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网络江湖防骗46招
11056300000011

第11章 是我是我还是我,“我”到底是谁

“猜猜我是谁”,本是一种网络流行语言,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以电话、短信,尤其以网络软件进行诈骗为主的现象。对方一开口便问“猜猜我是谁”,你一猜,对方就会顺藤摸瓜变成你的好友,进而实施诈骗。由于很多人都经历过此种诈骗方式,在网上已经发出,立刻引起很多网友共鸣。“猜猜我是谁?”一句温情的问语,却成了不法分子行骗的伎俩。

“猜猜我是谁”,没有谜底的圈套

网上和我们聊天的人,听语气像是老熟人。要是问他是谁,他便会以玩笑的口吻反问:“猜猜我是谁”。如果我们说出一个熟人的姓名,这个人就会顺水推舟地承认下来,并开始跟网友们套交情,为接下来的行骗铺垫感情基础,已成以“猜猜我是谁”为名实施诈骗的犯罪活动就此开幕。

周女士平时喜欢上网冲浪,QQ、MSN、微博上等几乎都有她的身影。有一天,QQ语音突然有人连接她,是一个略带南方口音的陌生男子的语音聊天。中年男子很熟络地跟周女士打招呼,让她摸不着头脑。然而面对周女士的询问,这名男子笑而不答,反问道:“猜猜我是谁?”

周女士是个生意人,天南海北认识很多人。“你是王某某吗?”周女士突然想起她认识一位浙江的朋友。“是啊!”没想到真的是他。

“你的QQ号码怎么变了?”周女士还是有些不确定。

“我原来的号码被盗了,这不是语音要告诉你了吗?”王先生热情洋溢地说。

一番寒暄之后,王先生告诉周女士,他目前正在石家庄。第二天就准备去看望周女士。但是希望她发电话号码过来,因为他之前丢了电话,原来朋友的电话号码都丢失了。周女士也没多想,很爽快地给了王先生电话。

第二天,王先生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出发了。9时多,周女士再次接到电话,却得知久违的朋友在保定出了车祸。

几分钟后,周女士的手机再次响起:“我们没事,对方受伤了,马上要进行手术,我带的钱不够,能马上汇点儿钱过来吗?

“一切都太巧了,不是骗子吧。”周女士心里琢磨着。其实,周女士在对方说自己出车祸的时候就产生了怀疑。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周女士和丈夫通过网络查了王先生QQ地址和手机号码的归属地,结果显示都是广东东莞的,并不是浙江的。

当天下午,王先生接连给周女士打来8个电话,周女士都拒接了。直到几天后,王先生才放弃给周女士打电话。

像周女士一样,很多人曾经遇到过这种“猜猜我是谁”的网络诈骗,但一些人并没有像周女士那样机警,而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直到上当受骗。这样的网络骗局一般被称为“猜猜我是谁”。骗子往往先冒充熟人,再前去看望,然后中途出变,最后提出要求汇钱。

如今,“猜猜我是谁”诈骗手法已经升级,它已经发展到能叫出网友们的名字了:“某某,猜猜我是谁。”随着“猜猜我是谁”诈骗手法越演越烈,“猜猜我是谁”这种骗局已经不新鲜,为何还有人中招呢?

1. 犯罪成本低,来钱快

要想让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一下子就销声匿迹很难,因为作案成本低,手段简单,得利容易,而且还涉及金融、互联网的管理问题。犯罪成本低,来钱快,是网络诈骗的致命诱惑力。

2.取证难,惩罚宽松

这是一种远程犯罪,诈骗分子不跟网友接触,只是通过手机接触。因此,对取证带来了一些难度。如果因为取证难而让诈骗分子得以释放,类似的诈骗活动就变本加厉。早年有些人在澳大利亚打拼时,就是利用电信和网络管理的漏洞,用类似的手法进行诈骗。后来,这种诈骗伎俩传到福建、广东等地。

3.利用思维定势

为什么陌生电话就会让自己轻易相信呢?其实是犯罪嫌疑人利用了人们的思维定势。

“猜猜我是谁?你没有南方的朋友吗?”听到这句话,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南方某位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随后脱口而出:“哦,你是某某吗?”这时,对方则顺势而下,而你便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就是你的那位朋友,因此没了防备。

网络诈骗日益猖獗,谨防“温情猜谜”

“喂!是我呀,知道我是谁吗?”骗徒用这句开场白,随意QQ、MSN搭讪,赢取信任后,相隔数天再通知事主,讹称有难要钱应急,要求事主存钱,不少网友已“中招”。下面几个骗徒擅长的伎俩,助网友们提高警惕,防范被骗。

1.以熟人身份骗取信任

该类诈骗团伙已经突破“盲打”模式,利用从调查公司购买的个人信息,掌握高收入人群的个人信息,装熟人!

