时候重修了王审知墓,在左墓室发现了闽忘的墓志铭,是翁承赞所撰。
现在的福州庆城寺的闽王庙,原来是王审知的故宅地,是后晋所修。从宋代到清代,历朝郡守都加以供奉和修缮。庙内藏有王德政碑一通,是福建百姓请旨所立的。于兢撰文,王倜书。碑之衔名长达七十四字。碑文记述了王审知的家世及其治闽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闽嗣主王延翰
嗣主,名王延翰(?~926年),字子逸。太祖王审知长子。王审知病死后继位。在位1年,被弟王延禀攻杀,葬处不明。王延翰,王审知于公元925年十二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并受后唐封为节度使,用后唐年号。第二年称闽国王。王延翰继位后,生活荒淫,广选良家女子入宫。他的妻子崔氏相貌丑陋而性泼辣,好妒忌,一年之中被她害死害伤了的入宫女子竟达84个。不久,崔氏死去,王延翰益发荒淫,朝政更加昏暗。弟王延钩上书极力劝谏,被降为泉州刺史。王延钧便与王审知养子王延禀密谋除去王延翰。公元926年十二月,王延钧和王延禀合兵突袭福州。王延禀的部队先一日到达,爬城墙进入福州,直扑内宫。王延翰这时才知有变,慌忙躲入床后,却早已被王延禀发现,命令士兵将他拖出宫外,列数他的罪恶后,一刀将他砍死。王延翰史称嗣主或闽国王。
闽太宗王延钧
太宗,名王延钩(?~935年),太祖王审知次子。王延禀杀闽国王后,他被推立为主。在位10年,被子王继鹏杀死,葬于今福建省福州市莲花山。王延钧,继位后改名铸。王延翰于公元926年十二月被杀的第二天,他带兵赶到都城,被部下推立为主,自称威武留后。公元929年,受后唐封为闽王。公元933年称帝,建年号为“龙启”。王延钧继位后,生活荒淫无度,日夜沉溺于酒色,以致终年疯瘫在床。皇后陈金凤则大肆淫乱。
公元935年十月,王延钩子继鹏和皇城使李傲杀死了陈金风的姘夫李可殷。陈金风怀恨在心,趁王延钧清醒时,百般进行挑唆。王延钧不分皂白,顿时大怒,并支撑着上朝,责问李傲为何擅自处死李可殷。李傲不敢明说皇后的奸情,只是含含糊糊地应付了几句,说等他查明后再奏告。李傲出得宫来,赶去与王继鹏密商。两人决定一不做,二不休,马上召集皇城卫兵杀进寝宫,隔着纱帐用长槊乱刺。王延钧身中数槊,血流满床,昏晕了过去。卫兵们以为他已经死去,又转身去搜杀陈金风等人。几个躲在暗处的宫人这才走去揭开纱帐,王延钧却还没有断气,痛苦万状,只求速死,命宫人割断了他的喉管后死去。王延钧死后谥为太宗。后称惠宗。
闽康宗王昶
康宗,名王昶(?~939年),初名王继鹏。太宗王延钩长子。他杀王延钧后继位。在位4年,被王继业所俘,绞死于今福州郊外的陀庄,葬于今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王昶,封为福王。他与李傲合谋于公元935年十一月发动兵变杀死了王延钧,陈皇后及弟王继韬后,便假传皇太后诏命,于当天任监国。几天后,他又诱杀李傲,将弑君、弑后的罪名推在他头上。然后,他又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通文”。
王昶夺位后,宠幸皇后李春燕,一味荒淫好酒,不理朝政。他又相信迷信,大兴土木,修建白龙寺、三清殿,还用黄金几千斤铸成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塑像,置于三清殿,每天早晨亲去祷告。他命巫师林兴主持三清殿,一切国政都要由林兴问过塑像玉皇大帝后才决定,十分荒诞。林兴趁机诬害与他不和的人,如王昶的叔父王延武、王延望,被诬告企图谋反而遭杀。叔父王延羲为了避祸,佯装发疯,才免于一死,被安置在武夷山的道观中作道士。王昶不放心,后将他召回福州软禁起来。王昶挥金如土,费用不足就增加苛捐杂税,直闹得民怨沸腾,众叛亲离。
王延钧时,建有两支都城禁卫军,称作控宸、控鹤二都。王昶继位后,另外建立了一支由他的心腹组成的卫军,称宸卫都,有2千人,待遇比控宸、控鹤二都优厚,致使二都卫兵怨言不断。王昶担心二都作乱,便将他们调往地方驻防,使二都卫兵的军心更为不稳。控宸军使朱文进、控鹤军使连重遇也因屡受王昶侮辱责骂,心怀不满。一天,北宫失火,王昶一面命令连重遇率领内外营兵平整火余瓦砾,一面怀疑是连重遇纵的火,打算杀他。这消息由内学士陈郯暗暗通知了连重遇,连重遇决定发动政变。
公元939年闰七月,连重遇趁进宫值夜的机会,号召二都卫兵反叛。卫兵响应,焚烧了王昶居住的长春官,并且接出太宗少子、王昶叔王延羲奉为新君,然后与外营兵一起攻逼王昶。王昶仓皇带了皇后、妃嫔,儿子们逃奔到梧桐岭。王延羲的侄子王继业带领追兵赶到,王昶责问王继业说:“你作为臣下,难道不懂得臣节吗?”王继业回答说:“君没有君德,臣怎能讲臣德呢?而且新君是我叔父,你我是堂兄弟,谁亲谁疏,不问而知。”王昶无言可答。王继业指挥士兵将他及妻儿一行押回福州。行至施庄,王继业命令士兵将王昶用酒灌醉,再用帛带将他勒死。李皇后和诸子及王昶弟王继恭也都一起被杀死。据说,后来王昶和李皇后的墓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生出一种少见的花,如同鸳鸯交颈一样,时人称为鸳鸯树。王昶死后谥号为康宗。
闽景宗王延羲
景宗,名王延羲(?~944年),太祖王审知子,康宗王昶叔。朱文进、连重遇发动政变后,拥立他为帝。在位6年,又被朱文进、连重遇派人拉死,葬于今福建省福州市。王延羲是继位后改名曦。公元939年闰七月朱文进,连重遇发动政变后,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永隆”。
王延羲即位后,贪杯好酒。皇后为司空李真之女,也好酒,两人整天酗酒,不醉不休,丑态百出。有一天,他在九龙殿设宴招待群臣,并下令一律以大杯饮酒。养子王继柔平时不喜欢饮酒,这时实在喝不下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将杯中的酒倒回壶中,却被他看到。他大发脾气,说王继柔违抗命令,当场喝令推出宫外斩首。群臣吓得纷纷溜了出去,只有翰林学士周继岳还在。王延羲醉眼惺忪地问周维岳说:“你身材矮小,为什么酒量倒很大?”周维岳回答说:“酒量大小不在于身材,而在于肠胃。”他竟下令要将周维岳的肚腹剖开,看看他的肠胃究竟与众有什么不同。后经左右再三劝谏,才免了一死。
王延羲又贪财。泉州刺史余廷英假传王命,强抢民女。事发后,王延羲要杀他。他立刻献上白银10万缗,称“买宴钱”,以此贿赂求生。王延羲收到后说:“为什么没有给皇后的买宴钱?”余廷英又奉上10万缗,王延羲便免了他的罪。王延羲有个宠妃尚氏,凶悍残忍。每当王延羲酒醉沉睡时,就由她主持朝政。她可以凭自己的喜怒杀戮大臣,使朝政混乱,怨声四起。王延羲的弟弟王延政,当时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刺史,见到这些情况,几次上书劝谏,王延羲却回信痛骂他,还派亲信邺翘去建州任监军监视他。王延政一怒之下,起兵反叛,双方争战9年,不分胜负。王延政也称帝,建殷国,闽国分裂。王延羲即位后,因连重遇拥立有功,升任阀门使,控鹤军都由连重遇,朱文进的党羽魏从朗统辖。不久,魏从朗因故被王延羲杀死,连、朱十分不满。有一次王延羲请他们入宫赴宴。饭到一半,他忽然吟了两句白居易的诗:“唯有人心相对间,咫尺之情不能料!”两人听了知王延羲有猜忌自己的意思,忙离座跪拜,表示忠心。王延羲只是笑而不答。两人于宴席结束离宫后,只感到胆战心惊,便决定伺机除掉王延羲。这时李皇后因为妒忌尚妃,也想干掉王延羲,以便改立自己儿子王亚澄为帝,派人对连重遇、朱文进说;“主上准备加害二位了,你们快想办法吧。”
