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译文”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任何准备就会失败。
“现代释评”
《新唐书·卢藏用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时,有一个叫卢藏用的书生,聪明好学……擅长写作。十年寒窗苦读,卢藏用终于考上了进士。考中后,他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做官了。谁知朝廷并未封他为官。为了引起朝廷的注意,他故意装成隐士,到京城附近的终南山中修身养性,取得了清雅的美名。不久,卢藏用果被征召做了朝庭命官。
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用此方法取得了官位。有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说:“依我看来,仕宦之捷径耳。”这话就是说终南山是做官的捷径。
后来,人们就用“终南捷径”比喻谋取官职或求得名利最方便的门径。现在也比喻为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谢安像
原来,秦汉以来,长安屡屡为都,终南山由于“离天尺五”,成为众多追名逐利之徒曲线求仕的场所。具体方法就是到此隐居,为自己博得一个盛名,以引起朝廷注意,征召入朝。应该说,由于终南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这一招颇为奏效,一时间引得京城南山中隐士辈出,并由此留下“终南捷径”一说。
可见,“隐”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妙的手段。
东晋宰相谢安是陈郡阳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都很器重他。
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往,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月余便辞职告退……后来,朝廷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的士大夫却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时常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终于出仕东晋王朝的宰相,成为一代名相。这也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出处。可以说,谢安以隐为进的方法是极为成功的,当然这和他的谋划准备是有直接原因的。
“论典”
“须知身有奇器。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阴符》
“译文”
要知道自身怀有才能。应该把才能隐藏起来,等待适当的时机把它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现代释评”
历史上以隐身为进身阶梯,成就人生大业的不乏其人。姜子牙就是个典型的代表人物。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句我们相当熟悉的民间歇后语,从字面上看表现的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思想,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姜子牙智慧勇敢的高超谋略。正所谓:智者创造机遇,勇者抓住机遇,愚者丧失机遇。人们或许可以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获得某些具有价值的启发和触动。
姜子牙,史称姜太公,名吕尚,年轻时曾在商都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卖酒为生。他虽然穷困潦倒,但胸怀大志,勤习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朝一日大展宏图,为国效力。但由于出身卑微……始终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他曾做过试探和努力,但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直到晚年也没有得到进身之阶。可他从不灰心放弃,经过分析与判断决定入周,于是他选择离周都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垂钓。长久的等待终于得到了机遇的垂青,周文王外出围猎时遇到了这位老人。只见这个银髯飘飘的老翁安静而专注地临溪垂钓,可他的钓钩离水面几寸高……而且钩上没有鱼饵,但身边的鱼蒌里却有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于是周文王出于好奇而上前询问:
“不用鱼饵怎么钓上鱼呢?”“休道钩无饵,自有愿上者。当今纣王无道,西伯不是甘愿上钩去朝拜吗?诸侯不是甘愿上钩去臣服吗?”“先生高论,振聋发聩,我就是西伯。”“老朽不知,万望恕罪。”“老人家必是世外高人,当今天下离乱,如不弃望助我成就伟业。”于是这一问一答之后就成就了一段灭商立周,名垂史册的佳话。姜子牙终于借由隐身渭水之滨而进入周王朝,辅佐周武王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称高卧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胸怀大志,号称“隆中卧龙”。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告人也。
大丈夫相时而动。终于,诸葛亮等来了“三顾茅庐”的刘备,刘备引诸葛亮为知己,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名垂青史。
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同样应该领悟和感觉到究竟什么是通往成功之门的终南捷径。机遇并不难得,关键是方法,关键是有心去争取和创造。切记,土地最终的主人不是信步其上的人,而是耕耘其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