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育儿经:世界育儿之父教你养育孩子
11062900000060

第60章 宝宝的愤怒之情

20世纪初,在我小时候成长的家庭环境里,到了我和弟弟妹妹们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常对我们的母亲感到气愤,因为她总是为我们制定一些不近情理的道德标准,总是专制地对待和管理我们,严厉地惩罚我们。据我们所知,母亲在其一生中从来没有改变过她自己的意愿或是承认过错误。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养育宝宝方面一个最为健康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愿意同自己的宝宝讨论宝宝对父母的怨恨之情。

我们无权对母亲的决定妄加什么评论,也不能表达我们对他的愤怒之情。我们不敢小声在那里嘀咕,也不敢对母亲怒目而视,甚至不敢长时间与她进行过分的争论,因为她会将这些视为不听话的表现,继而对我们实施更加严厉的处罚。我仍然清楚的记得,在我16岁那一年,在圣诞节假期的第三天,由于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不听话行为,我被告知禁止参加其后的10场派对。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似乎是我所经历过的最为沉重的打击。

在我们儿童时期的早期,尽管我们时常会感到极度压抑和沮丧,但是也必须极力抑制住我们心中的怒气。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后来的职业培训当中,当时我接触到一个宝宝,他的父母非常的严厉,以致他不敢公开表达他的怨恨。此外,他甚至也不敢告诉自己和承认这一点。他在潜意识中以为,如果他用挑衅的方式惹怒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就会抛弃或是惩罚他,而这是他无法承受的。

童年时期由于母亲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所养成的在他人面前隐藏自己感情比较深的根深蒂固的习惯,致使在成年以后,在某种程度上,都影响了与他人建立坦诚相处的关系。这也使我将这种否认自己感情的部分传给了我的宝宝们。当我们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感情时,不仅会使其他人感到不安,而且也会在自己的内心积聚矛盾和压力。他们不了解我们在想什么,会误解我们的言行,而他们的误会又会使我们感到不安和惊讶。这种误会越深,我们就越不好回到正确的轨道。

如果人们能够承认自己的感情,了解他人的感情,并能够始终坦诚地面对人际关系里的每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在发生误会时,就可以改善我们在婚姻、事业、友谊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不同的宝宝对于自己的父母所产生的愤怒之情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父母在对宝宝的日常管理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本身也是不同的。但是,所有的宝宝都会在某些时候对父母产生怨恨,这是不可以避免的。父母们也不可能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不遇到一丝毫的冲突。宝宝会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忍耐极限,直到父母因忍不住而爆发出来。

父母们在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时,必须防止宝宝伤害自己以及他人和其物品。他们必须让宝宝学会为他人着想,必须通过谆谆教诲使宝宝确立某种志向和标准。他们必须让宝宝明白,为了实现长期的目标,就常常需要以牺牲当前的满足感作为代价。

父母在进行这些教导时,也不必采取很严厉的态度。因为宝宝大部分的时候,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崇拜和热爱自己的父母人,所以,他们会在3/4的时间里表现得十分听话。但是,正如所有父母所清楚的那样,年龄幼小的宝宝没有耐心、缺乏经验、易于冲动。你必须不时地提醒他“过马路时必须拉着我的手。”以及“将玩具放回到箱子里去。”“将衣服脱下来以后应该将它们给挂起来。”这种日常的告诫和约束,肯定会使宝宝多多少少产生一些厌烦和憎恶之情。当父母偶尔真的表现得非常严厉和气氛时,宝宝的负面情绪也就会相应地增强。

弗洛伊德通过精神研究分析发现,父母和宝宝之间除了有意识、公开的冲突之外,还存在着微妙的、潜意识的冲突,尤其是父亲和儿子之间、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竞争性冲突更为明显。由于我们在成年以前,这些情感根本不会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层面里,所以,我们从来不会对其进行思考。但是,精神分析学通过间接的证据不断向我们证明,这种情感会为我们人类造成非常大的痛苦的影响,就算是那些在表面上,和自己的父母相处的很好的宝宝也不例外。

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在敌对情绪方面有一重大的发现:这种情绪是普遍存在的,就算是“最善良”的人也会出现这样的情绪。能使宝宝更有教养的不是对他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抑制,而主要是宝宝对父母的崇拜与爱。当父母的要求过于严厉时,宝宝便会对自己的敌对想法感到内疚和不安。他不仅担心这种情绪会对自己造成不利,而且还害怕它会以某种方式会伤害到自己的父母。事实上,几乎所有宝宝都会这样去想这个问题。

内疚和恐惧会促使一个宝宝压抑他自己的对立情绪,最终可能会使他成为一个非常顺从的人,或是出现一些诸如恐惧症,或是强迫症之类的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这是内疚感掩盖下的敌对情绪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儿童心理医生通过让宝宝参与假扮游戏来治疗这些疾症。在宝宝对医生产生信任以后,宝宝便可能会在游戏中,表达出自己是多么的害怕和承认自己的敌对情绪,从而这些情绪包括对医生的敌对情绪,都会一一暴露出来。

从宝宝很小的时候起,所有父母都可以用一种很随意,或是随机的方式与宝宝进行同样谈话。当你不得不打断3岁宝宝的游戏时,你可以非常真诚地对宝宝讲:“我知道这样做会让你感到非常生气。”当你坚持让一个6岁的宝宝整理好床铺然后再让他出去找朋友玩时,他会非常的生气,此时,你可以用令人愉快,而非嘲讽的语气告诉宝宝,你了解他的感受。

当你知道宝宝在生气时,就不要以同样生气的语气,为自己找借口来说为什么要阻止他,否则,你们的讨论就会偏离问题原本的目标,确认宝宝情绪的正当性,而变成了你在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和辩解。因为这在宝宝看来,就好像你在说:“你没有权利生气,因为我的权力比你高,我可以控制你,而你不能。”首先,你应当给宝宝一些时间,让他明白你不会因为他的愤怒情绪而对他表示憎恨。如果他仍然要责问,在一开始你为什么要让他不高兴,你就可以自然地与宝宝讨论你的合理原因和理由。但是,如果你可以控制自己,就不要采用责难或愤怒的语气,因为这样会再次掀起他的愤怒。你应当尽可能平静地做出解释和说明,这样才不会有损你善解人意的态度。

一个孩子需要正确认识的不仅仅是愤怒的情绪,还有其他被认为是“负面”的情绪,如对兄弟姐妹的嫉妒情绪。此时你可以说:我知道大家如此喜欢他,而让你感到非常不快。还有一些情绪我认为是没有害的,但有时候,也会使宝宝感到尴尬或羞耻。如孩子特别怕黑,这时你可以说:我觉得你怕黑,我以前也是这样。或宝宝悲伤时,你可以说:你还在想念你的小狗。或产生性的欲望时,你可以说:我看你想要摸摸母亲的胸部,所有男孩都会有这种想法,但母亲们不会让自己的儿子这样做,因为这是她们的隐私部位。你还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解释其他类似的禁止的事情。

斯波克博士箴言:

在对待宝宝的愤怒情绪时,父母不应该也不需要采用一种顺从的自虐式的态度。如果这样的话,就似乎是在说:“我了解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家长,应当被你憎恨。”这不是因为父母不好而应当受到宝宝责难的问题,而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必须对宝宝施加义务和约束的问题。正常的“好”宝宝也会产生愤怒情绪,当然双方都不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