公元944年三月,李皇后的父亲李真生病,王延羲赴李宅问安。李真设宴款待,王延羲又喝得酩酊大醉,由左右扶着回宫。随行的连重遇、朱文进指使拱宸马步使钱达,以扶王延羲上马为名,用力将他活活拉死。王延羲死后谥号为景宗。
闽天德帝王延政
福恭懿王,名王延政,生卒年不详。太祖王审知子,景宗王延羲弟。在位3年。国亡被俘,后事不明。王延政曾被封为富沙王。因与其兄景宗王延羲不和,于公元943年在建州称帝,国号“殷”,建年号为“天德”。第二年3月王延羲被杀,朱文进自立为闽王,杀尽王审知子孙50余人。不久,朱、连旧部起事,杀死了连重遇,朱文进,请王延政入福州为帝。王延政因当时有南唐军的进攻,便命令养子王继昌入福州镇守。改福州为南都,复国号为闽。在位期间,他加重赋税,铸制大铁钱,以1钱作1百文,盘剥百姓。
公元945年八月,南唐中主李璟再次派都虞侯何敬洙、将军祖全恩、都监姚风率领几千兵士入闽,进攻建州。王延政遣将迎战,大败,只得闭城死守,并调泉州,福州防军前来增援。有人又密告说:“福州兵看来企图叛变。”王延政不问真伪,下令收缴了他们的兵器,要他们折回福州;暗中又在半路上设下埋伏,将8千多福州兵全部杀死,再将尸体运回建州,作为兵士的食粮。兵士无不痛恨王延政的残忍,军心涣散。南唐先锋使下令攻城,守军一哄而散,南唐军乘势进入城内,王延政只好将自己绑起来,去南唐军营求降。后被押送到金陵,废封为鄱阳王、羽林大将军。后事不明。闽国灭亡。王延政史称福恭懿王,也称天德帝。
楚武穆王马殷
武穆王,名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在位4年,病死于长沙府(今湖南省长沙市),终年79岁,葬于今湖南省衡阳市附近。马殷是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有说为扶沟(今河南省扶沟县)人。年少时为木工,后应募从军,随唐将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与杨行密相争。失败,孙儒被杀,他随唐将刘建峰率残部入江西,攻取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占据了湖南。公元896年,刘建峰为部下所杀,他被推立为主将。先后受唐朝封为潭州刺史,武安军节度使,占有潭、衡(今湖南省衡阳市)等七州,又先后攻取桂、管六州和岭南五州(均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等地。公元907年,受后梁朱温封为楚王。公元927年7月建国,国号楚,以潭州为都城,改名长沙府,用后唐年号。马殷在位期间,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种植茶叶,进行贸易,又铸造铅铁钱,获利至富。时国内战事稀少,经济发展,社会富庶。但是,他生活荒淫,儿子们又骄横奢侈。
公元930年十一月,马殷病死于长沙府,遗命儿子们实行兄终弟及的继位制。马殷史称武穆王。
楚衡阳王马希声
衡阳王,名马希声(?~932年),字纳诺。武穆王马殷次子。马殷时已掌握朝政实权,马殷病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处不明。马希声,其父马殷称楚国王后,任他判内外军事,掌兵权。时楚国谋臣高郁对马殷忠心耿耿,却为南平国君季兴所恨,派人行反间计。马殷不听,马希声则轻信谣言,以为高郁今后会谋反,削夺了他的兵权。高郁愤懑,声言要隐居以避祸。马希声马上假造父王的命令杀死了高郁。马殷知道后,大哭说:“我已经老了,政非己出,致使功臣惨遭横死。”可见马希声这时已经掌握了朝政实权。马殷于公元930年11月病死后,长子马希振慑于马希声的权势,未行兄终弟及之制,把王位让给了他。他便于同月袭位,并被后唐授为武安,静江军节度使,用后唐年号。马希声生平最喜欢喝鸡汤,每天都要杀鸡50只烧汤喝,连送马殷的灵柩出葬时,他也喝下几罐鸡汤后才动身。公元932年?月,马希声病死。马希声史称衡阳王。
楚文昭王马希范
文昭王,名马希范(899年~947年),字宝规。武穆王马殷第四子。马希声病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9岁,葬处不明。马希范在马希声932年七月病死后,他于同月继位,先后用后唐、后晋、后汉年号。
马希范在位期间,奢侈无度,赋税繁重,迫使农民大批逃亡,阶级矛盾激化。学士拓跋恒上书劝谏减轻赋税,马希范因此而大怒,逐走了拓跋恒。牙将丁思瑾奏请趁当时辽军攻灭后晋,中原大乱的时机,出兵荆襄,进攻汴京,成就大业。马希范也认为这是奇论,不予置理,只顾荒淫享乐,导致重病。
公元947年四月,马希范病重,这时他才醒悟拓跋恒是忠臣,就将他召来,托付他立弟马希广为王。不久死去。马希范史称文昭王。
楚废王马希广
废王,名马希广(?~950年),字德丕。武穆王马殷第五子,文昭王马希范弟。马希范病死后继位。在位3年,被兄马希萼勒杀,葬于今湖南省浏阳市。马希广的哥哥马希范于公元947年四月病死后,拓跋恒虽按遗命应立马希广为王,但是,考虑到马希广还有兄长马希萼在,时任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节度使,担心会因此而引起内乱,力劝马希广让位给兄长。都指挥使刘彦蹈、天策学士李弘皋则坚决主张遵照先王遗命,支持马希广于同月继位,用后汉年号。
马希广称王后,马希萼果然不服,起兵争夺王位。马希广得讯,对臣下叹息说:“马希萼是我的兄长,我不能与他争战,情愿将王位让给他。”但在刘彦蹈等力劝下,还是出兵将马希萼打得大败。眼见即将生俘马希萼,马希广又传令不准伤害其兄长,部下只得让马希萼逃走。马希萼转而向南唐中主李璟称臣求援,李璟遣楚州刺史何敬洙带兵援助,共同攻打马希广。
马希广采纳刘彦理奏请,先向后汉称臣求援,未得答覆。他又派兵直扑朗州,企图攻占马希萼驻地,结果大败而归。马希广急得束手无策,只是整天哭泣。臣下报告说,王弟马希崇与马希萼暗通,正在都城中大肆活动,请求处死马希崇以稳定人心。马希广流着泪说:“我如果杀死弟弟,还有什么脸面见先王于地下。“将士们见他大难临头还如此迂腐懦弱,顿时军心瓦解。马希广因连接败北,派使者去向马希萼求和。马希萼回答说:“你我兄弟情义已绝,只有日后到九泉之下才会相见了。”接着自称顺义王,提兵进攻都城。马希广再次遣使至后唐求救,后唐又正值内乱,无力顾及。
