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处世的88个神奇智慧
11060200000018

第18章 贝尔纳法则:甘当人梯,善当伯乐

处世智慧:

英国学者贝尔的天赋极高,人们都说若他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一定会获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自甘默默奉献,将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并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的高峰。在与人相处中,我们也应该有贝尔的精神,甘当人梯,善当伯乐,“慧眼识珠”为他人创造机会,不仅可以让有才干的人得以发挥他们的才干,同时于“伯乐”而言,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人际财富。

自从“伯乐”一词由善相马转为善相人以来,就有了无数识人、用人的故事,把“伯乐”一词填充了丰满的血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期间的用人故事,是这其中最动人的一个。

蔡元培先生是在军阀混战的1917年1月出任北大校长的。当时的北大,人才奇缺。从就职那天起,他就当起了伯乐。当他认准年轻的陈独秀是匹“千里马”时,就力荐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他亲自登门去请,没想到却遭到了陈独秀的拒绝。但蔡先生毫不气馁,仍然天天去。有一天,由于去得太早,陈独秀还没起床,蔡先生就搬了个凳子坐在屋门口等候。茶房看不过去,几次欲进去叫醒,为了不影响陈独秀休息,都被蔡先生阻止了。要知道,当时两人的身份地位,在现在看来也是极其悬殊的,蔡先生是鼎鼎大名的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而陈独秀仅仅是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的进步青年,正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陈独秀果然没让蔡先生看走眼,他把个北大文科办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一眼就认准了作者胡适是匹“千里马”,立即向蔡元培推荐。这样,刚刚从美国回来正愁找工作难的26岁的胡适成了北大教授。

蔡元培先生当“伯乐”当得最出神入化的是他发现和起用梁漱溟的事。当时,中学毕业的梁漱溟想到北大当个旁听生,于是通过中间人找到了蔡先生。梁漱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怀揣着他刚写的论文《穷元决疑论》拜访了蔡先生。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本来想当旁听生,却被当场邀请当教授,讲授“印度哲学”。蔡先生当伯乐的故事一时间成了绝版的神话。若遇不见蔡先生,梁漱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正是这历史性的一见,使梁漱溟成长为一代哲学大师。

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伯乐”精神,他在北大的十年,吸引了辜鸿铭、刘师培等许多鸿儒,聚首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巨星。蔡元培先生这样当了一次一次的“伯乐”,才吸引到大批的人才去北大工作,从而成就了北大的辉煌,也成就了蔡元培先生的一世英名。

宋朝时的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为宰相,但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你的坏话。”

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看重他的原因。”

有一次,王旦主持的中书省送寇准主持的枢密院一份文件,违反了规格,寇准马上将此事向汇报给皇帝,使王旦因此受到责备,连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的人也受到处分。事隔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文件送中书省,也违背了规格,办事人员很高兴地把这份文件送交王旦,王旦不但未告发寇准,还把文件退还给枢密院,请他们主动改正。

对这件事,寇准十分惭愧,见到王旦,恭维王旦度量大,王旦默不作声。后来,寇准升任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感谢皇帝道:“不是陛下了解我,如何能得到如此重用。”皇帝对他说:“这是王旦推荐你的啊!”寇准更加敬服王旦。

王旦不计个人恩怨,举贤任能,最终也得到了寇准的尊敬。王旦当大臣十八年,其中当宰相十二年,经过推荐的大臣十几个,其中未当上宰相的仅李及、凌策二人。在他的身上所反映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尔法则。王旦因此在朝中备受尊敬与推崇。

处世中,当一次“伯乐”,就是给别人创造了一次机遇,他人可能因为这样的一次机遇,命运就此发生转变。而“伯乐”将会换来他人长久的尊重与敬爱,这便成为“伯乐”重要的人脉资源。举手之劳,帮人惠己,何乐而不为呢?!

感悟箴言:

在于他人交往中,当一次“伯乐”或许对每个人来说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对“千里马”来说,意味着命运的转变。甘当一次人梯,可能换来的是别人一辈子的感激,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做领导的人,对待有才干的人,不仅是帮了他一把,更是为自己的管理工作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