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智慧
11060700000029

第29章 因时而动,出奇制胜

“论典”

“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淮南子·氾论训》

“译文”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现代释评”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每天要面对的这个世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对红尘中的纷扰,只有把握因时而动,出奇制胜的原则,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描写了赵云临敌应变以“空营计”吓退曹兵的故事。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00年),魏国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曹操得知后亲率大军20万杀奔汉中,要为夏侯渊报仇。黄忠自告奋勇去夺取曹军粮草,诸葛亮放心不下,令赵云率兵跟进。黄忠抵北山脚下被围,苦战多时,不得脱身,赵云见黄忠许久不归,急速前去接应,两次突入重围,救出黄忠及其部将张著。曹操见赵云东冲西突,所向无敌,愤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追赶。眼看大军追到蜀军营门以外,守营将领张翼以实力悬殊,情势危急,欲关闭营门,赵云喝止,一面将弓弩手埋伏于寨外,一面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外。魏将张郃、徐晃见状,疑有伏兵,不敢进前。曹操却催督众军,杀奔营前,这时,赵云大智大勇,依然纹丝不动,魏兵以为确有伏兵,转身后退。赵云乘势出击,魏兵只顾逃命,互相践踏,死伤累累,退至汉水边时……又互相争渡,落水淹死者无数,大批辎重器械丢弃,蜀军无一伤亡,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刘备得知后,赞扬地对诸葛亮说:“子龙(即赵云)一身都是胆也!”此战例显示了赵云的英勇气概和随机应变、创造发挥的能力。

因时而动是闪烁着才能、机智、胆略之光的高超艺术,好比曹操的“割发权代首”,人们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惟有曹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个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艺术表演。可见,因时而动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因时的“时”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况,有势态……而“动”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迎难而上……可以另找新路,可以寻求支援,可以等待时机,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快速灵地活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因时而动的艺术虽然妙不可言,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人的广博知识,卓越见识,乐观个性,非凡性格,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当刘备和刘璋翻脸时,庞统很快就指出三条可供选择的计策,这是他经验、才智在一瞬间表现出的合力。他早以才学著称于世,并且在赤壁大战和任耒阳县令期间,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论典”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

“译文”

凡是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迎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那样不可无穷,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现代释评”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方能取得胜利。三国时期有这样一次战斗: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为解除江南的后顾之忧,集中兵力与曹操争雄,在固陵发起偷袭王郎的作战。太守王郎顽强抗击,孙策从水上连攻数次未果。这时,叔父孙静建议说:王郎凭固坚守,不易攻克。最好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查渎迂回到王郎侧后,突然发起进攻,可一举获胜。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详细地描写了这次战斗。“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谋略思想,是孙武“权诈之兵”的精髓,是战术选择的总则。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在进攻发起阶段,它可以在对手失去戒备的情况下,或者以对手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方式,实施突然打击,在短时间里取得军事上的战果,并使对方在心理慌乱中作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招致连连失败。在战斗进行中,它又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制胜谋略,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指导人们攻击对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环节,从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因此,自孙武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之后,历代兵家都把它视为珍宝,推祟备至。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核心在“奇”字,关键是“创”字。它要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邓艾偷渡阴平,就是这一谋略的出色运用。魏景元三年(262年),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蜀将姜维集中兵力退守剑阁。由于蜀军扼守险要,魏镇西将军钟会屡攻不下,加上粮道险远,军中乏粮,钟会打算撤退了。这时,魏征西将军邓艾利用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机会,亲率精锐自阴平经荒无人烟之地,凿山开道,搭造桥阁,涉险奔袭。一路上山高谷深,极为艰险。来到摩天岭时,峭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之子和开路土兵尽皆哭泣。而邓艾率先以毡裹身,从高山上滚了下去,其他人有毡的依法炮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抓住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跟着一个向前攀缘,终于越过了摩天岭。当仅有两千的魏兵出现在蜀军面前时,蜀军惊惧奔逃,一片混乱。邓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油、涪城和绵竹等城,直抵成都城下。当姜维大军还在剑阁浴血坚守时,成都的后主已经出降称臣了。

所以现代的企业家运用“出奇制胜”的谋略,就要在“奇”字上绞尽脑汁去创造。

电视剧《大染坊》中的主人公陈寿亭,是近代的民族工业家。在中国近代染布业一轮又一轮的激烈商战中,处变不惊,以其奇妙的智慧将对手一次次地出奇制胜。纵观陈寿亭的全套商战谋略,其思路不外乎八个字:以静制动,出奇制胜。

陈寿亭的以静制动,出奇制胜,首先表现在他的沉着冷静上。他在被动地参与恶性竞争时,总是能顺应对手的竞争思路,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使对手疏于防范,最后来个釜底抽薪,一下子使他们陷入困境。比如说,元亨印染厂老板孙明祖利用美人计诱使陈寿亭的东家卢家驹承诺送给他们染布的秘方,陈寿亭迫于无奈,只好原样照送,但它故意漏掉了染布的温度,致使元亨厂的布在上市六天后就开始褪色,损失惨重;日本商人藤井,以种种方式胁迫陈寿亭把大华染厂卖给他时,陈寿亭也是毫不含糊,先是制造出一个德国人要购买大华的新闻,人为地抬高价格,后来又在钱到手的情况下,给藤井留下一座空厂;上海的林祥荣为了做中国印染界的老大,将花布不断地降价,挤垮了天津的老牌企业开埠染厂,陈寿亭的宏巨染厂也被逼得无路可走。陈寿亭忍无可忍,以一分钱五尺的价格贱卖了林家的名牌“虞美人”花布,并向市人声称,此布不太结实,只能做尿布。一下子将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中国名牌打翻在地。“模范”染厂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一举击垮山东的印染业,陈寿亭沉着应战,把“模范”牌花布买下,去冲击日本人的青岛市场,并准备通过“走私”去冲击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市场,使藤井遭受了巨大损失,被迫撤出了济南,最后再也不敢打山东印染业的主意了。后来“模范”染厂破坏了行规,准备以招标的方式恶性压低坯布的价格。这一行为将给中国的整个印染业带来灾难。而陈寿亭不动声色,派部下装扮成日本的大商人,把附上了胶的坯布卖给了“模范”染厂,致使“模范”厂的印花布一撕就裂,“模范”染厂顷刻之间破产、倒闭,还把他的合作伙伴劝业银行也捎带了进去。陈寿亭的商战接二连三地取得了成功,都是他顺着对手的竞争思路,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当然,陈寿亭商战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他智谋的成功,而是有着他人格上的内涵和技术上的支撑。在人格上,他胸怀广阔、不计前嫌,对于同行之间的挤兑,他总是迫于应战,又适可而止,并尽量给对方一条退路,结果多数都握手言和,化敌为友。比如他与孙明祖、林祥荣等人从生意厂上的对手到成为好朋友、合作伙伴,在以后的商战中大家精诚合作,一致对敌。而对于日本商人、汉奸企业,他义正辞严,旗帜鲜明,不留给它们一点儿喘息的机会……在染布的技术上,他自学成才,不断探索,连留学德国、专修印染的卢家驹都自愧弗如。

正是靠着这种精湛的技艺,“模范”厂的总经理、上海印染厂的第一高手马子雄在他手下连一个回合都没有走过。以人格力量为底蕴,以技术优势为资本,陈寿亭的商战谋略才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次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在生活的战场搏杀需要人付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商场无情,人生也无情,不会考虑你的过去,你的现在,他只承认“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道理。所以,在生存丛林中,你追我赶的游戏中,常常需要火眼金睛,才能看清纷繁浮躁背后的玄机。才能因时而动,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