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习惯决定健康:日常生活中的175个习惯性误区
11053200000098

第98章 老人在家输液应慎重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老人生病后,子女为了方便照顾,采取了在家里给老人输液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究竟可不可取呢?老人生病了就一定要输液吗?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成了人们生病后寻求尽快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的确,静脉输液由于给药剂量的准确性、操作的方便性、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等因素,深受人们的欢迎。但对于老人来说,选择输液的治疗方法时还是要慎重——特别是在家里输液。

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萎缩,心包膜下脂肪增多,心内膜增厚,使心脏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只能应付一般的负荷,维持适宜的心排血量。如遇较大的刺激(如失血、过量输液等)会因不能产生相应的调节反应而导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因此,老年人输液除要控制总量、减少钠盐的输入外,还要根据病情控制输液速度。

另外,老年人输液时应以每分钟20~40滴为宜。若点滴太慢,时间过长,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心衰患者滴速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而出现意外。

老年人的血管随年龄递增而呈进行性硬化加重,血管弹性降低,表现为血管硬、脆、滑,增加了静脉穿剌的难度。体质瘦弱的老人皮肤松弛,针头不易固定;体质肥胖的老人血管深浅不易掌握;慢性病和体质差的老人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强,容易导致漏针。由于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老年人由于反应能力减退,一旦出现输液过敏反应,如寒战、过敏性休克等,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错过早期抢救的时机。如果在家里输液,第一次或前几次也应在医院里输,待观察确无过敏反应后,方可在家继续输液。当然,陪护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千万要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可拉明等急救药品,以随时作抢救之用。

此外,输液还存在着冬季肢体保暖、排尿次数增加等问题,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会增加额外的负担。有许多老人生病后在家里输液时,不愿在室内,而是愿意到花园或者自家的树荫下,一边跟子女聊天,一边输液;有的还一边输液,一边跟棋友们下棋。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一般来讲,老年人生病了,身体抵抗力就下降,又由于老年人的血管硬化,对外界细菌的抵抗力不强,而在室外,各种细菌和微生物都漂浮在空中,容易造成感染,导致病情加重。因此,专家建议,如果在家输液,一定要在室内,最好是躺卧着。

老年人体质弱,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差,如果输液针扎在下肢,下肢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出现穿刺过的静脉发红、变硬,触之似条索状。因此,老年病人尽量不选用下肢静脉输液,而宜选用血流丰富的上肢静脉。

如果下肢静脉因输液已产生并发症(例如静脉炎),则应立即停止输液。可在腿肚下垫枕头,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当家有老人时,输液应慎重。如病情确须输液,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正规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接受输液治疗。