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网络江湖防骗46招
11056300000042

第42章 “心酸爸爸”,挥泪演骗局

当值天寒地冻时,为了让街头的流浪、乞讨者安全过冬,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并为他们送去食品和过冬衣被。这股救助热潮,让人倍感温馨和谐。然而在网上,一种以乞求别人同情为名开办的网站,开始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这是一场博人同情的骗局,还是幽人一默的网上游戏?

“心酸爸爸”不辛酸

随着微博“随手一拍,解救行乞儿童”的盛行,在相关部门的合力整治下,数名操纵儿童乞讨的成年人被依法拘留,街头巷尾的“丐妇帮”已难觅踪迹。另外,对街头乞丐骗局的报道也让市民对“乞骗”的伎俩有所了解。然而,一些乞讨者却在互联网上公然现身——与在街头风餐露宿的“前辈”们不一样,“网络乞丐”只需坐在室内敲敲键盘动动鼠标,就有钱送上门来。

2010年10月的一天,网名叫“辛酸爸爸”的网友注册后发贴说自己的公司破产了,所有的财产只有100元,由于生活没有保障已将两岁的女儿送回乡下,希望能够尽快赚到钱将女儿接回身边,同时还在网上放了一张全家福照片。

当天帖子发表不久,就有一个叫“hong”的网友在后面跟帖:“你的房租是什么时间交,多少钱?到时候我们可以去帮你交。但是一定要我们看到并且了解了才可以。如果情况属实,我可以在‘妈妈网’帮你搞个活动,让大家帮你凑钱把你的女儿接回来。”

一个总版主在3天后发现两个人(即“辛酸爸爸”和“hong”)的ID号是一样的,两个人都发了照片和照片链接,但是帖子里面两张全家福照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被质疑和揭发之前有不少网友同情他。有网友说可以帮他介绍工作,但是被他拒绝了。

版主和其她“妈妈”对这两个人在网上提出质疑后,所有质疑过“辛酸爸爸”的人都收到了他的恐吓短信:“我会找到你的,不惜任何代价。所有的损失都要你来赔!找到你太容易了!我们黑社会要找到一个人太容易了……”

大家收到恐吓短信后,纷纷注册其他网名群起而攻之,足足纠缠了两个多星期。“开始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报警,我们封掉了骗子的用户名后,他又注册了一个温馨小站的网名,还是那个IP地址,说自己有旧衣服卖,叫大家去帮衬他。有网友提醒说可以报警,他才没有再出现。”

不少网友想知道“辛酸爸爸”到底葫芦里买什么药,尝试着拨打“辛酸爸爸”的手机号码,但被告知已经过期。

不必在乞讨时磕头作揖,不必担心争了别人的地盘挨揍,更不必担心会因影响市容遭到驱逐。只需坐在家里敲敲键盘、动动鼠标,成为“乞丐网站”的会员,或者直接给别人发电子邮件,就有钱送上门来。这绝不是天方夜谭,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乞讨也进入了E时代。由不得你不信,目前,“网络乞丐”这一舶来品已悄然在我们身边登陆。为什么原本跟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的乞讨骗局可以找到它的“一席之地”呢?

1.利用网友的同情心

网站的行乞骗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些乞丐网有的以利益交换作为网站的经营模式,有的则干脆借网络之术,瞄准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2.骗子好逸恶劳心理

懂得发邮件的多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和一定学识的年轻人。他们为何会过着乞讨的生活?只能说好逸恶劳的心理在作怪。对于施舍的人只是损失了一些钱,而对于这些年轻却甘于沉沦的“网上乞丐”却是失去了为人生奋斗拼搏的精神,更没有了人生的目标。

网络乞讨悄然兴起,“最颠覆的乞讨”

有句俏皮话说的是“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而在今天网络乞讨骗局的悄然兴起,总结起来也可以套一套这个句式:“乞丐会上网,啥招都能想。”骗子们为了乞讨,给出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自称创业没本钱,有人说是为了得到婚房首付,更有甚者,只是为了体验生活。下面就是利用网络乞讨,骗取网友同情心的几个典型案例。

1.哭穷型:“待业人员没饭吃”

在北京的于先生收到一封陌生的电子邮件,寄件人自称是“待业人员”,因为“家中存款已用完,现在只剩14元钱,快没饭吃了”,只好靠发邮件的方式求助,“给我10元钱吃饭。请到中国银行往我的中国银行账号上汇款。”最后,还留下了一个中国银行的账号和户名叫蔡伟青。

2.煽情型:“我一定会回报你们的”

“好心人终究有好报,希望网友帮帮我。望哥哥姐姐捐赠我点。我一定会回报你们的!”此类煽情的语句随处可见,网络乞讨骗子大多打着急需钱读书、买房或者救命的旗号向网友要钱。

