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菜根谭》
“译文”
老鹰站立时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眠之中,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它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现代释评”
洪应明的意思是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方法。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这句诗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深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
病虎惑影动,瞠目听狂风。
雄鹰嗤雁从,侧首思凌云。
磊磊男儿胆,铮铮谁人问?
落落丈夫志,恹恹在承平。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深谙隐的道理。他深藏爪牙,藏才隐志,终于把持了曹氏天下。
在曹爽执政期间,司马懿遭到排挤。于是司马懿趁元配夫人张春华病逝之机,上书皇帝称自己哀伤过度,得了重病,无法参与朝政。从此装病近两年。
但司马懿,一直在留意宫中动态。同时极力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司马懿称病后,曹爽果然大失戒心。
魏正始九年(248年)十二月,司马懿从司马昭那里得知明年曹芳帝及文武百官要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顺便狩猎。他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然而大司农桓范也意识到皇帝大举出城,京都一空是个危险,便劝曹爽说:“总领禁兵,不可兄弟三人同出以防城中变乱。”曹爽曰:“那个敢反?”桓范曰:“大将军忘却城中尚有猛虎三只。”在一旁的李胜答道:“司马氏父子。”曹爽曰:“司马老儿老病缠身,死在旦夕……有何可忧?”桓范曰:“此事不可不防,李兄不是刚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吗,就此为名前去探望虚实。”爽从其言。
李胜抵往太傅府,司马师引他进去。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奴婢勉强将他扶起。
李胜曰:“久不见太傅,今来拜望,天子命胜为荆州刺史,特来拜辞。”“咳!咳!”司马懿猛咳不止,曰:“君屈就并州,可惜可惜。并州近胡,好为之备!”
司马懿
李胜以为司马懿听不清楚,大声曰:“是荆州刺史,非并州也。”司马懿笑曰:“不赴并州,是从并州来?”李胜曰:“是南边的荆州。”司马懿大笑曰:“汝从荆州来啊?”李胜回头与司马师曰:“太傅为何病的如此严重?”司马师曰:“病得耳聋。”李胜曰:“乞纸笔一用。”李胜写到:“赴荆州”三字。
司马懿看后曰:“年老意荒,不解君意,今君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好建功勋,我死在旦夕,见到大将军,千万带我求他照顾犬子,如得眷顾,我死也瞑目。”说罢,司马懿口渴,婢女拿汤喂他时流的满身都是,然后虚弱地躺下。
李胜回报曹爽,曰:“司马老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他喝了一口汤,弄的满身都是,狼狈至极。”曹爽喜曰:“此老一死,我在无忧矣。”于是曹爽一行人兴高采烈地投入告行准备,再不对司马懿有所防备。
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发动政变,夺取兵权,控制洛阳。将曹爽兄弟及亲族诛杀殆尽,遂专魏政。
司马懿在对手面前,尽量收敛自己的锋芒,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谦恭,使对方不在疑心,而一旦时机成熟,既一举闪电般地把对手消灭。这就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心术……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论典”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译文”
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现代释评”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空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排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所以当时“操遂不疑玄德……”
“论典”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世,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起锋芒。”——《菜根谭》
“译文”
志向淡泊的人,必定会受到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的怀疑;生活俭朴谨慎的人,大多会被行为放荡的人所妒忌。一个坚守正道的君子,固然不应该因此而稍稍改变自己的节操,但是也不能够过于锋芒毕露。
“现代释评”
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三国时期的名士弥衡,年少轻狂,自诩天下名士,自以为怀才不遇,自认为胸怀治国安邦之策,经天纬地之才。但他骨子里更多地是鄙视他人,蔑视群众的孤高自傲。
弥衡先是大骂曹操,后又对视为上宾,待之大礼的黄祖出言不逊,恶语相伤。而当时群雄逐鹿,龙争虎斗,大浪淘沙,正是用人之际,以弥衡之才,而不被见用与曹操、刘表,反而身死名丧。这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收敛锋芒。
“藏才隐志,任重志远”就是行之当行,做之当做。常言道“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最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因此先人才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名言,而通常所谓“大智若愚”也都说明了这种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