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11056800000020

第20章 什么都要“自己来”——哪些事情可以给孩子“放权”

行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

哪些事情可以给孩子“放权”:

① 1 岁半至2 岁的孩子,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虽然还需要家长的照顾,但是开始尝试“自己来” 。

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愿望强烈,却还不懂得什么事情自己有能力做,什么事情自己还不能完成,做什么对身体有利,做什么对身体是不利的。

记得女儿2 岁左右时,常常把“我来”两字挂在嘴边,如果问她:“宝宝,我给你倒点水吧?”她会不假思索地说“我来”;餐桌上,看到我在盛饭,她也要“我来”;有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小水沟,我因担心她自己过不去就把她抱过去,而她却非要执拗地重新走一遍,来证明自己已经有了这个能力。

虽然我比较赞成让孩子自己动手来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当看到她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禁不住想去帮她一把,比如吃饭、穿衣等事情,但经常遭到孩子的拒绝。

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长,我一直坚持让孩子多动手,让她用笨拙的小手去拿笔、去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物品。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坚持了这个观念并实施下去,孩子在2 岁半的时候就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筷子;自从上学后,她把自己的书包也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天上学要带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是否要换上体育课需要的球鞋等事项,她自己都能清楚地记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做事情的认真和细心劲,我都比不上。

孩子在2 岁左右时,身心发展速度很快。他们逐渐发现自己有能力做很多事情,比如穿简单的衣服,他们很想尝试做这些事情。可是真正让他们自己来时,却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袖子伸了一半就被什么堵住了;不管自己怎么伸腿,就是穿不上裤子。这时他们就生气地向大人求救,可当家长帮他时,他又非常不服气地说“不”。如果孩子能顺利地完成一项事情,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反之,他们就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这正是这个年纪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他们虽然还非常依赖成人,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很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做事情,向大人来证明自己“我能行,我长大了”,他们会拒绝别人的帮助,而选择“自己来”。

因此,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全盘否定,不要告诉孩子说:“你还小,你做不了。”这样做对孩子建立自信心是不利的。当孩子一旦有了“自己来”的意识时,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做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具体在现实生活中,您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给孩子施展才能的机会

当孩子要求自己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可以根据事情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是否让孩子自己来做。如果是孩子能力范围所及的或者通过孩子的努力能够完成并且不存在安全隐患的事情,您就要放手让孩子来做。比如,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帮妈妈拿拖鞋等,妈妈可以在旁边给孩子做简单的指导。如果孩子做得好,别忘了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2)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有时候孩子要“自己来”是因为他们对事情很好奇。比如当他们看到妈妈很轻易地把水倒进杯子里时,他们也要自己试一试,不管自己是不是已经有了这个能力,也不管是不是存在危险。这时您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选择一个塑料杯子,给孩子盛一些凉水,并且选择在不怕弄湿的地方,比如洗手间,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和能力。您千万不要对孩子大声斥责,说出“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会烫手的”的话,当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和你敌对起来。

(3)让孩子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滋味

我们平时所说的挫折教育,我认为并不是故意为孩子设置障碍让孩子接受苦难,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仅要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滋味,同时也要让孩子品尝“失败”。尽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失败,所有的经历都将是宝贵的经验。比如,孩子自己拿筷子吃饭时,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夹到自己碗里也是一种挑战。如果孩子能顺利完成固然好,如果不能完成,要鼓励孩子去完成,不能让孩子打退堂鼓,或者代替孩子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