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处世的88个神奇智慧
11060200000020

第20章 忌讳法则:知道别人不喜欢什么

处世智慧:

生活里,我们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会个人性格、习惯等原因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比如说回族人就有某些忌讳,这就是因为风俗习惯。而我们接触到的个人,也会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有不喜欢的语言和行为。与人相处时,一定要绕开别人的忌讳,这样才能相处得融洽。忌讳法则告诉我们:知道别人不喜欢什么,比知道别人喜欢什么更重要。

三国时期,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个极有才能的人,但是杨修却于建安二十四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因一根“鸡胁”丢掉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地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地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的特殊才华其实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地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就这样,杨修一次一次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最后招致杀身之祸。

日本索尼公司的音响产品开拓泰国市场的时候,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制作了这样一个广告:如来佛祖闭着眼睛在半寐的状态下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似乎无动于衷;就在这时候,渐渐地,如来突然动作起来,并四处寻找;而声音也渐渐响了起来,随着优美的旋律,如来终于喜不自禁地跳起了迪斯科,而一侧的索尼音响也赫然显现。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广告片的优劣,但它的轰动效应却是立竿见影。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索尼却冒昧地拿佛祖为其产品宣传,无疑触犯了“忌讳”,引起众怒。于是,泰国责令索尼立即停止播放此广告,同时规定,在随后的一年里,索尼公司不得在任何公众媒体刊登任何有关索尼的信息。在这个著名的“索尼广告风波”当中,对于当初仍算是小企业的索尼来说,无疑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事实上,有不少公司往往因为无法更多地了解产品推广的信息,而导致灭顶之灾。

所以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知道我们交往对象或顾客不喜欢什么尤为重要。杨修因为犯了领导曹操的忌讳,招致杀身之祸,索尼因为不了解顾客的禁忌,被禁止在媒体上出现。因此,在处世当中,了解别人的忌讳,才能避免交往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感悟箴言:

我国素有谚语说:哪壶不开提哪壶。在与他人交往中,切忌提起别人的“忌讳”。每个人和他人相处,都不是为了找不痛快。知道别人不喜欢什么,于人、于己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