公元950年十二月,马希萼攻陷都城长沙府,马希广带着妻妾儿子慌忙躲入慈堂。马希崇又引马希萼军士入慈堂,将他们全部搜获,押到马希萼面前。马希萼责问他:“你我继承父兄遗业,难道可以不分长幼吗?”马希广流着泪回答说:“继承王位并非出于我本人心愿,而是将吏们的推拥,朝廷(后汉)的任命,我不过是权且接受而已。”马希萼回顾左右说;“这样一个傻瓜能作什么恶!他只是受小人蒙蔽,以致落到今天的下场罢了。”命令左右将他押入牢房,不想杀他。部下朱进忠曾经受过马希广的笞责,一直怀恨在心,这时挑唆说:“一国容不得二主,今日不除去他,以后后悔就晚了。”马希萼沉思良久后,便命兵士将马希广勒死。马希广信奉佛教,这时还喃喃诵佛经,直到被勒死才绝口。马希广史称废王。
楚恭孝王马希萼
恭孝王,名马希萼,生卒年不详。武穆王马殷子,杀弟废王马希广后继位。在位4个月,被南唐俘虏后病死,葬处不明。马希萼夺得王位后,大杀马希广旧臣,又荒淫纵酒,滥用民力,将军政大权统统委托给弟马希崇处理,失尽了人心。马希崇大权在握,见兄长又是如此糊涂,就纠集部下徐威,陆盂俊、鲁绾等伺机夺位。
公元951年四月的一天,马希萼在宫中端阳门大摆宴席,招待将吏。徐威等人没得到请帖,便与马希崇密谋趁机发动政变。马希崇借口身体不适,谢绝赴宴,暗中则在指挥政变。由徐威率领一群兵士,驱赶10几匹劣马,闯入端阳门扰乱了宴会的进行,并趁混乱之机,兵士们以追马为理由,手持大棒冲入府中,打开兵器库取出兵器,在宴席上大砍大杀,使许多将吏死于非命。马希萼起身狂逃,想翻墙脱身,也被徐威赶来抓住,用囚车送去见马希崇。
马希崇不愿落个弑兄的罪名,便派彭师焉将马希萼押往衡山县(今湖南省衡阳市)监禁,并暗令伺机除掉他。彭师篱将马希萼押到衡山县后,与衡山指挥使廖偃商量说:“要我弑君,我不愿意。我宁愿以德报怨,而不愿枉受恶名。”廖偃也表示同意。两人便推立马希萼为衡山王,改衡山县为府,阻断大江,修筑营栅,用竹子编成战船,招募兵士一万余人,与马希崇相抗衡,并派人再次向南唐称臣求援。公元951年十月,南唐趁机派袁州戍将边镐统领大军进入楚国,直扑长沙府,迫使马希崇出降。接着,边镐又派将军李承戬带兵几千围困衡山,迫使马希萼投降,并押着马希萼沿江东下,到达金陵,封他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号楚王,驻守洪州,实则不过在那里闲居罢了。马希萼病死后,史称恭孝王,又称恭王。
楚后王马希崇
后王,名马希崇,生卒年不详。武穆王马殷子,恭孝王马希萼弟。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但在位半年,又被南唐军俘往金陵,后病死,葬处不明。
马希崇,曾为楚国天策左司马。他为人狡诈阴险,于马希广继位后,便秘密和马希萼联络,劝马希萼发动兵变,夺取王位。马希萼夺位后,他大权在握,又趁机发动政变,将马希萼押往衡山,于公元951年四4月夺得王位。
不久,马希萼在衡山树帜对抗;朗州守军又发动兵变,拥城自守,使他两面受敌,无力征讨,只得派使者向南唐求助。南唐派边镐带兵入楚,围攻长沙府。部下徐威等见形势危急,密谋要杀死马希崇,献城出降。马希崇察觉此事,眼见得内外交困,便率领臣属开城投降。南唐中主李璟命令他带领全族前赴金陵。他不愿离开故土,以重贿要边镐代为向李璟求情,允许他留居长沙府。边镐回答说:“我朝与你朝世代为仇,已经有近60年了,但从不敢存灭掉你们楚国的念头。现在你们兄弟间相互争夺,你走投无路了才归降我朝,这乃是天意。如果你想反悔,只怕人肯饶你,天却不肯饶你呀!”马希崇只好携带全族及随从l千余人,号哭着登船东行。楚国灭亡。马希崇到了金陵,被废封为永安军节度使,闲居于扬州。后病死。马希崇史称后王,也称武安留后。
吴越武肃王钱鏐
武肃王,名钱鏐(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钱塘临安(今浙江省临安县北)人。唐末节度使,吴越国建立者。在位26年,病死,终年81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茅山。
钱鏐,少年时为乡里无赖,以贩私盐为业。唐末,追随唐将董昌,任都指挥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公元893年任镇海军节度使。公元896年击败董昌,占据苏南和两浙(浙东、浙西)一带,形成割据势力。公元907年五月,受后梁封为吴越王,立国,定都钱塘,用唐哀帝年号为“天佑”,第二年建年号为“天宝”。
钱鏐自从当上节度使后,生活豪华,在故乡临安盖起了宏大的宅第。他经常回临安,来去都坐车,骑马,有卫兵簇拥。但是,他的父亲钱宽总是对他避而不见。一次,钱鏐便单身步行回乡,找到了父亲请问原因。钱宽说:“我家世代是打鱼种庄稼的人,没有出过有财有势的人。如今你成了一方之主,却是三面受敌(南有闽国、西、北有吴国),还要去与别人争城夺地。我怕你会连累全家,所以不愿见你。”钱鏐听了这番话,大为震动,哭着表示一定要记住父亲的教训。立国后,他始终小心翼翼,只求保住自己的地盘。对外方面,他自知吴越地小国弱,在西北方吴国的威胁下,他始终向后梁、后唐等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国。北上的陆路交通被吴国阻断了,他便凿平钱塘江中的滩石,开辟了自钱塘江至山东的海路交通,年年北上纳贡和通商,即使有不少船只被风浪颠覆沉没也不中断。他还派船队和日本通商。
对内,钱鏐广泛兴修水利,增加田亩,尤其是所筑钱塘江石堤,保护了杭州城,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又扩展杭州城区,修建风景区,使杭州成为日后的风景胜地。这些措施,终于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
钱鏐始终不忘吴越处境的危险,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他用小圆木制成枕头,熟睡时头稍微一动就落枕惊醒,称为“警枕”。他又在寝室里放置一个粉盆,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床记在盘子里,以免遗忘。他命令侍女通宵值夜,一有人来报告,立即唤醒他。公元919年,吴国权臣徐温与吴越讲和,两国息兵,他仍警觉防备,不敢懈怠。他命令将士也象他一样保持警惕。有一天晚上,他起来查夜,见保卫他宅第的士兵在墙角打瞌睡,就扔去几粒铜弹子将他们惊醒,使他们从此不敢疏忽。又有一天夜间,钱鏐穿了便服从北门进城。这时城门已经关闭,他高喊:“我是大王派遣。出城办事的,现在急着要回城。”管门官拒绝说:“夜深了,别说你是大王派遣的人,即便是大王本人也不能开。”第二天,钱鏐召见管门官嘉奖了他。钱鏐有个宠爱的妃子郑氏,她的父亲犯了死罪,有人向钱鏐求情。钱鏐大怒说:“难道要我为了一个女人而败坏法纪吗?”命令将郑妃和她父亲一起处死。钱鏐就是如此小心谨慎地维持着他的政权。