骗子首先在收集到的个人资料中获取某些人的QQ号码并加为好友,加为好友之后马上聊天:“喂,是我呀,知道我是谁吗?”企图引诱事主说出朋友的名字,然后寒暄问暖,赢得信任后,骗徒相隔数天会再通知事主,讹称自己有难,如遭公安拘捕或遇上车祸,需金钱应急,要求受害人将一笔钱存入一个内地账户。

一天,叶先生接到一个语音聊天。语音中一个操南方口音的男子以“你知道我是谁吗,怎么连老朋友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为开场白,当叶先生迟疑地说出了自己一个南方朋友的名字后,对方立刻接茬说:“没错,就是我。”

第二天上午,叶先生正在上网的时候,南方朋友语音聊天的头像又亮了,这个南方的朋友急切地告诉叶先生,自己在天津发生了一些意外,急需一些钱救急,叶先生按照“朋友”的账号汇去11万元。钱出手之后,叶先生却感觉异样,经过核实,方知受骗。

2.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冒充领导

2009年5月,钟某在互联网上进入到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发现政府机关某些领导人为了进行亲民活动,解决百姓的问题,也申请了腾讯QQ。钟某于是收集了这些领导的个人资料,通过加他们为好友,之后又通过网络空间等途径收集到这些领导下属的QQ号码,准备实施诈骗作案。

该年9月和10月,钟某先后三次冒充一位市领导,打电话实施诈骗,一共骗得人民币19.5万元。其诈骗手法是,在手提电脑上使用QQ换号软件输入某位领导的QQ号码,跟领导的下属聊天。最多的一次,钟某骗得10万元。

3.利用“义气”弱点

骗子首先利用思维定势让目标对象误认是自己的某位亲友,然后利用事主的善心或“义气”,通过编造遭遇诸如嫖娼被抓、遭遇车祸等突发事件急需用钱的借口,伺机诈骗钱财,一旦得手就立即销声匿迹。

骗子们一般都是下午网上聊天进行联络,从3时到7时之间,主要用意在于联络感情,说明天一起吃个饭。到了第二天,就说自己出事了。一般说因为酒喝多了,嫖娼被抓,又不敢跟家里人讲,一时无法取到钱,让受害人帮忙汇点钱过来救急,然后就给受害人发个短信,把银行卡号告诉对方。受害人碍于面子或者觉得应该帮忙,就会向他们汇款。

锦囊妙计:认清属于自己的真正朋友

网络本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地方,为什么不在混乱的虚拟世界多留一个心眼呢?一声“兄弟”就可以消除所有的顾虑,“猜猜我是谁”也因此屡屡得手。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使用的是最低级的作案手法,即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不知道受骗者的姓名,只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每天上网随便加网友们的QQ聊天,上当的多是那些交际面虽广但不关心时事的人。

目前最高级的“猜猜我是谁”通过网络聊天设计的骗局,已经发展到能够说出受骗者的姓名和职业,因为能说出名字等情况,更容易使受骗者相信对方是熟人。因此防范如此危险的骗术,我们必须要学会见招拆招,撕开骗子“温情谜底”的假面孔。

1.不要轻易说漏自己的信息

骗子的招数并不一定很高明,很多情况下,是被骗的人自己说出了自己的某些情况,而被对方利用。所以,遇到这样的骗子网友,说话则要谨慎了。如果对方说自己是某个朋友时,千万不要想当然说出一个名字,这样会让自己顺着行骗者的思路,越陷越深,导致上当受骗。

2.学会“刨根问底”

当遇到对方用“兄弟”、“姐妹”的语气跟你套近乎的时候,一定要“刨根问底”,不要去猜,应直接询问对方姓名,哪怕真的错了,再向对方解释,也不能冒风险。

3.通过第三方亲朋核实

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可通过第三方亲朋进行核实;可提出见面要求,如对方百般推脱,可以洞察其破绽;当对方说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这时要核实事件的真假,可以向相关办案部门了解,有条件的可以亲自前往或委托亲朋前往事发地。一旦确定对方是骗子,应立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