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网络江湖防骗46招
11056300000047

第47章 骗子无国界,漂洋过海设圈套

“我是一名州长夫人,由于国内发生了政变,州长不幸身亡,生前隐匿了大约3500万美元,没有被新上台的军政府发现。急需将该款项以别人的名义,作为投资款汇出境外。希望得到您的合作。事成后,您的公司或个人将得到这笔资金的30%作为报酬……”如果网友收到这样一封邮件可要小心了,因为它是互联网里下的一个馅饼。如今骗子无国界,诈骗手段形式多样,但本质只有一个:设下重重圈套,等你来跳。

“慈善事业”,狂骗十万元

尼日利亚骗局又来了,不过它这次用上了互联网。这是一个因源于尼日利亚而得名的经济犯罪骗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尤为猖獗。骗子们设计的尼日利亚骗局起初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小型企业主为诈骗对象,骗取了巨额钱财。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此骗局已飞快地蔓延到网络上,并越洋过海在国内疯狂设陷阱。

7月初,北京人李某收到一封来自非洲的电子邮件,落款为“非洲国际公司总裁”。邮件中称,“国际公司”接受富豪捐赠推动世界慈善事业,并每年在网上随机选择一人,无偿获得上年的剩余捐款。收到邮件的即为幸运者,可领取近5000万美元的现金。

李某回复邮件数日后,对方再次发来邮件,表示剩余捐款均为现金,重达数十公斤,按照国际金融制度规定,只能通过托运方式送至中国,需要李先生承担托运费用。随后,双方在网上签订协议书。

8月初,李某接到一名外国人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国际公司驻华代表西姆”,通知李某捐款已经运至北京,需要确认李某身份,洽谈交接事宜。双方确认身份后,李某将10万元托运费交给对方。

回家后李某发现,所谓的托运证明制作粗糙,印章有伪造嫌疑,连忙拨打110报警,民警随后将西姆抓获。

西姆为非洲某国人,他承认“国际公司”和“慈善捐款”全是自己编造的骗局。目前,因涉嫌诈骗罪,西姆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

尽管尼日利亚骗局由一种古老的骗术演变为跨国网络诈骗,改头换面并没有改变本质,但还是有许多人上当。早在1992年,上海就有一家公司被海外诈骗集团骗280万元。香港迄今已有近百人被骗,被骗金额超过1000万港元。为什么人们面对跨国诈骗的时候,会变得毫无防备之心呢?

1.好奇心迷惑网友

不法分子借用自己的越洋身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好奇心诈骗财物。网友们遇到国外的邮件或者消息,由于不能身临其境目测其真实性,内心的好奇会驱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向骗子设下的圈套。

2.跨国欺诈设计精心

尼日利亚诈骗这不是一般的欺骗案,而是由一群相当有组织的专业诈骗份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同样道理,跨国骗局要想骗过国内网友们的法眼,首先要对自己的计划做出精心的策划,消除网友的顾虑之心。

漂洋过海,“送来”万千圈套

跨国网络诈骗团伙已经把中国作为了主要目标。已经把黑手伸向了中国网友。海外分子作案手段多端,具有更强的隐密性,让网友防不胜防。下面几个典型的案例,希望网友们可以看清楚跨国骗子的真面目。

1.透露个人信息,受骗的开始

中国不少球迷在南非世界杯举行的时候收到同样内容的电子邮件,称收件人赢得了“南非世界杯比赛入场券”,并要求收件人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和账号。

但真相却是:由于今年举行的南非世界杯在全世界球迷中影响极大,一些骗子就在一些足球网站上收集大量球迷电子邮箱,然后群发邮件通知这些球迷“获得了世界杯入场券”,进而诓骗球迷的个人信息。

而球迷的个人信息一旦泄漏,骗子就将编造一位显要人物如球星等有一笔巨款,因某种变故必须汇出,希望能借球迷的银行账户一用,骗子会承诺只要有球迷愿意提供银行账户,让“球星”把钱存入,就可以分得那笔巨款的10%。

一旦有人同意和对方合作,被骗者就很难摆脱骗局,骗子会要求受害者先汇些手续费或者税金等费用,一步一步以巨款做诱饵让受害球迷先把这些相对少的钱汇出,骗子在获利后就会人间蒸发。