钱鏐很尊重文人,留心招纳名士,皮日休、罗隐、胡岳等人来投奔他,他都以礼相待,优与供给。他也喜欢学着吟咏诗句,和名士唱和。对名士的劝谏,他也能听从一些。他规定西湖渔民每人每天得交纳湖鱼数斤,称作“使宅鱼”,供王宫食用。渔民有时捕不到鱼,只得去集市上买了来交税,怨声载道。有一天,任钱塘县令的罗隐进宫朝见,钱鏐叫他根据壁上所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一首诗。罗隐当即吟道:“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何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鏐的,钱鏐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但是,钱鏐在位期间,劳役繁重。他除了扩“建杭州城外,又大造亭台楼阁,把自己的宫府建筑得如同龙宫一般豪华。军民不堪劳役之苦,有人深夜用白土在宫府门上写道,“没了期,侵晨起,抵暮归。”斥责他滥用民力,不顾百姓死活。他见了,非但不收敛,反而在旁边写道:“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表示要百姓仍然无休止地为他干下去。他对田赋、市租、山林、川泽等都要征很重的税,甚至鸡、鱼、蛋也都要交税;交不出的贫民就被抓到官府,欠多少就笞责多少下,百姓痛苦不堪。
公元932年四月,钱鏐病重。他将部下将领、官员召入寝宫,流着泪说:“我的儿子们都很愚蠢懦弱,只怕难以担当大任。我死后,请你们从中择贤而立。”部下有人建议说:“元瓘跟随大王征战,功劳最大,其他兄弟都不及他,可以立他为王。”钱鏐同意,将钱元瓘召来,取出印玺、钥匙交给他,并告诫说:“将士们推举你为主,你要好好守住吴越,子子孙孙都应当事奉中国(中原王朝),即使中原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切勿忘记!”不久,钱鏐病死在钱塘。钱鏐死后史称武肃王。因为他举止奢像活到高龄,着力兴修水利,民间又称他为“海龙王”。
吴越文穆王钱元鹳
文穆王,名钱元鹳(887年~941年),初名传瓘,宇明宝。武肃王钱鏐第七子。钱鏐病死后继位。在位9年,因都城大火受惊发狂而死,终年55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龙山。
钱元鹳,随父征战,颇有战功,曾任清海军节度使,镇东军节度使。钱鏐于公元932年四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向后唐称臣,用南唐年号。
钱元瓘在位期间,国策大体遵循钱镩时的祖制,但是,他大兴土木,营建府署,比钱鏐还要奢侈,劳民伤财更加严重。公元941年,都城杭州忽然发生大火,宫室府库,财帛兵器统被烧毁。火起后,钱元瓘仓皇躲避,但是,他躲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这很有可能是百姓恨他徭役繁重,故意纵火泄愤。他为此而受惊发狂,病倒,于九月二十四日病死。
钱元鹳死后史称文穆王。钱元鹳一生好儒学,喜欢招纳文士,有诗千首,其中3百首编为《锦楼集》,曾在士人中广为流传。
吴越钱元鹳墓,在浙江省的杭州市玉泉山下。玉泉山又名玉龙山,耸立在西湖与钱塘之间,山水美景与古代名胜互为衬托,"发幽古之情,暇思无穷"。钱元鹳谥文穆,是十国中吴越第二个君主。好儒学,善为诗。据记载,杭州大火,宫室焚烧殆尽,元鹳惊惧病狂而卒,葬在玉皇山下。钱元鹳墓为石冢。据载,在明嘉靖年间,钱塘知县王钱刻“吴越国文穆公墓”石碑一通于墓前。清嘉庆年间,增筑石冢。清代大家钱大昕《潜研究金文跋尾》问曰:“吴越文穆王神道碑前半剥裂几无一字,惟首行题‘大晋敌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十三字尚存。铭词独完好。”
后来,在玉皇山下发掘了钱元鹳的坟墓。由于坟早年曾经被破坏,随葬的器物出土很少。但是在其墓室后的顶部发现了珍贵的石刻星象图,它比世界公认的南宋年间的苏州石刻星图早了三百多年,而且图的面积整整大了四倍,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二十八宿星辰的位置。在钱元鹳墓西隔一山的玉屏峰下,有神道碑一座,是清乾隆年间杭州太守李公亨所立。在碑北一百多米有废弃的墓穴一座,是为钱元鹳之子忠献王钱弘佐之墓址。由于当时中原战乱的破坏,吴越王陵地面所留的遗迹已经不复多见。现在玉皇山下慈云岭南坡的石佛像,是同时期的石窟艺术,它与吴越王陵移植构成了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吴越忠献王钱佐
忠献王,名钱佐(929年~947年),初名弘佐,字祜。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钱元瓘受惊而死,他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龙山。钱佐,钱元灌因大火受惊而于公元941年九月死去,他于同月继位。用后晋年号。钱佐继位时,年仅13岁。将吏都视他作儿童,不服调度,他就用严刑使将士们畏服。在位期间,为了缓和民愤,他下令免除了百姓的3年租税。钱佐能写五言、七言诗,经常宴会,很得士人心。公元947年六月,钱佐病死于杭州。钱佐死后史称忠献王。
吴越忠逊王钱倧
忠逊王,名钱倧,初名弘倧。生卒年不详。钱元瓘第七子,钱佐弟。钱佐病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被宿将胡进思废黜后病死,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秦望山。钱倧的哥哥钱佐于公元947年六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
钱倧继位后,与三朝宿将胡进思不和。同年,钱倧举行大规模阅兵,结束后,在西湖碧波亭前重赏将士。胡进思认为赐赏过于丰厚,上前劝谏。钱倧一时气怒,掷笔于地,斥责说:“我将财物赐赏给将士,又不是私占,有什么不可!有什么过错!”胡进思惊惧而退。双方关系从此更加紧张。
公元948年春节前夕,画工进献给钱倧一张《锺馗击鬼图》。钱倧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暗示要象锤馗击鬼那样除掉胡进思,挂在内宫。胡进思偶然进内宫见到,大惊失色,决定先下手为强。当晚,胡进思带领亲兵,浑身戎装,叩门进宫。钱倧忙问他有什么事,胡进思和亲兵顿时七嘴八舌地责问他。他见事不妙,仓皇逃入义和园内,关上了园门。胡进思就反锁院门,假传王命,说钱倧自己突然得了急病,不能再理政务,命弟钱俶继位。然后,迎钱俶入宫,而将钱倧迁往东府囚禁。胡进思屡次劝钱俶杀死兄长,以免后患。钱俶坚决不允。哭着说:“要我杀兄长,实在于心不忍。你如果一味逼迫我,我只好退位让贤。”胡进思只好停止劝他。钱俶担心胡进思暗害兄长,就将钱倧全家迁往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赐予丰厚的财礼,并派自己的亲将薛温去任钱倧的护卫长,命令他说:“我委托你保护废王,如果遇到危急情况,你应当舍死保护他。”
