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育儿经:世界育儿之父教你养育孩子
11062900000059

第59章 从小培养社交能力

1~3岁是开发和培养宝宝们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日前有一部分家庭中的第一个宝宝比一般孩子缺乏社交能力。我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同情,因为一个孩子的交往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获得社会知识的能力、裁决事物正确与错误的能力等。在家里如果一个宝宝没有哥哥和姐姐的话,他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正因为如此,与家里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宝宝相比,第一个宝宝会显得更加严肃、更加敏感、更加成熟。他们会比一般宝宝更加努力,不大喜欢玩耍,因此也不大擅长社交,独生宝宝则更是如此。那么,作为父母应当如何来正确的引导呢?

在家庭里父母会注意到,宝宝在1岁时首先会对一个陌生人观察上好几分钟。然后,如果这个陌生人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有微笑的表达,并且不做出激烈而突然的动作,那么,宝宝就会逐渐与他接近。宝宝可能会拿出一个玩具,虽然还不会放手,但却是一种友好的表达。

家里的第二个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必须独自玩耍,但是他一个人,他也希望得到陪伴,因此会蹒跚地跟在母亲身后。他会主动开口,会对得到的回应感到满足。当他想找人给他读书时,就会将书拿来开口请求。当他想要与哥哥姐姐一起玩的时候,就会提出来。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有助于他学会如何交往。

一个宝宝2岁时,会喜欢在另一个宝宝身边玩耍,他们可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这是所谓的并行式的游戏,而不是合作式的游戏。在大约3岁时,友善的宝宝就会发现共同玩耍的乐趣,开始与其他宝宝一同扮演丈夫或是妻子,司机或是乘客,一个宝宝拉着小车,另一个宝宝坐在上面,然后再交换位置。当然,父母或老师必须不时地给他们提出建议,但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准备好了进行合作式的游戏。

到了6岁时,他已经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脱离成年人的看护,与其他宝宝进行社交游戏。当然,他们也喜欢这样做,因为这样能够证明他们自己的成熟与独立。但是,这个年龄的宝宝也容易有对自己小团体之外的宝宝表示持排斥和不宽容的态度。他们在建立自己的标准的过程当中,会自然而然地与那些具有相似看法和爱好的宝宝形成小团体,并对那些与自己有所不同的宝宝持轻蔑态度。由于这种不宽容,那些看起来“与众不同”或者没有掌握如何轻松融入群体诀窍的宝宝,在6~12岁期间就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时期。

一个缺乏交友经验的宝宝,能够在多长时间内克服对其他宝宝的陌生感,享受相互陪伴的乐趣,这部分得取决于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属于哪种类型和怎么样。如果是属于令人愉快的合作与让步式的关系,他就会找到与同龄人建立同样关系的方法。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对他百依百顺,将他奉为掌上明珠,他就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学会如何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其他人相处。

通常情况下,儿童早期比较容易学会交友之道。如果他一开始就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学会从相互交往中得到乐趣,那么他每认识一个新朋友,就会使他的交往技巧获得提高,与其他人交往的信心也会增多。但是,如果他一开始就进展不顺利或缓慢,感觉遭到了拒绝,就会习惯于将其他人都想像成是充满敌意的。当他以后不得不再接触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具有好斗好胜的心理,或是总是表情阴沉——这种态度会激起他人的敌意,进而令宝宝感到害怕。致使每次社交失败都会削减他的信心,使他变得更加的易怒。

当你向宝宝要他手里的食物或玩具时,他可以理解你的语言,并会给出你要的东西;在母亲给他穿衣服时,他知道做伸手和伸腿的动作来配合等。在这个时期,父母应当开始依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对他进行培养了。若能从小培养他与人交往的意识,促使他长大后拥有良好的人际来往能力,那么,对他的日后的生活和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认识许多宝宝,他们直到2岁、3岁或4岁的时候还从来没有和其他人一起玩过,除了与自己的父母以外。所以,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同龄宝宝时,就会对其他宝宝的行为感到害怕或是厌恶,因为其他的宝宝会突然冲到他们面前,也不对他们表示出微笑或是说些礼貌的话,就会夺过他们的玩具玩,还经常在游戏中做出粗野的行为、或是大声喊叫。对于缺乏与同龄人交往与相处经验的宝宝来说,第一次遇到这些孩子们时会觉得他们是危险和奇怪的,就像我们成人眼中的大猩猩一样。

我一直记得一个12岁的女孩,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在瑞士的一所偏僻的屋子里长大,没有上过学,一直跟着家庭教师学习。后来她和家人搬去了纽约,住进了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的一家旅馆里,后来,她进入了一所非常好但又很喧闹的一所学校。几天里,她一直在紧张而疲倦的状态中度过。过了好久,她才适应这种混乱和喧闹。又过了很久,她才与班上的几个文静的女孩交上朋友。

学习交友之道并不意味着从父母那里学来一系列的规则就管用,例如“要和他人分享你的玩具”,“要对你的好友保持礼貌”,“要尊重他人的意愿,而不能随心所欲”等,尽管父母们必须时常这样提醒宝宝。交友之道是爱他人,喜欢他人,并且发自内心地使他人高兴。追根溯源,这些可能都是由于我们属于社会的动物,所以,凡是发育正常的人都会喜欢和他人在一起交往和活动。

如果父母在我们婴儿时期就喜爱我们,拥抱我们,对我们微笑,用婴儿式的语言与我们说话,就会为我们的交往能力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后,在我们一两岁时,父母在我们心中播种的友爱便会逐渐地向其他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其他的孩子都会对他们一一表达出来。

因此,在现实生活当中要帮助宝宝学会换位思考。宝宝们一起玩耍,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当宝宝在交往中发生问题时,父母要做的首先不是责怪宝宝或是者指责对方,而应该给他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思考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让他真正明白交往是双向的,出现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互相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和心情,引导他们重新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同时,通过游戏也可以提高宝宝交往技能。当宝宝很小的时候,他们表达自己各种情绪时往往把握不好分寸,比如,当他们特别喜欢某个小朋友时,他可能会去拽他一下,推他一下,于是他这种友善的方式就可能会引发一场战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识的让宝宝们明白自身行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合适的方式就是通过扮演游戏来告诉他一切。如你可以分别扮演小朋友,以不同的方式交往,然后在交往中将问题给揭示出来,再通过表演将正确的交往方式传递给他,让他自己通过观察悟到他究竟应该怎么做。

斯波克博士箴言:

父母们首先应当认识到,每个宝宝天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些宝宝生来就乐于与其他宝宝交往,有的宝宝可能生性活泼好动,能够忍受社交方面遇到的挫折以及身体上的创伤。与之相反,那些安静、谨慎、敏感的宝宝,他们的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之后会将自己藏到“蚌壳”之中。父母不能改变宝宝的性格,只能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来引导他们正确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