2.发送奇怪邮件,称要给网友巨款

跨国骗子的伎俩几乎如出一辙:称自己有一笔巨款,因某种变故必须汇出国,希望收件人能借其银行账户一用,提供帮助者将获得30%甚至更多的馈赠。在取得信任后,骗子使出杀手锏,收信人需在其账号中存入上万美元的所谓“手续费”。

哈尔滨的大学生小张收到一封英文邮件,对方自称是“非洲某国的贵族女子”,父亲被一王子杀害,自己则受继母迫害,流亡在塞内加尔的“联合国高级难民营”。她还称自己继承了59000美元遗产,为了来中国留学,希望把钱汇来中国,催促小张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户、本人照片,事成后以遗产的25%作回报。为打动小张,这名“贵族女子”随信寄来一张美艳的“玉照”。

然而,当小张提出要和“贵族女子”通话时,对方却百般推诿,一会儿表示“难民营里不便联系”,一会儿又称“要通过牧师作中介人才行”。小张到公安部门咨询后获悉,这是一种新兴的网上骗术。

3.骗子与“警察”唱双簧戏

张某在网上时,认识了一名叫“凯特”的英国女孩,双方因谈话投机,遂又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通话、打越洋电话等方式进行了交流。交往后不久,“凯特”告诉他,她将去尼日利亚办事,但路费不够,请张某帮忙汇点路费,张某随即便答应了。不久,“凯特”又打电话给他,称自己携带毒品已被尼日利亚警方扣留,希望张某能救救她。张某对此深信不疑,又先后多次给“凯特”汇款过去。

随着“凯特”要求汇款的要求增多,张某产生了怀疑。为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想法,他立刻上网查到尼日利亚“警方”电话,打电话进行询问。“尼日利亚警官”告诉张某,“你被骗了,‘凯特’其实是一名男性犯罪嫌疑人,这起诈骗案已被尼日利亚警方破获”。接着,这名“警官”又告知张,他被骗的钱财可以退还,但必须先支付“凯特”回英国的路费。张某又急忙汇款过去,之后就再也无法联系上这名“尼日利亚警官”,也无法联系到“凯特”。

4.越洋支票真伪存陷阱

10月开始,小张就与尼日利亚“客商”取得了联系。尼日利亚“客商”订购了他的家用装饰品的货物。其中,货物的价值只有装饰品本身,其他的是空运费用。小张“觉的有点蹊跷,说不定里面有问题,一直要求对方先付30%定金。在付款条件没有谈定的情况下,对方在12月份航空发来了一张六个月的汇票。审查这张汇票发现不是由尼日利亚-拉哥斯的所在地LAGOS银行开出的,而是由澳大利亚的花旗银行开出的。

收到票后,小张就委托银行去办理托收,想验证这张汇票的真伪。就在等待验票期间,外方多次催小张发货,小张对汇票的出处感到不清,心有疑虑,幸未发货。

两个月后,托收银行通知说:票被退了回来,对方已经取消了在澳大利亚的账户。这样一来,产生的国内银行的托收费用和国外银行的退单费都需要小张承担。

锦囊妙计:正确对待越洋友人的“大礼”

从以上事例我们看到,网络跨国骗局的花样繁多,行骗手法日新月异,让人防不胜防。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网络跨国骗局的牺牲品呢?虽然网友们真的想在跨国馅饼之中分到一杯羹,但往往又怕上当受骗,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危险气息的网络世界,有哪些可能踩中的陷阱,网友们如何去避开这些陷阱呢?

1.越洋友人也不会送馅饼

天上不会掉馅饼,海外的老外们也一样不会无缘无故送馅饼。送支票、继承遗产,世事又怎么会如此简单容易?所以网友们谨慎仔细对待这类信息,不要为了这种毫无根据的巨额利润,陷入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2.细心追问,搞清楚对方真实身份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很多时候看上去很美的事情,我们不得不多问问为什么,提防后面的陷阱。所以,当收到外国人的信息,首先要认真验证对方的真实身份,只要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大可不去理会。

3.收起好奇心、同情心,正确对待老外漂洋过海

网友们之所以对跨国骗局少了一份警惕心,往往是因为对外国人怀有很大的好奇心。面对外国友人,不应该让同情心泛滥而导致自己防范意识麻痹。对于飘洋而来的老外更应该提高警惕,因为在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比起国内骗子,网友们对他们基本是一无所知。

4.情况不明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警

遇到平白无故获得巨款的时候,千万不能凭主观臆断办事,更不能将银行账户等信息随意告诉他人。在情况不明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并报警,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