钱倧迁居越州后,只过了十几天,一天晚上,胡进思果然派来两个刺客,爬墙跳入庭院,钱倧被惊醒,见是刺客,狂呼救命。这使全家也都被惊醒,一齐高声呼救。薛温带兵出来,杀死了刺客,才使钱倧幸免于难。此后,钱倧一直在越州居住了20多年后病死。
吴越忠懿王钱俶
忠懿王,名钱俶(929年~988年),初名弘俶,字文德。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胡进思废钱倧,立他为王。在位30年,纳土归宋,后疑为宋太宗毒死,终年60岁,葬于贤相里陶公原(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外)。钱俶,胡进思废其兄钱倧后,立他为王。他依据祖训,先后向后汉、后周称臣,并曾随周世宗征讨淮南。
钱俶在位期间,宋太祖建立了北宋。他就对宋称臣,贡奉不绝,贡数也比以前进贡给别国的多十倍,试图以此获得宋太祖的庇护,并牵制敌国南唐。公元974年冬,宋太祖决心发兵扫平江南,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利用吴越军力击破南唐,封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命令他整顿兵马,协同攻灭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惊恐万状,写信给钱俶说:“南唐是吴越的屏障,今天如果南唐灭亡,明天难道还会有吴越吗?到了那时候,你也将成为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城中的一个平民了。”劝他不要协助北宋。钱俶不听,为了表示对宋太祖的忠诚,将来信送呈宋太祖,然后,派兵随从宋军,在宋将监督下攻润州、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唐被攻灭后,宋太祖于公元976年召他入朝,以重礼相待,然后放他回吴越。临行时,宋太祖送给他一包文件,嘱咐他在路上启阅。后来他拆开一看,竟是北宋群臣力劝太祖扣留他收并吴越的许多奏折。他大惊失色,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对北宋更加惧怕,贡奉更勤,贡物更巨。
公元978年,钱俶奉宋太宗之命入朝,被扣留。他眼见大势所趋,于5月上表将所据两浙13州之地献给太宗。吴越国灭亡。事后,钱俶被降封为淮海国王,后改封为汉南国王,南阳国王、许王、邓王。
公元988年八月二十四日,钱俶60大寿。当时,南唐李煜、南汉刘伥都已经死去,只剩下钱俶一个废王。宋太宗派使者赠赐礼物,祝贺他的生日。钱俶设宴招待使者,一直到天晚才罢席。就在当天晚上,钱俶突得暴病而死于汴京。后人怀疑为太宗派使者暗中下毒所致。钱俶死后,史称忠懿王。
吴武帝杨行密
武帝,名杨行密(852年~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节度使,吴国建立者。在位4年,病死,终年54岁,葬于兴陵(今地不可考)。杨行密是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唐末,他响应黄巢起义而为官军所俘,获释后当了唐朝州官。先后升为牙将,庐州节度使,与秦彦、毕师铎,孙儒等争夺江淮,混战数年,造成严重破坏。公元892年,他攻杀孙儒,入据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在他为政期间,颇能选拔贤才,招集流亡农民定居耕作,轻徭薄赋,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得以复苏。他又几次击败朱温的大军,阻止了朱温势力的南下。公元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吴国,沿用唐朝年号。
公元905年十一月,杨行密病死于扬州。杨行密死后被迫尊为武帝。
吴景帝杨渥
景帝,名杨渥(886年~908年),字承天。武帝杨行密长子。杨行密病死,他继位。在位3年,被臣下杀死,终年23岁,葬于绍陵。杨渥,喜欢玩球、饮酒,曾任宣州观察使。杨行密病重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杨行密于公元905年11月病死,他于同月继王位,称宏农王,仍沿用唐朝年号。
杨渥继位后,仍沉湎于击球饮酒,四处游玩,荒淫无度,连服丧期间也不忘玩球。有时他单身一人外出,连他的亲兵也不知他到哪儿去了。徐温、张颢劝谏他,他发怒说:“你们两人说我不才,那就杀了我吧,好让你们称心。”杨渥又担心他两人会起异心,就让心腹陈蹯、范遇统帅东院马军以为护卫。这也引起了徐温、张颢两人的猜疑。一天,徐、张趁杨渥视事时,带领几百牙兵闯入了内庭。杨渥惊恐地说:“你们两人真的要杀我?”徐、张说:“岂敢,不过大王的左右亲信中有人挟权乱政,必须除掉他们,国家才能安定。”说完,指挥牙兵上前杀死了侍立在杨渥身旁的陈瑶、范遇,然后又赔罪说这是出于不得已才实行兵谏。杨渥无奈,只能宣布他们两人无罪。从此,徐温、张颢把持了军政大权。以后,杨渥和他俩更互相猜忌,都想除掉对方。
公元908年五月,徐温、张颢经过密谋,在扬州由张颢出面,派将领纪祥等手持兵器闯入杨渥寝宫,坦率地对杨渥说:“奉命来杀你!”杨渥忙说:“你们如果能反正,去杀掉徐温、张颢,我就各封你们为刺史。”众人听了都心动,只有纪祥不答应,并且举刀砍去。杨渥中刀倒地。纪祥见他还没有断气,又用绳索将他活活勒死,对外则宣称杨渥暴病而死。
杨渥死后庙号为烈祖,谥号为景帝。
吴宣帝杨隆演
宣帝,名杨隆演(897年~920年),初名瀛,又名渭,字鸿源。武帝杨行密次子。徐、张杀杨渥后,立他为王。在位12年,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终年24岁,葬于肃陵(今地不可考)。
杨隆演,徐温,张颢于公元908年五月杀死杨渥后,于同月立他为宏农王。
杨隆演袭位时,年仅12岁。不久,徐温诱杀张颢,独专朝政。公元917年,徐温在繁华富庶的舁州(今江苏省南京市)筑金陵城,供他自己居住,命子徐知训在扬州管理国政。徐知训骄横淫暴,常常侮辱杨隆演。有一次,徐知训在杨隆演宴请他时喝醉了,竟逼杨隆演和他一起演戏,他扮演参军,命杨隆演跟在他身后扮演僮仆。杨隆演不敢拒绝,只得照办。又有一次,杨隆演和徐知训泛舟夜游。小舟靠岸后,杨隆演先登岸了,徐知训就认为这是对他不敬,竟用弹子抛击杨隆演。亏得卫兵挡住,才未被击伤。接着至禅智寺赏花时,徐知训还怒气未消,用污言秽语辱骂杨隆演。杨隆演被骂得泪水汪汪,徐知训还是辱骂不停。侍从们实在看不下去,趁徐知训不注意,暗暗地扶着杨隆演逃开,上船离去。徐知训发觉了更加恼怒,立即乘上轻舟追赶,用铁挝砸死一个侍从才罢休。