网友张女士打开邮箱后发现了一封“乞讨邮件”,发信人自称正在读大学,家中突然飞来横祸父母双亡,为完成学业请求大家帮助,希望收到信件的人能往他的账号上存入1元钱。

张女士发现,除了“乞讨账号”外,该信件并未留下其他个人信息。张女士经过银行系统查询,发现该账号的开户地点却在长沙。张女士上网跟网友们讨论的时候,就有网友传来这样的消息:该账户开户人是一名22岁的小伙子,家庭完好,根本不像其本人在邮件中所称的那样。

3.坐享其成型:“尽管少些,但都是白来的呀”

“可怜虫”自称21岁,高中毕业后,做过推销员,当过文秘,目前在一家商场当营业员,每月收入500元钱。两个月前的一天,她在与一个网友聊天中得知可以在网上发帖子讨钱,出于好奇,她注册成为“网络乞丐”俱乐部会员,并留下了帖子。第二天,她再次来到这个网站,发现有好几十个跟帖,大骂她是骗子。于是,她就把这事忘到了脑后。可是一个星期后,她竟然收到了从上海寄来的10元钱,这让她喜出望外,“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样的傻瓜。”

此后,“可怜虫”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帖子,她抱怨那家网站的点击率太低,所以收效并不理想,一共收到了100多元钱,但看得出来,她仍然很得意。“尽管少了些,但这都是白来的呀。”

4.视频型:“行行好,赏点钱给无家可归的人”

不少人表示自己在上网时曾遇到过“网络乞丐”。他们乞讨的花样也是千奇百怪,例如把自己的“惨状”做成照片或视频,以博取网友同情,最后总会留下自己的银行账号,索要的金额也大都只是一两元钱。

加拿大一个乞讨网站里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乞丐街头要饭的照片,网友进入网站后,还会听见“老爷太太行行好吧!赏点钱给无家可归的人,上帝会保佑你的!”等哀求声,如果有人捐款,还可听见零钱丢在碗里当当的响声,真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5.融资型:急需30万创业资金

“上海世博网络乞讨商城”号称国内首家网络乞讨网站。2003年,上海一家的房地产公司工作人员自称看到国外白领进行网络乞讨暂度难关的报道,受到启发,于2003年春节后,自掏腰包2万多元买空间、域名和一些必需设备,3月18日,这个网站正式开张,网站设立了“乞讨论坛”,而帖子中的“乞讨者”并非缺衣少食的穷人,类似“急需30万创业资金”这样的帖子占据了较大比例。当经历了两年后,这个网站已经无法登录。

锦囊妙计:让同情心有“着落”

要饭要到网络上,而且大获成功,这事靠不靠谱?在当下的浮云时代,这事搅得人云里雾里的。有人说这是真的,还煞有介事地“截图”,但一旦面对网友们的追问,就搪塞了事。把大街搬到了网上放在了虚拟的世界继续乞讨,让我们情何以堪?又该如何对待利用人性与道德进行的网络乞讨骗局?

1.用心思考,发现骗子破绽

网上曾有一个调查“遇到‘网络乞丐’,你会给他们钱吗?”,共有1555人参加投票,其中表示不会给钱的占80.1%,表示会给钱的占19.8%。网友张女士称:“能上网的乞丐不是真乞丐。他们若是没钱,上网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对于这些‘网络乞丐’,我一概不理会。”只要用心思考,就不难发现骗子的破绽。

2.拨开虚拟世界迷雾,看清真实性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乞讨者所述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很多人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骗了爱心。另外,一个能熟练掌握网络应用的人,没理由不具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且,网络乞丐连那种撇掉尊严的抛头露面都省了,只躲在电脑屏幕前鼠标一点就要钱,这样的行乞方式不过取巧罢了。只要想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让自己的同情心泛滥了。

3.辨别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直观印象加以判断,确定哪些人是真正的需要帮助,把善行施舍给最为需要的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爱心被骗的可能。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情况就大不相同,完全依靠求乞者自己的述说,那些“网络乞丐”的真实的成分大打折扣,那么施舍者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骗了爱心。

4.网络乞讨不可取,脚踏实地方为真

对于网络乞丐来说,虽然脑子转的快,点子堪称奇绝,可是这毕竟是歪门邪道,起码不是正儿八经的活动。这些人并不真得需要救助,需要别人的爱心呵护,这些网点其实是在亵渎人们善良的爱心,不过为了不劳而获或者好玩儿而去乞求别人施舍,总归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如果真觉得在家敲敲鼠标、打打键盘天上就能掉馅饼,还是趁早放弃这种想法,勤劳致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