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智慧
11060700000025

第25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文”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现代释评”

人生是一段人人知晓归宿的单程旅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个人就一天天趋近于归宿……而又无力滞留它、挽留它。“万贯家财,买个太阳不下山”,永远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正是人生的这种一次消费的特点,决定了人们从悟事那一刻起,就应当以自己的睿智,去筹划、谋略一生。当人们在日落的时候,回眸过去的路程,看到苍桑感多于平淡。每日坐观日头西落,一日尤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所以,现在人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完善自己的人生。

事实上,人的一生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过。这里所说的完善,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并非都能按照原先设计的轨道运行,从这一愿望出发,人们应当首先对自己的一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坐标,找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一个人的才气有高低,一个人的命运有走背,天、地、阴、阳,无一不对一个人的前途有绝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以平淡之心对待他人的升迁隐退,对待自己的荣辱功名。既不气人有,也不笑人无。如古人所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赤条条来到世界,原是无本生意,不必为蝇头小利而四处奔波,也不必为一些区区小事而耿耿于怀,更无需如成克杰类的贪官巧取豪夺,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战战兢兢。要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也不因个人的怀才不遇而怨天尤人。一切当须顺其自然,心静如水,随遇而安,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当有明智的思维定律。

人的青少年时期如涨满的湖水,充沛与丰富并起着波浪,充满着青春的轻盈与欢快,但青春只是醉心的一瞬,短暂的一眸。当你意识到青春的弥足珍贵之时,它已悄然逝去。

而中年是稳定发展、事业有成的时期,成熟的思想,健壮的体魄,雄心不已的意志,催人奋发,催人超越从前。

到老年时是生命的顶锋,人生的全景尽在眼底,拥有一个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中超然宁静,淡泊名利,人生会获取一种安详,而安详是老年人自我关爱的至要的法宝。

这种对生命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开发,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时期,选择自己处事待人之态度,以自己的真诚开拓属于自己的恬静意境。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应当成为人们的座右铭。时常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才能从一事悟一理,从一理明事非,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时刻以规范的伦理道德约束自己。

用自己独立的处事哲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走在精彩的世界上,塑就出精彩的思想,从而勾勒出人生的绚烂篇章。从这一思想出发,人们就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意识主体、兴趣爱好与价值取向,而没有必要苛求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标准。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实际出发,就能在繁杂的尘世中求得认可的大同。

“论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

自己先后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

“现代释评”

孔子教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陶渊明弃官返还田园生活。可见中国古代圣贤就明白这个道理。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并且获得自由的历史。待人宽宏豁达,善于容忍他人的不足和过错,在小事小非上,从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以牙还牙;办事重声誉、讲信用……从不口是心非;善于以诚相见,适宜地暴露、显现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从不伪装、掩饰自己。能够和各种人融洽相处,并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完整统一的人格采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近取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方法,以人类的道德经验、道德感情和道德体验为前提的。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欲望、要求、理想和追求来推及他人,将心比心,就容易理解别人的欲望、要求、理想和追求。推而广之,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时,能够把别人当做自己一样来对待,人际关系就可处理得和谐融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适用广泛,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如对待朋友就要多理解和宽容……因为世上无完人,不能对朋友要求过高,一切满足你的标准。衡量一个朋友,要看到他的优点多,缺点少,就是难得的好朋友。有些个人的脾气和性格缺陷可以忽略,不必计较……就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朋友,对待朋友要永远记住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日本三井公司总经理池田成彬,常为人题写“德是根本,财是未端”八个字,它高度概括了池田成彬多年经商的成功经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商界中流行一条黄金法则,据说西方商人对其顶礼膜拜,推崇备至。这条法则用中国话来表达,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充满浓厚道德色彩的商业法则,体现了商品经济对商人的行为的基本要求。大量的经商实践证明,只有恪守商业道德,方能在商海中如鱼得水,任意遨游。因为顾客会对其产生诚实可信的信赖感、得到尊重的满足感、顾客之家的亲切感,企业的美好形象会长久印记在顾客心中,从而形成习惯性的惠顾心理。顾客对你经营的商品深信无疑,甘愿舍近求远到你店购买,往往是一次买卖不成下次还会寻上门来。并且经常性地对他人“现身说法”,起广告宣传、传递信息的作用,鼓励他人甚至带领他人到你店购物。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内容是:一、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四、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五、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中第五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黄金法则。

要知道,在社会生活中。一奶同胞还有很多差异,又怎么能要毫不相干的人跟你一样呢?有多少人就该有多少种活法儿,你有什么资格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模式生活?世界上有那么多信仰,你凭什么说你的信仰就是惟一正确的,希望别人接受你,你也要接受别人。你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要允许别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不影响你,不妨碍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之所欲、必强于人”相比,前者的境界不知要高出后者多少倍。只有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更加舒心,更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