公元918年,吴将朱瑾痛恨徐知训经常侮辱杨隆演,便设计杀死了徐知训,然后进王府报告杨隆演说:“臣下已经为大王除去此害。”并举起徐知训的头颅给他看,希望他从此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不料杨隆演却吓得魂不附体,慌忙用衣袖遮住脸面,哆哆嗦嗦地说:“这件事我可不敢管。”边说边溜进了内室。朱瑾悲愤地大叫:“这小子实在无用,不能与他商量大事。”狠命地将徐知训的头颅往柱子上扔去,步出王府,却已被徐知训的部下包围,他只得自杀。公元919年,徐温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4月逼迫杨隆演称帝,号吴国王,建年号为“武义”。
杨隆演长年来处在受辱的地位,一直怏怏不乐,见了徐温父子又不得不强作笑颜,后来,只得借酒浇愁。他被迫称帝后,吴越又在后梁指使下出兵讨伐他。这使他更加忧郁,终于病倒。
公元920年五月,杨隆演病危,召弟杨溥回京城监国,又任弟杨蒙为舒州团练使,试图以此稍抑徐温的气势。不久病死于扬州。杨隆演死后被迫尊为宣帝。
吴睿帝杨溥
睿帝,名杨溥(901年~938年),武帝杨行密第四子。杨隆演病死,徐温立他为王。在位17年,为徐知诰所废,抑郁而死,终年38岁,葬于平陵。杨隆演于公元920年五月病死,群臣中有人提请徐温继位。徐温因不少杨行密的旧将拥护杨氏政权,不敢接受,就假惺惺地说:“我绝对没有继位的念头。杨氏已经传了三王,即使后代中没有男的,女的总有吧,也可以即位。谁再敢乱提此议,定斩不赦!”有人提议由杨行密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第三子杨蒙继位。徐温为了便于操纵国政,又不愿立长君,便于同月立杨溥为王,第二年改年号为“顺义”。公元927年十一月,徐温病死,改由权臣徐知浩,徐景通父子专权。徐知浩又逼使杨溥称帝,改年号为“乾贞”。
公元937年十月,徐知诰又逼迫杨溥禅位给他。杨溥只有答应,派江夏王杨麟奉着册籍、国玺到金陵掸位给徐知诰。吴国亡。
不久,杨溥被迁徙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宫居住,由徐知诰派兵严密监守,不准他随意走动。杨溥抑郁成病,于公元938年死去。杨溥死后谥号为睿宗。公元942年,徐知浩又将杨溥遗族全部迁居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监禁于永宁宫。他们与外界长期隔绝,族内男女只得互相婚配,以延续宗祀。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征淮南时,曾下诏慰问他们。南唐元宗李景(即李景通)得讯,又派兵将他们全部杀死,灭绝了杨行密的子孙。
后周太祖郭威
太祖,名郭威(904年~954年),字文仲(一作仲文),诨名郭雀儿。后汉大将,后灭汉称帝,后周建立者。在位4年,病死。终年51岁,葬于嵩陵(今河南省新郑县西韩堡)。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县西)人。年少时孤贫,初为军吏,后汉时拜为枢密副使。公元948年,他奉命讨平了李守贞的叛乱,后封为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杀郭威。郭威起兵反汉,下令攻进了京城,允许士兵大抢10天。7天后郭威进入汴京,纵军大肆抢掠,并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称帝,国号为周,定都汴京,建年号为“广顺”,史称后周。
郭威出身于贫苦人家,读过些书,知道民间疾苦。即位后,他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苦中长大,碰到机运当了皇帝,不敢重敛百姓以豪华自己。”他生活节俭,又减轻了一些赋税,削减了一些严刑峻法,并对大臣们说:“我长期生活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大学问,不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们文武大臣,不论有什么建议,只要利国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过文字要简洁、切实,不要冗长、修饰。”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议,他也果然能虚心接受、采纳。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郭威生于尧山,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讨平三镇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岁的刘承佑。刘承佑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佑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佑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于是刘承佑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2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刘承佑论功行赏,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带给他。郭威说破贼不是他一人之功,还有当朝将相安朝廷,抚内外,使馈饷不断的辛劳,不能独受。于是刘承佑把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来赐以玉带。郭威又推功大臣,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都加官进爵。此外,他又提出汉诸宗室、天下方镇、州县官员等,于是滥赏遍于天下,而郭威则借此大大提高了声誉。