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智慧
11060700000041

第41章 不动声色,百忍成钢

“论典”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留侯论》

“译文”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争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现代释评”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强调一个字“忍”,并且大加赞扬了这一点。所以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忍”是心术的至高境界,也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对于众多企求建功立业的人来说,命运之神近乎于虐待狂,它狠心地将人们投入一条粗粝恐怖的生命之途中,去接受种种凡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在这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中,许多人支持不住中途倒下了。只有极个别人受住这种炼狱般的考验,成功地达到目的地。他们成功的关健,是因为手中有一根百折不挠的仗——忍。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为了获取功名,起初是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结果上了十次奏章也未被采纳。他的衣服破了,钱也用完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家里人都瞧不起他,甚至妻子都嘲笑他。但他没有灰心,连夜摆出几十个书箱,终于构思出一个改连横为合纵六国的谋略。

于是苏秦去赵国游说赵王,得到赵王的赏识,拜他为相。让他到六国相约合纵,拆散连横。这样,苏秦成了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纵横捭阖,名震天下。

有关忍的例子,最广为人知,最被人称道的就是韩信的事迹了。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并非他是懦夫,而是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没有必要为了和那几个无赖斗气,而毁了自已的前程。

后来韩信率领千军万马,逐鹿中原,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成为一代名将。

另一位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使越国日益强盛,最终灭掉吴国,称霸诸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并不是仅凭自已过人的才貌所能做到的,而关键是她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坚韧之心。

如果心志不坚、筋骨不壮、体肤不强、身无千锤、为无百炼,何能接掌大任,如果没有做出大的贡献,何来大的报偿。

当然,忍耐不是消极等待。在忍耐中做准备,才能积极地、能成大事立大业地忍耐。像苏秦、韩信受辱不忘读谋略之书;勾践受辱不忘东山再起;武则天受辱不忘谋取帝位,这才是大忍。

现在社会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比比皆是。但不必为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学会忍耐吧!在忍耐之中,你应该设法做出更大的成绩,准备更充沛的力量,在时机来临时,见机行事,迅速采取行动,一举奏功。

“论典”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苏轼《留侯论》

“译文”

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谋略。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

“现代释评”

成大事者须忍耐,而平凡的生活中,生命也需忍耐……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五代时候,冯道以孔子自比,他的忍性的修养功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头驴,用一块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的脸上,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有个朋友告诉他,他不好再装聋,只好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道有许多,难道那一冯道就是我?想是人家拾了一头驴,寻访失主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肚皮窄狭,不能容忍,那是不配做宰相的。相传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做娄师德。他放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要动身了,他叮嘱弟弟道:“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阔气过分,这是人家要妒忌的,你想怎么了局?”弟弟道:“从今以后,有人吐我一脸的唾沫,我也不敢做声,只好自己抹去,这样或者不致累哥哥担忧罢?”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担忧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脸的唾沫,那是因为他对你生了气。你如今把脸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会更招人家生气。唾面不抹,它会自干,为什么不装着笑脸受了呢!”弟弟道:“谨受哥哥的指教。”这就是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故事。这一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明代大儒陈献章有一篇忍字箴道:“七情之发,惟怒为剧。众怒之加,惟忍为是。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立至!”他要学张公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宰相,像娄师德、冯道之流,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一忍了事,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的民族了。

“论典”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苏轼《留侯论》

“译文”

现在来看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虽然所向无敌,但他滥用武力,任性暴怒终归失败。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

“现代释评”

刘邦的“忍”和项羽的“不忍”,是鲜明的对比。百忍成刚,乃忍术最高境界。忍,能使人们洞察真谛!忍,不使人们办事急燥!

相传释迦昔为螺髻仙人,常常行禅,在一棵树下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头顶上有了鸟蛋。他想,我若起身走动,鸟不会再来,鸟蛋一定都要坏了,他即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孵出鸟儿飞去,他才起身。

清儒张培仁的《妙香室丛话》里有一段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刘邦像……这其间着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如与美人同眠,这其间着个忍字,养了多少精神……

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如马欲逸,应手加鞭,则省事多矣。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万事如意,总有些事让人不称心,有些事让人觉得难如意,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让人们感到力不从心或无奈,与其是生活教会了不如说是生活逼会了人们学会忍。什么是忍?忍就是克制自己的愿望,忍就是压抑人们的冲动,忍就是人们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为,忍就是做非所想,忍就是想笑不敢笑,想说不能说,想做不能做,想闹不敢闹。

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这其中就包含着忍。可是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推崇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忍。这说明不得不忍,忍有忍的理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忍可以化解矛盾,忍可以回避冲突,忍可以使人寻找实现自己心愿的良机,忍对一个人是种苦难,但能否忍、如何忍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智能。忍中有学问,忍是一种智能,而且是种更高的智能。

人生在世谁不想活的潇潇洒洒,谁不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谁不在他的胸中每天都唱着我想唱歌我就唱,或跟着感觉走。但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会遇到些不顺心的、烦心的、无奈的事,试问有谁又能做到我随我心呢?道教的先圣庄周就曾做逍遥游,但他过的并不怎么逍遥,常常被衣食所困;儒家的亚圣常常徘徊在鱼和熊掌的二难选择之中,不仅忍而且让……但他活的并非不自由。人生不说时时处处,但经常会遇到二难的境遇。忍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寻求最佳出手时机,人们常说蓄势待发,蓄势就是忍,待发就是寻求最佳时机。

“忍”是一种智能,而且是种更高的智能。“忍者为安,忍字成金”,“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代圣贤对“忍”字的精辟见解说得是何等透彻。“忍”并不是输,并不是没有本事,而是你能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境界去看待对方,审视自己。你已经比别人棋高一招,技胜一筹了。“忍”是用心而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