邺都起兵乾佑三年(950年)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年十一月,刘承佑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杀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变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等为名在邺都起兵,渡河南下。刘承佑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佑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为了稳住局面,他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下令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时又让王峻派人在途中将刘赟杀死。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后返回汴京,迫使太后下令由郭威监国。他还发布一篇文告,说自己“逊避无由,g俯遵承,夙夜忧愧”。其实这场拥戴闹剧,只是为了遮人耳目。
灭汉建周,革故鼎新郭威就任监国不到一个月,就于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庙号太祖。他自认为是周朝虢叔的后裔,所以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为广顺元年(951年)。仍建都东京开封府。
郭威虽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贫,知道民间疾苦,因而即位后就着手革除前朝弊政,减轻赋税和刑罚。即位当月下诏:“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余’、‘称耗’。旧所进羡余物,悉罢之。”这就减免了原先所收的“斗余”、“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大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诏又说:“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936年)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的规定有了明显的减轻。广顺二年(952年)七月,针对后汉时“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的规定,下诏:“犯盐、曲者以斤两定刑有差”。《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同年十一月又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这比起原先“兵兴以来,禁民私卖牛皮,悉令输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宽。因为所谓“受直”,后唐明宗时只给些盐;后晋天福中期,连盐也不给了;后汉更严厉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公私便之”。
唐末以来,在中原有户部管理的营田务,流弊很多;还有当年朱温征讨淮南时,将掠得的以千万计的耕牛租给农民,可数十年后,“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广顺三年(953年)正月,“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这样做无疑会大大调动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人曾建议将部分肥沃的营田出卖,“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由此可见郭威的确与那些只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样。
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广顺元年(951年)十二月,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泰宁节度使(镇兖州,今属山东)据兖州反,郭威随即于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讨伐,五月又亲征,斩慕容延超等,巩固了政权。大臣王峻恃功不逊,干涉皇权,郭威于广顺三年(953年)将其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不久病死在那里。至于有“震主之势”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贬杀。
郭威在惩治贪官方面也有许多记载。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此外,还应提及的是郭威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对近臣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下诏悉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又“内出宝玉器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之具数十,碎之于殿廷。帝谓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仍诏有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②直到他临终前,又下诏薄葬:“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这种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养子郭荣(日后的周世宗)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诫郭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还完好无损。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着,他大封群臣,命郭荣继位说:“我看当世的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你有了好辅弼,我死也瞑目了。”当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后的庙号为太祖。
后周世宗柴荣
世宗,名柴荣(921年~959年),又名郭荣。周太祖郭威养子。郭威死后继位。在位5年,病死,终年39岁,葬于庆陵(今河南省新郑县北)。柴荣是周太祖皇后柴氏的侄儿,后被郭威收为养子,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人。早年他为郭威操持家务,往返南北贩卖茶货。郭威举兵进攻汴京时,他奉命留守邺城。后周初年,封为澶州节度使,晋王。郭威于公元954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丙申日继位,沿用太祖年号“显德”。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他精明强干,志气宏大,决心统一中国。即位后,他在太祖改革积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整肃吏治,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他命人雕刻了一对木头的农夫农妇放在殿廷,以督促君臣留心农事。通过改革,后周的军力、国力大大增强。他南征北战,先于公元954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击败来犯的北汉及契丹军,又于公元956年亲自征讨南唐,攻取了南唐的江淮14州60县,接着,北伐攻打契丹,收复了瀛、莫、易3州17县,后又攻取后蜀的阶、成、秦、风四州。这些成就,为日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当柴荣准备继续征战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了病,只得率领部分军队返回汴京。
公元959年六月,柴荣病危。他便抓紧布置后事,让魏仁甫以枢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范质兼知枢密院事,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兼宰相。他使这些文武大臣同掌国政,目的是想保证他死后后周政权的稳定。柴荣前在北征契丹时,听得汴京城内有“点检作天子”的谣传。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女婿张永德,立有军功,统率最精锐的禁军。柴荣猜疑这谣言与张永德有关,便免除了他的军职,改任他为宰相,而将赵匡胤从低级军官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柴荣以为赵匡胤一则会感恩图报,二则资望浅,不象张永德那样可能夺取帝位。没有料到日后夺取帝王灭掉后周的,正是赵匡胤。柴荣临终前,又命令四子柴宗训继位。癸巳日,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柴荣死后的庙号为世宗,史称周世宗。
后周恭帝柴宗训
恭帝,名柴宗训(954年~972年),周世宗柴荣第四子。柴荣病死后继位。在位半年,为赵匡胤废后病死,终年18岁,葬于顺陵(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北廓店)。
柴宗训,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六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他在位期间,以李重进兼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以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守开封东北面;以赵匡胤兼归德军节度使,防守开封东面;以向训为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防守开封西面。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范质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亡。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县)居住。史称柴宗训为恭帝。
后周皇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北的郭店,包括后周太祖郭威的嵩陵、世宗柴荣的庆陵和恭帝柴宗训的懿陵,是五代时期中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较为完整的陵墓群。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时期将官田归民耕种。减轻农民的徭役,生产得到了发展,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周皇陵是封土的陵冢,三冢并立。嵩陵在郭店南的同家庄,陵园规置简约。原来有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不宫。据《旧五代史》载:郭威临终前谓柴荣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检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远近,不得差配百姓。"后周皇陵是封土的陵冢,三冢并立。嵩陵在郭店南的同家庄,陵园规置简约。原来有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不宫。据《旧五代史》载:郭威临终前谓柴荣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检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远近,不得差配百姓。"顺陵在庆陵之侧。因恭帝是亡国之君,被宋降封为郑王,死后又由湖北归葬此地,故陵冢卑小,仅高四米,周长四十米。实际与庆陵为同一陵园。近年来后周皇陵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缮。今陵区内碑刻和古柏相映,为这座难得保留下来的五代陵墓区增添了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